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馬斯克、李飛飛、孫正義及雷軍搶跑入局,這個賽道真香

從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再到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人形機器人成為2024年展會現場最靚的「仔」。

2024年被業界稱為具身智能元年。

這一年,不僅企業融資數量突增,融資金額也頻創新高。

放眼全球,一眾巨佬針對人形機器人也頻頻發聲,拋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分析。

億歐網結合公開資料,整理了黃仁勳、馬斯克、李飛飛、孫正義及雷軍,這些活躍在業界、學界及投資界的意見領袖們,看看他們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最新態度。

黃仁勳:機器人時代,AI的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

在AI發展熱潮中,作為英偉達創始人的黃仁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人們對市場與產業發展方向的判斷。

作為機器人產業積極倡導者,黃仁勳在多個場合發表了關於AI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多次強調AI與機器人融合,人形機器人及物理AI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2024年3月份,英偉達CEO黃仁勳在GTC 2024《見證AI的變革時刻》主題演講中表示,「AI的下一波浪潮是人形機器人」,並在此後的多次採訪中指出未來人形機器人會和汽車一樣普遍,售價不會超過1~2萬美元。

今年6月份,黃仁勳在Computex2024(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上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助推全球新產業革命。在談及機器人時,他認為機器人技術將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AI的下一波浪潮將是「物理AI」,即能夠理解並融入物理世界的智能系統。他指出「有朝一日,移動的物體都將實現自主運行。」

黃仁勳認為,機器人技術不僅限於人形機器人,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領域,並指出未來機器人將遍佈所有工廠,實現工廠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並在多個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他的構想中,下一個由機器人工廠內的機器人製造的高產量機器人產品可能是人形機器人,因為它們最容易適應人類社會和環境。

作為英偉達的掌門人,黃仁勳也在行動上積極引領英偉達追趕AI趨勢,英偉達用於模擬應用的NVIDIA Omniverse平台、Project GR00T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Jetson Thor機器人計算機、NVIDIA Isaac平台等多項產品,均與機器人有關。

比亞迪電子、西門子、泰瑞達等公司也正在將英偉達自主機器人技術集成到自家工廠中。

展望未來,機器人會去往何方?

從黃仁勳的發言中可以看到智能化、人形化將是機器人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其應用場景將會多元化、普泛化,對於影響機器人發展的關鍵AI技術,黃仁勳強調了「具身智能」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未來AI發展的關鍵方向。

具身智能指的是有身體並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體,其中人形機器人是標杆產品。這種智能體需要具備聽懂人類語言、分解任務、規劃子任務、移動中識別物體以及與環境交互的能力。

埃隆·馬斯克: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工業主力

作為前沿技術的積極推動者與市場發展的弄潮兒,與黃仁勳一派叫好相比,馬斯克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看法顯得更加務實,在過往發言中,既表現了對AI改變人類未來的積極嚮往,也對其潛在的風險表示了擔憂。對於人形機器人,馬斯克的態度經歷了初步探索時的隱憂到深入研究時的積極面對,再到積極推廣的過程演變。

「人工智能遠比核彈危險得多,摧毀人類不需要任何思考。」

「AI發展速度前所未見,希望人形機器人‘善待’人類」。

2021年年初,馬斯克在特斯拉總部的高管會議上提議「我們應該認真打造一款機器人」,自此特斯拉內部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劃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製造。

馬斯克曾提出,人類本質上是「肉體」版的通用機器人,或許是在設計Optimus機器人過程中,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有了更深的瞭解,態度變得更加積極,他開始更多地談論人形機器人在未來社會中的應用,包括在家庭和工業領域的使用。

他預測,未來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超過人類,並設想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個機器人,承擔家務、陪伴孩子,甚至在火星上進行開拓工作。

「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工業主力,未來預計達到100到200億台。」

“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或過度悲觀。即使有10%到20%的可能性會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情境(例如AI毀滅人類),但我更看重那80%的積極可能性,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普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

到了2024年,馬斯克的態度變得更加明確和積極。他在多個場合強調了人形機器人的重要性,並預測它們將深刻影響經濟和社會生活。

「Optimus機器人比汽車小得多,如果實現量產,成本將低於1萬美元」。「未來機器人將超越人類,AI新時代即將來臨」。「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出現,商品和服務的成本將會趨近於零「。「有80%的概率實現極度繁榮,但同時也存在20%的‘毀滅’可能性,我必須有意去暫時忽略AI帶來的潛在威脅,才能睡得好」。「也許未來會有一些關於生活意義的危機,因為電腦可以比你做得更好。「

