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東大門」民和:甜糯玉米成為民眾致富「金棒子」

中新網青海海東9月13日電 題:青海「東大門」民和:甜糯玉米成為民眾致富「金棒子」

作者 李雋 石延壽

高原初秋,在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古鄯鎮夏家河村的玉米地裡一派熱火朝天。

在田間農路一側,擺滿裝著玉米棒子的塑料筐,五六十名務工村民有的採收棒子,有的分揀裝框,有的抬框裝車……

圖為務工村民田間地頭分揀裝框玉米棒子。石延壽 攝 圖為務工村民田間地頭分揀裝框玉米棒子。石延壽 攝

「現在收的是甜糯玉米,抓緊採摘後送到村里的加工企業去。」在玉米田埂上,夏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夏龍介紹,鄉村振興政策給村里扶持了甜糯玉米加工生產線,玉米棒子不出村就賣上了好價錢,也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掙到錢。

夏龍介紹,他今年流轉村里土地300多畝種植甜糯玉米,加工企業按0.8元/個收購,每畝地按3000個玉米棒子估算,一畝地的玉米棒子收入2400元,另外玉米棒子採收,玉米秸稈青貯後還能賣錢,這樣下來一畝地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我倆今年雖然60歲了,但可以掰玉米棒子,開工第一天我倆一人收入190塊。」夏家河村花甲老人祁桂女一邊分揀棒子一邊說,「人老了,外面打工沒人要,家裡也是閑著,現在夏書記的流轉土地上鋪膜種地、田間除草、掰玉米棒子,一年下來也能填補家裡的油鹽醬醋錢。」

圖為當地民眾在加工企業務工。薛蒂 攝 圖為當地民眾在加工企業務工。薛蒂 攝

「流轉土地春耕播種、田管除草期間用工月30多人,這幾天採收玉米棒子用工量達60多人,大多是家裡有老人學生或是上了年紀等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群眾。」夏龍說,採收玉米棒子按件計酬、多勞多得,手腳麻利、採摘速度快,收入就多。

2022年,村支部和駐村工作隊把眼光放在全膜玉米種植優勢上,著力在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上謀出路,並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支持下,夏家河村甜糯玉米分揀加工包裝車間項目獲得批複並正式啟動建設。項目竣工後由一家有資質的企業承包經營,並與今年8月27日正式投產運行。

圖為經過加工包裝的甜糯玉米。薛蒂 攝 圖為經過加工包裝的甜糯玉米。薛蒂 攝

在青海夏家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運送玉米棒子的農用車進進出出,生產車間里加工設備嗡嗡作響。

生產車間內放在傳送帶上的玉米棒子經過去皮、去頭去尾、清洗、泡湯、冷卻風乾、包裝、滅菌等環節工藝後,帶皮的玉米棒子搖身變為一個黃澄澄的「金棒子」,再經分級分揀打包後即可入庫待上市。

「我們日均生產成品玉米棒子3萬個。目前產品主要有8穗裝禮盒和10穗裝電商包裝盒兩種類型,線下以西寧集散中心批發銷售為主,輻射省城及州市縣超市,待規模量產後逐步延伸開拓省外市場。」企業負責人張曉麗介紹。

企業投產運行,不僅讓夏家河的玉米「金」裝上市走向消費餐桌,也讓有意願的夏家河村民變身車間「上班族」。

「村里有了龍頭企業,對發展甜糯玉米種植產業更有信心。」夏龍表示,明年將流轉800多畝耕地擴大甜糯玉米種植規模,同時堅持走「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動員農戶積極參與種植,所產玉米棒子由加工企業負責收購,通過有效發揮企業聯農帶農益農效應,最終實現企業發展、產業振興、村民增收的「三贏」目標。(完)

責任編輯:李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