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大地唱響豐收讚歌

編者按:9月22日,秋分,第7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

一顆顆蘋果掛滿了枝頭,一棒棒玉米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一個個馬鈴薯從泥土裡探出圓滾憨實的腦袋……隴原大地一派豐收景象。莊戶人用辛勤勞作的豐碩果實,為自己的節日書寫著華彩樂章,為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增色添彩。

麥浪滾滾倉廩實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秋日,蘭州新區秦川園區進入春小麥收割期,一株株飽滿的麥穗隨風搖擺,傳遞著豐收的喜訊。走進秦川鎮五墩村小麥基地,一台台收割機來回穿梭,一簇簇麥穗被捲入收割機倉,收割、脫粒、除雜一氣嗬成,色澤金黃的麥穗從收割機儲糧倉里傾瀉而下,變成了顆顆飽滿的麥粒。

蘭州新區秦川園區小麥成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村民柴文亮高興地說:「今年雨水充沛,小麥籽粒飽滿,每畝產量近千斤,比去年增長10%以上。」種糧大戶王道安捧著小麥和鄉親們分享豐收喜悅,「我家1畝地比去年增產20公斤,100畝地就能增產2噸,今年是個豐收年!」

為了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今年秦川園區提前下撥小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46.08萬元,及時落實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行動補貼資金55.77萬元,為糧食豐收提供了政策保障。

小麥要高產,七分種,三分管。「過去小麥澆水時,24小時離不開人,還是大水漫灌。如今通過高標準農田首部系統就能操作滴灌澆水施肥,節水省力又高產。」秦川園區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曹多銀說,公司通過優化耕地質量、推廣水肥一體化、干播濕出、膜下滴灌等措施,提高了產糧能力。

「種好糧食,學問太大了。掌握了科技,種糧越來越輕鬆,收成也增加了。」種糧大戶王興河說,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機具的應用,他種糧的「膽量」越來越大,今年種了1萬餘畝小麥,旱砂地裡的禾尚頭小麥畝產量預計200斤左右,1萬畝禾尚頭小麥經濟效益可達800萬元。

秦川園區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今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7.2萬畝,投入農業生產機具720台套,北鬥導航無人駕駛耕種、無人機飛防等累計完成作業面積25.6萬畝次,集成推廣「良種+良法」,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防治病蟲害,確保小麥麵積不減、產量不降。今年秦川園區夏糧種植面積5.25萬畝,其中種植禾尚頭小麥1.6萬畝,小麥總產量達3.15萬噸以上,小麥畝均單產400公斤以上,水地小麥單產預計每畝達500公斤。

秦川園區農水局局長高文全說,夏收完成後,秦川園區引導農戶及時開展複種,搶時搶墒播種油葵、青貯玉米、蔬菜等作物,實現一地兩用、一年兩茬,前茬穩糧、後茬增效,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纍纍碩果盈枝頭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王思璿

九月,天水市麥積區的花牛蘋果漸次成熟。走進麥積區伯陽鎮蘋果種植大村馬現村,大片果園覆蓋山穀,果樹上比拳頭還大的蘋果紅得透亮;薄薄的、泛著銀光的反光膜讓每寸果實都充分沐浴陽光,促進其均勻著色增糖;輕咬一口,唇齒間滿是蜜甜的果汁和香氣。

麥積區花牛蘋果喜獲豐收。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李 春

「你看我的蘋果,直徑能達到85毫米、甜度在14度以上。」村民高建雲正將蘋果一顆顆從枝頭摘下,壘滿一個又一個籮筐。

高建雲家的20畝地全種了蘋果。從早上7時起,他和妻兒忙忙碌碌,到中午共採摘了19筐,運到附近的交易市場。「19筐、800斤左右、每斤3.5元左右、半天就有近3000元的收入。」算起賬的高建雲,嘴角止不住上揚。

「瞧這蘋果,又大又紅,多漂亮。」馬現村黨支部書記胡連興拿著一顆花牛蘋果邊擦邊端詳。一提到花牛蘋果,胡連興的自豪感湧上心頭,既為村里,也為自家,「全村206戶、908人,近3000畝地裡種滿了花牛、富士。依靠蘋果產業,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5萬元以上。我家有10畝果園,畝產4000至6000斤,1畝地的蘋果能賣2萬多到3萬元。」

麥積區果業發展中心農藝師錢永波介紹,氣候溫潤,晝夜溫差大、日照光度充足,讓天水這片土地孕育的蘋果格外好。區里多次組織蘋果種植技術培訓,引導果農科學種植、科學管理,如今,果園上空搭起了防雹網,有效防冰雹;地裡鋪上了反光膜,蘋果的顏值越來越高;果樹施上有機肥,果味越來越好;冷庫建在家門口,淡季可保鮮再銷售……

