三位青年作家入選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丨十月文學月

近日,第三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青年寫作的流動與在地」主題論壇在十月文學院舉辦。這一論壇是第九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重點活動之一,由中華文學基金會王蒙青年文學發展專項基金、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北京出版集團共同主辦,《十月》雜誌社承辦。魏思孝、龔萬瑩、杜梨三位青年作家入選本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作家」。

第三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青年寫作的流動與在地」主題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第三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青年寫作的流動與在地」主題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活動現場,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在致辭中表示,寫作就是對旅人之魅的體驗和對旅人之謎的猜解,「要在流動的現實中成長,讓歷史文化和現實命運的彼此感應滲入日常表裡。」他以《西遊記》為譬喻,指出寫作的本質,是作者的精神遊記或心靈自傳,知源流、得根脈,納天地、融物我,見真趣、聽妙音,通靈犀、蓄深情,方可成就經典。北京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吳文學說,北京出版集團和「十月」品牌向來有關注、發現、培養、助力青年作家的傳統,將持續助力青年作家成長,共同推動新時代文學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認為,本屆三位特選青年作家的個人生活經驗中都有較強的流動性,龔萬瑩筆下的島嶼、杜梨筆下的北京和魏思孝筆下的鄉村,皆是如此。在地域流動之外,職業的流動甚至性別意識的流動都值得關注,這是我們抵禦大數據時代產生的固化現象的有效手段。在關注流動的同時,一個寫作者最重要是對自己文學品格、文學尊嚴的守持:要有變,更要有不變。《文藝報》副總編輯嶽雯認為,在現代性的鏈條上,時間邏輯失效以後,我們進入了空間邏輯的時代,為了避免同質化的危險,不少作家使用了在地化的寫作策略,借助某個地方性特色來給自己的寫作賦形。然而,在這之後,青年作家如果想要繼續成長,他們的「第二口氣」可能就是要以流動性來擊穿在地性的固化,拓寬寫作邊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就「流動和在地」的辯證提出了五點看法:第一是從空間角度關注「到世界去」和「回到故鄉」之間的辯證;第二是從時間角度思考如何面對歷史的流動;第三是更成熟的觀念的培育,既有勇氣去包容、去開放,同時也堅守自己心中的本位;第四是技術的更新,和過去偏好歐美、偏好先鋒不同,今天出現了向本土回溯的潮流;第五是寫作風格要體現出新時代的審美特色。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指出,「地方」只是一個概念,一旦我們用這個概念遮蔽廣闊的現實,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小說家關注的,應該先是活生生的人,然後再從人之中提煉出具體的地方性。寫作要關注活的地方,用多樣性的空間去對抗線性流動的時間。

北京文學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學》執行主編師力斌認為,現代寫作離不開地理、空間和文化的流動,這種變化為作品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內容;同時,他也質疑這種流動是否會導致寫作同質化。他認為,我們要思考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當下與過去、變與不變之間找到平衡,並融入創作之中。

《十月》執行主編、北京出版集團十月分公司總編輯季亞婭將「流動」與「在地」這兩個詞彙組合起來,勾勒出幾種寫作形態,包括「在地寫在地」「流動中寫在地」「流動中寫流動」。此外,她還談到語言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季亞婭認為,語言能承載情感結構與故土情懷,是流動中難以割捨的故鄉符號。《當代》主編徐晨亮以方言為主要切入視角,探討方言的重要文學價值,以及其在流動性寫作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方言常被作家用來打破標準化敘事,展示邊緣化的體驗。他以不同作家的作品為例,分析了青年寫作中的方言使用及其複雜性。

作為本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作家」,魏思孝分享了自己的鄉村背景經歷與寫作心路,通過具體的故事來探討流動與在地的人生變遷。龔萬瑩認為,在地的穩固性與流動的靈活性在寫作中應當並存,應通過地理、歷史和書寫對象的流動,深入挖掘地域經驗形成個人寶藏。杜梨則分享了自己作為頤和園工作人員與青年作家的雙重身份經歷,她認為在地體驗拓寬了寫作視野。

魏思孝、龔萬瑩、杜梨三位青年作家(主辦方供圖)。魏思孝、龔萬瑩、杜梨三位青年作家(主辦方供圖)。

為支持鼓勵青年作家創作,王蒙先生捐出個人稿費,與中華文學基金會商議決定,聯合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出版集團,共同設立中華文學基金會「王蒙青年文學發展專項基金」,以扶持和獎勵40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作家,鼓勵青年作家們創作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這一基金的設立,寄託著王蒙先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深情擔當,和對青年寫作者的熱情期望。

第九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是2024北京文化論壇配套活動之一,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支持,北京出版集團主承辦。本屆文學月以「文學擁抱時代 閱讀照亮人生」為主題,即日起至10月中旬,將協同北京「16+1」區熱點文學打卡地、特色書店、學校、文化空間,聯動天津、河北,並首次設置上海分會場。

記者/何安安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