態度的轉變並不意味著特斯拉在推進Optimus(擎天柱)項目過程不存在挑戰,馬斯克曾在多個媒體訪談中提到人形機器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創業公司很難生產人形機器人,原型容易,批量生產很難」。「未來每年預計可以生產10億台以上,但一半資源都要花在手部的研發上」。「全球電機供應商眾多,但竟然沒有一款電機適用於人形機器人,也沒有一款齒輪箱能滿足尺寸需求「。「目前唯一一家能從 AI 盈利的公司就只有賣芯片的英偉達,。AI投入大,AI 的投入成本目前的確比產出高,毫無疑問「。

從行業的旁觀者到入局者,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認知變得更加清晰,儘管面臨種種挑戰,依然對人形機器人發展抱有樂觀態度,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多場景應用將是大勢所趨。

當前我國人形機器人還處於起步探索期,量產難、供應鏈不完善,手部研發痛點及燒錢快不止是特斯拉也是是目前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據瞭解,目前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已步入小規模量產階段,年出貨量在300~500台左右,主要集中在早期的工業化測試類、科研類需求,尚未實現真正的規模性商業化需求。

據紅星新聞消息,優必選算法卡奧級工程師秦文龍認為從小規模量產跨越到大規模,或將發生在近2-3年里。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此前向媒體表示:雙足機器人真正落地到產線上工作,沒有三五年不可能。

7月22日,馬斯克在旗下社交媒體X上表示,「真正可用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將在明年實現小規模生產,並被用於特斯拉內部,希望能夠在2026年實現大規模量產,並向其他公司提供。」

在供應鏈上,據央視財經報導,全球約38%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企業集中在中國,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紛紛建立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研究院執行院長焦繼超此前向媒體表示,研發迭代和上遊供應鏈規模起來後,今年人形機器人價格整體比去年下降了40%~50%。這一現象體現了在業界不懈努力下,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日趨完善,我國機器人產業基礎也在不斷壯大。

在手部研發上,對於人形機器人來說靈巧手的技術和成本問題是當前面臨的重要難點。靈巧手需要具備高精度的控制能力和複雜的運動規劃能力,以實現精細的操作和靈活的交互。然而,目前靈巧手在靈敏度、承壓能力以及關節能力匹配運動規劃方面仍存在技術瓶頸。此外,靈巧手的製造成本也相對較高,這不僅增加了整體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市場上的普及和應用。

投入大、燒錢快是科技發展前期的必經過程,相信未來,當大規模量產到來的那天,這一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李飛飛:空間智能,是計算機視覺和實體智能體的下一個前沿

李飛飛,著名華裔計算機科學家,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長、AI安全委員會成員,曾擔任Google雲AI首席科學家、推動Google AI中國中心成立、並長期統籌Google雲AI、Google大腦以及中國本土團隊工作。

作為AI領域的領軍人物,其發言和研究對於理解機器人和AI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往發言中,李飛飛教授對機器人和AI發展持樂觀態度,她特別強調了空間智能在未來AI發展中的重要性,並認為這是推動機器人變革的關鍵因素。

今年5月份,在美國舊金山彭博科技峰會上,李飛飛表達了對人工智能未來的樂觀態度,她認為這項技術所擁有的積極影響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她提到「對人工智能持悲觀主義」這一說辭被媒體普遍誇大。

「我擔心災難性的社會風險,也擔心過度炒作,人類滅絕的風險。我認為事情已經失控了。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對民主進程的影響、勞動力市場的轉變、有偏見的隱私問題等,這些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真正社會風險。」

「我對於過度炒作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的風險感到擔憂。」

「人工智能有諸多方式可以讓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好。我深感遺憾,我們並未給予那些真正致力於用創造性方式為世界帶來好處的人們足夠的發言權。」

李飛飛認為空間智能是實現機器人變革的關鍵技術,也是AI發展中的一塊重要版圖,其發展將對多個領域產生影響。

9月14日,李飛飛的創業公司 World Labs,正式官宣啟動,致力於構建能夠感知、生成並與3D世界互動的大型世界模型的空間智能公司,成立3個月已完成兩輪融資,估值超10億美元(約合72.6億元人民幣)。

