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敦煌 牽手世界】潮起敦煌 共赴時光沉澱的千年絕色

▲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敦煌研究院供圖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敦煌研究院供圖

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

有一顆璀璨的明珠

敦煌

敦者,大也

煌者,盛也

鳴沙山旁 月牙之畔

煌煌大觀 融貫東西

多元文明在此交彙

誕生了敦煌莫高窟的燦爛華光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無人機照片)。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張智敏 攝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無人機照片)。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張智敏 攝

開鑿於公元366年的莫高窟

歷經多個朝代的持續營造

形成了博大精深、美輪美奐的

壁畫、彩塑、建築等文化藝術寶庫

承載著

中華文化的包羅萬象

見證了

華夏文明的浩浩千秋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亮敦煌莫高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攝▲清晨第一縷陽光照亮敦煌莫高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攝

 一眼千年 

 從此心有歸處 

1935年一個隆冬的夜晚

冼拿河畔一個舊書攤上

因偶然看到一本《敦煌石窟圖錄》

「長達千餘年的精美絕倫的中國美術史」

當時正在留法的油畫家

常書鴻先生大為震撼

自此心心唸唸著敦煌

將他牽引到了這裏

雖然洞窟坍塌、流沙傾瀉

可當絢爛的中國色彩

飛入常書鴻的眼簾

他決心從此開啟與莫高窟

相伴一生的旅程

▲常書鴻先生臨摹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化城喻品》。敦煌研究院供圖常書鴻先生臨摹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化城喻品》。敦煌研究院供圖

1944年1月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

一批批有識之士投身大漠

在風沙的洗禮中

在逼仄的空間中

修建簡易棧道

構築泥巴圍牆

▲1948年,經過敦煌藝術研究所初步加固後莫高窟部分洞窟外觀。敦煌研究院供圖▲1948年,經過敦煌藝術研究所初步加固後莫高窟部分洞窟外觀。敦煌研究院供圖

他們就著日光或煤油燈

對壁畫雕塑進行修復和臨摹

對洞窟進行編號、攝影

編選文獻資料和壁畫合集在外辦展

開拓了中國敦煌美學

也為敦煌藝術的研究和傳承奠定了基礎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

他們採用了邊沿加固等方法

有效防止了大量壁畫的脫落

開展防沙試驗

在窟頂建立氣象觀測站

為治沙和壁畫保護提供依據

牢牢樹立起「保護第一」的意識

敦煌文物研究、弘揚的格局開始搭建

1945年

莫高窟第二代守護人

段文傑先生來到敦煌

當時洞窟壁畫

脫落漫漶之處很多

經過一次次地線描、暈染

研究對比、反復考證

正是在他的搶救性臨摹下

許多壁畫才得以複原本來面貌

成就「臨本中的典範之作」

「一畫入眼裡,萬事離心中」

一生構築敦煌夢

他是臨摹敦煌壁畫最多、

臨摹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段文傑先生臨摹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敦煌研究院供圖▲段文傑先生臨摹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敦煌研究院供圖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

段文傑帶領同仁們

潛心研究、出版畫冊、編輯文集

《敦煌研究文集》

《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學術成果的湧現

擴大了敦煌學研究範圍

使敦煌研究院成為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

他們策劃主持了多次國際敦煌學術研討會

推動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同時注重窟尼雲物科學保護

和窟外環境治理工作

關注石窟講解、規範展示工作

使得敦煌在各個領域有了更加深入的發展

1963年

生於北京 長於上海的樊錦詩

從北大畢業後直奔敦煌

雖然生活清苦 家人分隔兩地

心靈卻不再顛沛流離

我心歸處是敦煌

只要九層樓的鈴鐸響起

她覺得永恒就在此刻

在莫高窟

她尋找到了內心真正的歸宿

曆時20餘年編寫

樊錦詩組織團隊開展的考古報告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

為保存敦煌石窟的科學檔案資料

國際敦煌學的學術研究

提供了更多真實完整的考古學資料

如何實現永久保存?

樊錦詩先生

更加註重未來的精準探索

構建「數字敦煌」

讓千年石窟實現「容顏永駐」

創新文物保護傳承方式

開創莫高窟開放管理新模式

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風的地圖動畫▲中國風的地圖動畫

「敦煌的女兒」

以咫尺寸心守護國寶

樊錦詩先生將莫高窟

帶入一個嶄新輝煌的時代

▲敦煌守護人·敦煌魂 (油畫) 張暉

敦煌守護人·敦煌魂 (油畫) 張暉

2023年9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為敦煌研究院 常書鴻 段文傑 樊錦詩

頒發了傑出貢獻獎

▲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供圖▲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供圖

上世紀80年代

懷著「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的夢想

來自彩雲之南的趙聲良先生前往敦煌

靜心學術 致力辦刊

《敦煌研究》等敦煌學刊物

成為世界最權威的敦煌學刊物之一

敦煌學的研究領域

從壁畫臨摹與繪畫技法研究起步

逐步擴展到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文獻研究、

敦煌文化價值及精神內涵等諸多方面

我國已成為耀眼的敦煌學研究中心

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領先優勢

 一步之遙 

 穿越到時光深處的文物醫生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供圖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供圖

