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封面:500年前拉斐爾怎麼作畫,AI看一眼就知道

新智元報導  

編輯:祖楊

【新智元導讀】AI的跨界,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藝術學家們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拉斐爾的畫作,不僅能分析出用了什麼顏料、怎麼畫的,還能知道500年前拿著畫筆的是不是拉斐爾本人。

DALL-E、MidJourney等工具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GenAI高超的「創作技能」。但如果反過來,讓AI去分析藝術大師的畫作,它們又會有怎樣的表現?

最近,Science Advances封面刊登了一篇來自意大利文化遺產科學研究所的論文。他們將兩幅著名的拉斐爾畫作進行了MA-XRF掃瞄,並使用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AI不僅處理速度快,給出的結果也相當準確,還能為我們提供全新的見解和視角。

給油畫做CT,讓AI看片子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p6234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p6234

過去十年中,利用成像技術對繪畫進行非侵入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飛快的進展。

藝術學家們不再只憑藉自己的肉眼或實驗對畫作進行分析,而是採用類似於MA-XRF(宏觀X射線螢光)的技術,進行顏料識別、顏料分解、虛擬修復等應用。

然而,無論進行哪種用途,每次成像都會產生大量數據集,並且分析數據也需要特定的專業知識。因此,為了高效地利用這些複雜數據,計算機輔助的程序分析和計算方法也隨之發展。

比如,MA-XRF掃瞄繪畫表面後可以得到含大量數據的XRF光譜。掃瞄區域通常包含上百萬個像素,這就意味著輸出是三維立方體形式的數百萬個XRF光譜。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人工智能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不僅僅止於數據的處理分析,還可以找出人類學者和經典分析方法容易忽視的新見解。

而這篇論文所使用的模型正是基於CNN架構,同時借鑒了XRF分析中常用的標準反捲積(deconvolution)方法,以MA-XRF光譜作為輸入,預測畫面上的元素分佈,以及每種元素的絕對計數,就能夠對所用顏料進行分析。

訓練數據集既包括實際MA-XRF掃瞄得到的數據,也使用了合成數據進行訓練,共包含50萬個蒙特卡羅模擬生成的光譜。

MC模擬進行光譜合成的過程如圖1A所示,圖1B則描述了所用深度神經網絡的總體架構,可以分為卷積塊和稠密塊兩部分。

原有的CNN假定圖像各部分具有平移不變性,但顯然MA-XRF光譜不是如此,每種元素所在的位置就代表了能量大小,這是用於預測的關鍵信息。

為了移除原有CNN中的平移不變性,訓練卷積塊時會先保持密集塊參數固定,卷積塊訓練完成後才會啟用。

圖1 方法示意圖(A)MC模擬中使用的圖像模型示意圖,生成用於訓練網絡的合成XRF光譜(B)神經網絡的示意圖,分為兩部分:卷積塊和密集塊

為了進行試點實驗,研究人員對兩幅拉斐爾的畫作進行了掃瞄,分別是《God the Father》( 聖父上帝)和《Virgin Mary》(聖母瑪利亞)。

1500年,「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為教堂創作了一幅宏偉的祭壇畫,但目前僅存有四幅殘片,這兩幅就是其中之二,現藏於意大利拿玻里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