關於空間智能,李飛飛介紹道:「計算機的物理世界是通過攝像機看到的,而計算機大腦則位於攝像機後面。將願景轉化為推理、生成和最終的交互需要理解物理結構、物理世界的物理動力學。這項技術被稱為空間智能」。

在接受彭博最新採訪中,李飛飛表示,人類的空間智能,是一種理解、推理、生成,甚至在一個3D世界中互動的能力。英偉達高級計算機科學家Jim Fan直言,「空間智能,是計算機視覺和實體智能體的下一個前沿。」

「人類智能可以簡要歸納為兩大智能,「語言智能」和「空間智能」。雖然語言智能備受關注,但空間智能將對 AI 產生巨大影響。」「每一個機器人都是一個移動的智能體,作為移動的媒介,就像人類和動物一樣,我們利用空間智能在世界上移動並與之互動。因此,當這項技術成熟時,機器人革命即將開始」。

李飛飛將人類智能劃分為語言智能和空間智能,雖然以ChatGPT為代表的語言智能備受關注,但空間智能將對AI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官博介紹中,World Labs 的誕生是為了構建「大世界模型」(LWM),感知、生成3D世界,並與之進行交互。

從一定意義上說,語言智能,可以讓機器與人類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和互動,當空間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並應用於機器人領域,機器的智能化水平將大幅提高,能夠理解並與物理世界進行自如的互動,實現AGI甚至ASI。

孫正義:10年後,ASI(超級人工智能)時代就會到來

孫正義是日本軟銀集團的創始人兼CEO,從籍籍無名到日本首富,孫正義憑藉其獨到的戰略眼光及投資決斷力被譽為投資教父。作為國際知名的投資人,其投資動向及關注點影響著金融界及業界對科技及社會發展方向的判斷。

早在2017年2月,孫正義就關注到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在西班牙巴塞隆拿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孫正義聲稱在接下來的30年內,超級智能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屆時將有逾1萬億件物品被接入互聯網。

近年來,孫正義也持續關注AI及機器人的發展,在多個場合表現出對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發展的積極態度,總結其發言,孫正義一方面表達了他對超級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嚮往,另一方面也強調了軟銀要成為推動這一過程的關鍵角色及投資AI領域的決心與信心,他認為未來超級智能機器人將解決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孫正義多次提到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將實現巨大飛躍,智能水平將遠超人類,並將深刻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2024年6月21日軟銀年度股東大會上,孫正義表示未來3到 5年我們將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比人類聰明一到十倍,10年後,ASI(超級人工智能)時代就會到來,人工智能將比人類智能聰明一萬倍。

「30年後我們將和100億機器人一起生活「。「智能機器人產業是重啟日本經濟的關鍵節點,日本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面臨「iPhone時刻」。「通用人工智能(AGI)將在10年內成為現實,並將比所有人類智能的總和還要聰明十倍。他還提到了超級人工智能(ASI)的概念,稱其將在20年內實現,並將比人類智能高出1萬倍」。「10年後,比人類智能聰明一萬倍的人工智能將出現,他稱之為ASI(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他首先談到了AGI(通用人工智能),認為這項技術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問世,可能達到比人類聰明一到十倍」。

在2024年軟銀第44屆股東大會上,孫正義明確表示實現ASI是他此生要做的事,軟銀集團致力於打造一個超級人工智能時代,他認為ASI時代,智能化技術及超級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解決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超級智能機器人也將在多個場景得到廣泛應用,可以幫助人類打掃屋子、陪孩子一起玩耍,甚至治療癌症。

「Pepper和其他類似的機器人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從家庭助手到商業領域的客戶服務和互動」。AGI時代人類應該攜手人工智能創造新的生活,希望軟銀集團成為世界上利用人工智能最多的集團」。「軟銀集團計劃打造一個「超級人工智能」時代,屆時該公司芯片將支持一個由機器人和強大數據中心組成的生態系統,可以治療癌症、打掃房屋和與孩子一起玩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孫正義理想機器人王國的建造並沒有那麼順利,2014年軟銀推出了針對智慧家居市場的家用人形機器人Pepper,2017年,軟銀更是收購了「網紅」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