蘋果品質好,眾多客商慕名而來。收購了20多年天水蘋果的湖南客商李崇高說,「瞧這花牛蘋果,又大又紅,這麼漂亮,男女老少都很喜歡,我們每年都向湖南長沙運銷花牛蘋果。」

在蘋果收購交易市場,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客商與果農們交談,商討價格、簽訂訂單;工人們忙著選果、裝箱、打包;成交後稱重、記數、裝車,一輛輛滿載花牛蘋果的卡車駛向外地市場。

「來,放這個秤上,48斤。」來自河南的蘋果收購商餘傳兵一邊稱重、分級、裝箱,一邊將紅彤彤的蘋果陸續發往河南、河北、北京的批發市場。他說,「蘋果果形、色澤都不錯,個頭大、糖度好,每斤收購價在3.5至4元。目前收了30萬斤蘋果,預計收購200萬斤左右。」

優質飼草供應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燕茹

秋風涼,秋草黃。正值秋收時節,天水市清水縣的20餘萬畝優質飼草陸續進入收割期。

走進清水縣郭川鎮的飼草種植基地,一大片青貯玉米和高粱在微風中搖曳,大型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機器緩緩駛過,一株株青貯玉米和高粱連莖帶穗被捲入機器。經過攪碎揉搓,變成青貯飼料從出料管道排出,隨後通過飼料打包機進行打包。

這是省農科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隴東南地區優質飼草高效生產加工利用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在清水縣的示範基地之一,由清水縣羲農農牧業有限公司引進優質品種示範種植,結合適時播種、精細管理、合理施肥和適時收割等關鍵技術,配套機械化,推動飼草新品種的示範推廣。

清水縣郭川鎮飼草種植基地青貯玉米飼草機收現場。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燕茹

「基地今年種了科大101、大京九23號、文玉3號共3個青貯玉米品種和隴甜粱1號、隴甜粱2號、大卡、海牛共4個飼用高粱品種,都是省農科院篩選出的優質新品種,產量都不錯,經過測產大京九23號畝產達到5.01噸。」清水縣羲農農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虎斌介紹。

劉虎斌於2018年大面積種植飼草,通過流轉土地、整合資源、引進技術,盤活撂荒土地,種植優質飼草,開辦養殖場,帶動當地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和就近務工實現「雙增收」。

「今年,省農科院給我們提供了400畝優質玉米高粱種子,提供技術指導,加之今年雨水充足,每畝產量比往年能提高1噸左右。」劉虎斌說,現在種植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每年飼草能收穫六七千噸,不僅滿足了本地養殖場需求,還銷往平涼、甘穀、麥積等養殖企業。

清水縣穩步推進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建設,通過「以種促養、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推動形成「東南牛羊、西北生豬、中部蛋雞、全域草蜂」的產業佈局,抓好飼草玉米種植、糧改飼、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基地建設等重點領域,擴大了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增強了優質飼草供應能力。

「通過省農科院示範項目的帶動,我們在清水建立了3個百畝優質高產飼草核心展示田、1個千畝示範田,提高了優質飼草單產產量,提升了飼草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培養了一批專業飼草技術團隊和飼草生產加工企業,有效緩解了冬季飼草料匱乏和草畜供應平衡等問題,為全縣草食畜牧業穩步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清水縣畜牧中心主任馬富芳表示。

辣椒映紅好日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秋日,祁連雪山巍峨聳立,雪山腳下,火紅的辣椒熱烈「綻放」,鋪開了一幅紅豔豔的豐收畫卷。

距離嘉峪關市區15公里的文殊鎮,地理位置獨特,東邊與酒泉市緊密相連,南邊依偎著雄偉的祁連山,與張掖市肅南縣祁豐鎮為鄰。

嘉峪關文殊鎮的辣椒迎來豐收。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牛佳佳是文殊鎮石橋村五組村民,今年種植了10畝辣椒,望著火紅的豐收景象,她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曾經,她獨自找公司種植出售辣椒,而今年,統一訂單種植讓銷路不再是問題。在鎮政府科技專家的指導下,她種植了「超級金塔」「朝天椒」兩個品種,通過科學管理,辣椒長勢喜人,預計1畝辣椒能賣到3800元。

「辣椒品種不同,產量也不同,一畝地產量4噸左右。」在文殊鎮馮家溝村,村委會主任劉豔霞介紹,村集體流轉了200畝土地,其中95畝用於種植辣椒,超級金塔、紅龍23、港椒三個品種已進入採摘期。