左下:《聖母瑪利亞》右:《聖父上帝》左下:《聖母瑪利亞》右:《聖父上帝》

對《聖母瑪利亞》的人物面部分析如圖3所示。從元素分佈圖像中可以推斷出,打底層和高光中使用鉛白(PB-L),人物膚色和明暗對比中使用了朱紅色(Hg-L)。

窗簾上的綠色是銅綠(Cu-K),而且人物的藍色鬥篷上也存在銅元素,表明使用的顏料礦石是藍銅礦,並與天青石、鉛白進行了混合,這一點可以從鉀和鉛的分佈圖推斷出來。

圖3 從B至F依次是PB-L、Hg-L、Au-L、Cu-K、Fe-K等元素的映射圖,左側顯示模型預測結果,右側顯示參考結果

除了推斷顏料成分,這項技術還能幫我們分析拉斐爾的繪畫技巧,幫我們看到這位大師在面部造型中採取了怎樣的微妙技法。

和上圖一樣,依舊有大量的鉛白色打底,使用土黃色的赭石(含大量鐵)賦予面部的三維度和陰影,眼周的紅硃砂(汞)和銅基顏料共同打造出了一種微妙的膚色。

圖4 D為從元素分佈圖合成的RGB圖像,其餘依次為掃瞄區域原圖以及PB-L、Hg-L、Pb-M、S-K等元素的分佈圖圖4 D為從元素分佈圖合成的RGB圖像,其餘依次為掃瞄區域原圖以及PB-L、Hg-L、Pb-M、S-K等元素的分佈圖

圖5B則能讓我們更精細地看到拉斐爾如何用鉛勾勒出建築的細節,此外,鐵元素和鋅元素含量的顯著線性關係(圖5E)則能告訴我們,他使用的赭石中包含大量鋅元素。

圖5 畫中建築細節的高解像度MA-XRF元素分佈圖圖5 畫中建築細節的高解像度MA-XRF元素分佈圖

從圖3-5的元素分佈圖,以及圖7的量化結果中可以看出,模型的預測結果與參考值匹配程度很高,元素淨計數也遵循相同的分佈。

此外,經過藝術學家的判斷,神經網絡推斷出的顏料調色板符合15世紀畫家的實踐方法,並與其他方法所調查出的拉斐爾早期作品調色板相匹配。

圖7 元素分佈圖對比圖7 元素分佈圖對比

這些發現代表了人工智能集成的關鍵進步,AI可以幫助更準確、更高效地分析XRF光譜,從而進一步促進藝術領域各個學科的專家之間的合作。

這項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兩個關鍵支柱之上。首先,我們已知的關於X射線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包括能量色散探測器的光譜響應;其次,先進的模擬軟件能夠生成與XRF儀器所獲得的非常相似的合成光譜。

AI+畫作,發展「計算機輔助鑒賞」

事實上,Science刊登的這篇研究並不是藝術學家們首次和AI進行跨界合作。

去年11月,《福布斯》雜誌就報導過一位英國學者的研究,而且同樣是針對拉斐爾的畫作。

他們使用深度學習算法分析了這幅《Madonna of the Rose》(玫瑰聖母),發現其中男性人物的臉(Joseph)並不是拉斐爾本人繪製的。

更加巧合的是,這個結果與藝術學家們長期以來的懷疑不謀而合。

長期以來,學者們就推測這幅畫有拉斐爾以外的其他人參與,並且還注意到,Joseph面部的構圖和描繪水平比不上畫面中的其他人物。

《玫瑰聖母》《玫瑰聖母》

研究人員僅用了49幅經過認證的拉斐爾畫作,就訓練出了一個深度學習系統,通過筆觸、調色板和陰影等4000多個視覺特徵識別藝術家的作品,準確率高達98%。

論文作者Hassan Ugail表示,相比任何人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進行分類或鑒別,AI的準確率要好得多。

算法分析了拉斐爾畫作的各個部分,以確認哪些由藝術家本人繪製算法分析了拉斐爾畫作的各個部分,以確認哪些由藝術家本人繪製

然而,論文合著者、史丹福大學的David G. Strok提醒我們,目前僅靠計算機結果扔不足以完成大多數藝術史領域的任務。

如果與傳統的鑒賞方法和藝術史研究相結合,計算機工具與AI技術將大有可為。一個正確的算法、一個經過恰當訓練的AI模型,將節省寶貴的時間和資源,幫助我們更好地發掘藝術寶庫。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p6234

https://www.forbes.com/sites/lesliekatz/2023/12/22/ai-uncovers-hidden-secret-in-painting-by-renaissance-master-rap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