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不能「盲」風險

「一碰、兩碰、三碰,再加三袋」「許願成功加拆,老闆歐氣滿滿」……這段時間,一種名叫「烏龜對對碰」的盲盒玩法在直播平台迅速走紅,有些網民點進去就捨不得離開,猶如遇到「新型時間消失器」一般,直呼「上頭」

盲盒並非什麼新鮮事物,早已遍地開花。大到購物商場,小到文具店舖,都能見到盲盒的身影。隨著玩法的演變創新,它再次成為網民眼中的「顯眼包」。不禁想問,盲盒有什麼魔力?為何如此讓人「上頭」?

某品牌卡牌盲盒 圖源:「央廣網」微信公眾號某品牌卡牌盲盒 圖源:「央廣網」微信公眾號

國內盲盒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最初以集卡的形式出現,消費者集齊卡片就可以兌換禮品,比如80後、90後童年記憶中的乾脆面集卡,就曾在學生群體中極為流行。漸漸地,盲盒成為商家處理庫存的一種營銷方式,消費者在購買時無法獲知具體商品樣貌,只有購買並打開後才能揭曉其真面目,為購買過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如今,盲盒商品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手辦、潮玩,還拓展到美妝、零食、文具等領域,商家通過與流行文化、動漫、電影等結合,推出聯名款、限定版、隱藏版等稀有款式,試圖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不光在線下,線上也是「萬物皆可盲盒」。在直播間里,不少穿戴甲、微縮仿真食玩等小眾商品也是銷量驚人,甚至供不應求。有網民打趣稱,「這些東西早年間放在兩元店都入不了法眼,可一旦擺到鏡頭前,就能輕鬆吸引目光」

有人化用電影台詞來傳遞盲盒帶來的樂趣:「生活就像一盒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開出的是什麼。盲盒最大特點在於一個「盲」字,其購買過程類似於一種心理獎勵機制。每次打開盲盒都是一場「小冒險」,假如「開」出心儀款,就會心生愉悅;沒有抽中理想的款式,那種略帶失落卻又充滿希望的心情也會驅使人繼續不斷去嘗試。

有網民認為,盲盒提供的情緒價值可以舒緩壓力、放鬆心情。筆者打開某個火熱的盲盒直播間發現,主播還會不斷給予消費者正向鼓勵,用「歐中了」「恭喜老闆」「加拆一個」等措辭渲染氛圍,讓人覺得「賺到了」「有被治癒到」。

隨著關注盲盒的人逐漸增多,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圈層。玩家們說著一套獨屬於盲盒圈的「行話」,或「晾曬」自己的「盲盒大軍」,或進行交換交易,使得盲盒彷彿成為一種社交貨幣,串聯起不同個體,讓他們逐漸建立起群體身份認同,找到歸屬感。

一些地方出現「脫單盲盒」 圖源:「半月談」微信公眾號一些地方出現「脫單盲盒」 圖源:「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誠然,盲盒作為新興營銷模式,不僅豐富了多元消費體驗,也成了人們追求新鮮感、滿足好奇心的文化體驗。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

部分買家消費心理髮生「異化」。從表面來看,盲盒消費只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其本質卻是「情感滿足」與「理性消費」兩者之間的博弈。其核心魅力在於不確定性,但這種不確定性也可能讓人陷入非理性消費的陷阱。它能激起獵奇、攀比的心理,容易讓人忽視實際需求,從而過度消費。當購買盲盒逐漸變為習慣,甚至走向「成癮」時,原本純粹的娛樂消遣需求就發生了「異化」,衍生出一種類似賭博的心理。

特別是對於消費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的青少年來說,辨別能力尚不成熟,極易被攀比炫耀心理帶偏。不少新聞報導,部分學生沉迷於卡牌盲盒遊戲,為集齊各種「稀有卡」「典藏卡」忘乎所以,不能自拔。

不良商家「盲視」經營規則。在賣方市場上,一方面,有些商品「貨不對板」。為了追逐更多利益,有的以盲盒商品性質特殊,售出不退不換」為藉口,將盲盒當成清庫存工具,把各種劣質三無產品「一塞了之」,賣家秀高大上,買家秀卻讓人直呼「上當」。

另一方面,銷售服務可能「層層設套」。比如,少數賣家冒充官方認證店舖,在收款後玩「消失」,讓買家求助無門;有的利用信息優勢虛構商品的稀缺性,通過拋出「隱藏款」「絕版」等極具誘惑力的字眼,哄抬價格,誘導買家進行不必要的消費;還有的在直播後台「暗箱」操控,隨意改變抽取結果。

這些盲盒營銷的種種套路不僅違背了市場交易的誠信原則,更觸碰了法律底線,帶來重重風險。而玩家們本期待在這場充滿未知與驚喜的遊戲中收穫快樂與滿足,最終卻變成被無情收割的「韭菜」。

漫畫 圖源:新華社漫畫 圖源:新華社

有研究機構分析,國內盲盒經濟的發展依然是「未來可期」。那麼,如何既享受盲盒帶來的精神樂趣,又讓市場健康發展?

追求新鮮刺激可以理解,但謹防好奇心變「無底洞」。消費者自身應當認識到盲盒消費理應量力而行,在購買盲盒時設定預算上限,避免受「賭徒心理影響而過度消費,比如設置盲盒消費限額、限制單次購買數量等。對於未成年人,家庭學校應當加強引導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盲盒背後「單車變電單車」的概率微乎其微。

創新營銷方式無可厚非,但物「盲」不能心「盲」。盲盒歸根到底賣的還是商品,玩法是「包裝」後的營銷方式,而非劣質產品渾水摸魚的手段。商家還應將重心聚焦到商品本身,把產品質量擺在第一位,或注重產品的文化價值,或將環保理念融入產品設計和營銷中,等等。有效傳遞品牌口碑,才能留住消費者的心。

應該鼓勵新興經濟業態,但標準規範少不了。市場監管方應規範經營秩序,緊盯那些交易不透明的「霧裡看花」行為,對虛假廣告和產品質量問題零容忍。網絡平台也應加強對上線盲盒的審核「體檢」,通過剔除不良產品、設置身份識別等,避免未成年人上當受騙。去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了《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試行)》,對盲盒禁售清單、抽取規則、售後保障等作出規定,特別是完善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的相關機制。

盲盒消費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年輕一代消費心理的變遷,它不必被醜化,但也不該受到過分追捧。畢竟,生活中真正值得期待的應該是我們通過努力而獲得的成果。當我們內心充實之後,盲盒不過只是錦上添花的「小確幸」。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