由於是村集體種植,村幹部對辣椒的日常管理得心應手,澆水、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條。而在栽苗、除草、採收等環節,就雇當地村民,這樣一來,村民們既能拿到土地流轉費,又能獲得打零工的報酬。

「上午是採摘辣椒的最佳時段,此時辣椒最新鮮、最飽滿,口感和品質俱佳。」在辣椒豐收的關鍵節點,文殊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楊懷峰忙於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們趁著天氣晴朗,抓緊採摘。

據介紹,今年文殊鎮全鎮種植辣椒面積264.65畝,主要品種有「墨西哥港椒」「超級金塔」「朝天椒」等,全部採用訂單農業模式,農戶與嘉菏(嘉峪關)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辣椒收購企業簽訂種植合約,明確保底產量、最低收購價等要素信息,確保農戶收益。

嘉峪關市文殊鎮黨委書記邵瓊說,今年以來,文殊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戶嘗試種植辣椒。從辣椒移苗階段開始,技術人員對種植戶開展常態化指導,及時掌握辣椒生長情況,每週下地巡田,對病蟲害、田間管理問題及時指導糾正,精準把控灌溉、施肥等關鍵要素,首次嘗試規模化種植的港椒、線椒等辣椒品種取得成功,將出口南韓、日本等國。

科技賦能薯「生金」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國順

時下,作為甘肅省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馬鈴薯,正自東向西進入集中收穫期,小小的「土蛋蛋」,在農業科技賦能下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記者來到莊浪縣韓店鎮劉河村馬鈴薯單產提升核心示範基地,馬鈴薯專用收穫機輕鬆地翻起肥沃的泥土,再通過震動的篩床精準地將土塊和馬鈴薯區分開來,緊跟在收穫機後的種植戶,忙著撿拾、裝袋、打包,臉上充滿豐收的喜悅。

莊浪縣韓店鎮劉河村馬鈴薯基地種植戶採收馬鈴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國順

「這塊260畝的單產提升核心示範基地,採取了‘五良’集成方案實施單產提升試驗,將集中解決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水、肥、人工等生產要素投入產出比較高等問題,並通過種植技術改良,充分挖掘馬鈴薯的增產潛力。」莊浪縣農技中心主任李國斌介紹說。

這塊被寄予厚望的單產提升試驗田,從選種階段就精挑細選出冀張薯12號、沃土5號、海森6號、V7、甘農薯7號等優質脫毒種薯進行種植,配備水肥一體化設施,開展馬鈴薯不同生育期肥料利用率等22項試驗,由縣農技中心對承種試驗田的莊浪縣鑫旺種植家庭農場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採取「黑色全膜覆蓋+雙行壟作穴播+病蟲害綠色防控+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綜合增產技術進行示範種植,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馬鈴薯產業。

「初步估算,示範基地的馬鈴薯種植能節水、節肥20%以上,節省人工成本超過30%,而畝產量普遍能達到5000斤左右,畝均收益在1300元以上。」莊浪縣鑫旺種植家庭農場合作社負責人笑著說,「我計劃把這個模式擴大到2000畝以上,帶領合作社的成員實現增收致富。」

距韓店鎮不遠的永寧鎮,是莊浪縣的「梯田+馬鈴薯」萬畝示範區,這裏重點培育莊薯3號、莊薯4號、隴薯7號等高產優質品種馬鈴薯,通過實施傳統梯田改建高標準農田後,實現了從耕到收的全程機械化。今年,這片萬畝示範區預計將產出優質一級種薯3700噸,畝均收益將突破2000元;優質商品薯產量可達1.73萬噸,畝均收益也穩定在1300元以上。

「這是祖祖輩輩不敢想的事,有了科學技術,農民省了力氣、省了成本,賺到手的錢卻多了起來,日子越過越好。」正在觀看農業無人機實施「一噴多防」的當地種植戶趙巧玲說。

永寧鎮秦窪村馬鈴薯種植大戶蘇鵬鵬,在馬鈴薯種植產業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今年他種植的晚熟型馬鈴薯也即將迎來豐收,「我種的商品薯有260畝,除過生產成本,預計今年能收入20萬元,」蘇鵬鵬說,「最關鍵的是,今年我還管理了農技站的70畝馬鈴薯試驗田,種了400多個正處於試驗階段的品系品種,這是我們持續壯大馬鈴薯產業的底氣。」

近年來,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與產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已形成集「育種、繁育、生產,貯藏、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體系,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