一個偏居一隅的西北小城

開創了眾多「唯一」和「第一」

我國文化遺產領域

唯一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

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內首台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

我國文化遺產領域

首個模擬研究平台「多場耦合實驗室」

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

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台

……

▲多場耦合實驗室。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供圖多場耦合實驗室。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供圖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敦煌研究院與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國際學術機構

聯合開展文化保護研究合作

拓展了視野、提升了技術

科研涉及化學、生物、環境等近20個領域

建立了包括石窟大環境、洞窟微環境等

在內的實時監測系統

現在已形成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

▲敦煌石窟監測預警平台(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敦煌石窟監測預警平台(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從以前的簡單看守、搶險加固

到主動的預防性科學保護體系

文物保護理念技術水平全面提升

具有了國際水平的「莫高窟經驗」

▲莫高窟第148壁畫數字化採集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莫高窟第148壁畫數字化採集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

空鼓、開裂、脫色……

加固、修復、防治……

文物修復師就像「醫生」一樣

為文物「望聞問切」

量身定製開「處方」

為文物保護穿上了「全科」外衣

將文物從自然流逝中「拯救」出來

▲莫高窟第55窟文物修復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莫高窟第55窟文物修復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

一代代有誌之士

矢誌不渝 耕耘不輟

加入了這場與文物對話的漫長旅程中

讓風化的歷史

暗香浮動 絢爛綻放

2024年1月19日

「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召開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

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一簞食,一瓢飲」

擇一事 終一生

曠世敦煌的背後

是「莫高精神」的堅守相傳

致敬 大美匠心

 青春修煉 

 這座城市有點潮 

步入新時代

元宇宙智能技術引領文化革新

「數字藏經洞」和「雲遊敦煌」

「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等

線上程序融合最新的聲光電技術

採用壁畫和沉浸式結合的概念

在臻彩雲境技術的渲染下

高保真複製石窟內容

實現了「窟尼雲物窟外看」

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走進洞窟

360度自由觀賞探索細節

體驗精彩的視聽互動

▲觀眾參與VR體驗。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胡亮 攝觀眾參與VR體驗。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胡亮 攝

遊客也可以進入3D文物數字展廳

近距離參觀完整複現出土的珍貴文物

溯回超時空文化盛宴

感受博物館奇幻之旅

經歷持續內化沉澱

當代敦煌繼續迸湧

演化出了眾多的表現形態

充滿了絲路前沿地帶所養就的「潮氣」

▲《樂動敦煌》演出讓遊客感受敦煌古樂的無窮魅力。《樂動敦煌》演出讓遊客感受敦煌古樂的無窮魅力。

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

沉浸式體驗劇

《樂動敦煌》《又見敦煌》

手隨心動 共鳴佳音

曼妙多彩的敦煌舞演出廣受歡迎

▲《絕色敦煌之夜》驚豔世界。《絕色敦煌之夜》驚豔世界。

「絕色敦煌之夜」「敦煌歲時節令」

等文化傳播品牌

將傳統文化IP與中式美學

現代新風尚設計結合

研磨打造成輕量級的國潮產品

煥發出更大更年輕的聲量活力

從沙漠之邊到江海之遠

從方寸屏幕到舞台藝術

敦煌文化生機勃勃

「近者悅,遠者來」的親和力

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跨越」時空

遇見敦煌、認識敦煌、愛上敦煌

 美美與共 

 成就「世界的敦煌」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一角。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一角。

目前 敦煌文物保護體系

已經被廣泛應用於

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500餘項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上

讓更大範圍的更多珍貴文物

擁有了更加旺盛久遠的生命力

   ▲ 「從敦煌到伊韋拿半島」展覽(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從敦煌到伊韋拿半島」展覽(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

敦煌這些地區的文物保護提供支持

助推「絲路文化」交流走深走實

助力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文明互鑒

莫高窟也在開放中獲得巨大發展

帶著全球化的「基因」

在海內外傳播展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

講述中國故事 傳遞敦煌聲音」

2000多年前

敦煌是「華戎所交一大都會」

2000多年後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萬國博覽會」

從歷史到未來

「世界的敦煌」正步步成為現實

2016年首屆敦煌文博會召開

「中國元素 世界表達」

更多地「請進來」「走出去」

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讚譽

也為新時代的「敦煌印象」裝扮上了

更加鮮明的「中國氣派」與「國際風範」

從古老禮讚到文博天下

從絲路傳奇到國潮街區

歷史回聲和當代流光

古樸醇厚與自信創新

激盪共語 交相輝映

▲美麗敦煌迎盛會。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馮樂凱▲美麗敦煌迎盛會。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馮樂凱

金秋九月 萬物豐收

又是一年節會至

全球進入「敦煌時間」

敦煌文博會

早已熱情等候

讓我們一同

相約敦煌 牽手世界

共赴一場跨越千年的盛景華章

飛天輕舞 明珠未央

共同期待 大美敦煌

策劃撰寫:聶鑫

新甘肅客戶端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光明日報、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奔流新聞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