然而,Pepper和波士頓動力在軟銀手中的發展並不順利。與Pepper機器人在全球享有盛譽形成反差的是,但Pepper從未取得規模化變現上的成功,外界甚至一度盛傳Pepper已停產。波士頓動力後期也被軟銀出售給現代汽車80%股份,軟銀僅保留20%的股份。

Pepper和波士頓動力短期遇挫並不影響孫正義對機器人賽道的長期看好。軟銀2021年世界大會上,孫正義再度官宣了軟銀在機器人領域的兩大新動向——推出新一代功能更強大的智能仿生機器人Smabo以及與擎朗智能合作推出新一代智能送餐機器人Keenbot。

據公開資料顯示,除了配送機器人擎朗智能,軟銀還投資了雲端智能機器人達闥科技,工業移動機器人優艾智合,手術機器人思靈機器人以及康復機器人傅利葉智能等等;這些企業囊括了目前機器人行業中的幾大熱門領域。

結合軟銀近幾年對各類機器人企業的投資可以看出,相比直接參與機器人的研發製造,今後軟銀或許將更多地以投資相關企業的形式出現在機器人領域。

超人工智能時代與超級智能機器人的到來確實會像孫正義所言給機器人發展及人類社會帶來諸多機遇,幫助人類解決很多問題,但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正如馬斯克與李飛飛所言,我們也應對其負面影響保持一定的關注,理智看待技術的發展。

雷軍:人形機器人潛力大,技術集成度高難度也最大

汽車、3C製造等工業領域被視為是目前人形機器人落地的首要場域,作為新晉汽車廠商,小米早在2015年起便開始涉足機器人業務,並逐步構建起具身智能的生態系統,其產品涵蓋了從仿生四足機器人到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的多個方面。

作為小米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多個場合發表了關於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見解和小米集團的戰略方向,在其發言中,雷軍非常看好人形機器人的潛力,但同時也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面臨著一定技術難題及產業發展問題,難度也大。

在2022年8月11的小米發佈會上,雷軍肯定了人形機器人的潛力,表示小米「極度看好智能機器人在生活、工作中的應用。但同時雷軍也指出了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更多的問題。」

技術側他認為人形機器人是技術集成度最高、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人形機器人需要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包括仿生感知認知技術、生機電融合技術、視覺導航技術等。

產業側,在發佈會上雷軍坦言面臨著成本和量產問題,他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每台高達六、七十萬元,尚無法實現量產。關節佔到機器人50%以上的成本,其中又以減速器為重點。由於技術壁壘高,導致賽道玩家稀少,從而使上遊核心零部件的需求減少、成本居高不下 」。

在機器人未來發展上,雷軍明確認為未來人形機器人一定會走入生活,並強調小米在智能機器人領域還處於剛剛起步的第一階段,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此外,2023年兩會期間,雷軍也提出了關於推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建議。他建議鼓勵扶持相關科創產業鏈,推進仿生人形機器人產業規劃佈局,支持整機企業牽頭創建國家創新聯合體,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並構建仿生人形機器人開放產業生態,加速場景應用培育 。

從小米一貫的商業策略來看,跟隨、跟進、超越是其一貫熟悉的打法。

從雷軍的發言也能看出,其對機器人賽道前途的看好,但同時他也清楚的認識到行業核心問題。也許,隨著行業問題的逐漸解決,小米會加快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投入。

「小米加步槍,戰火鑄輝煌」。這是雷軍的強項。

機器人領域發展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也是是曲折的。

綜合業界、學界及金融界各位大佬發言來看,他們一致看好AI及機器人的發展潛力,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但同時多位大佬也指出了機器人發展面臨的技術、產業問題。

具體而言,在技術上,人形機器人仍面臨著智能化水平不足、交互能力差,場景驗證尚不明確等問題;產業側,面臨著產業鏈不完善、產業集群發展不足問題,種種問題導致人形機器人面臨著量產難、成本高的問題。

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既需要技術側加快空間智能、具身智能關鍵技術的攻關,也需要產業側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同時也需要政府的政策、資金的支持及引導。對於準備躬身入局或者已經入局的企業來說,需要堅信夜色難免黑涼,但前行才會看到曙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 路永麗,編輯:劉歡,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