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算法推薦的價值取向 | 長江時評

長江網評論員李建華

「要督促網站平台優化算法模型和推薦機制,對新聞類帳號發佈的高質量新聞信息優先推送。」近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為期3個月的「清朗·整治違規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專項行動,對網站平台明確提出這一指導意見。

優化算法推薦,對於當前算法推薦缺陷造成灰色信息甚至「毒」信息氾濫問題,是一劑良藥,值得網絡平台高度重視,切實執行,讓優質信息堂堂正正、敞敞亮亮地在網絡上顯露出來,被更多人看到、用到。

今年5、6月間,中央網信辦在開展「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中, 也提出優化算法模型和推薦機制,有效擴大優質內容觸達範圍。 

不論是自媒體的優質內容,還是新聞媒體的高質量信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傳播社會正能量。優先推送優質信息,意味著優化算法推薦的價值取向,將算法推薦賦予更多價值權重。

具體說來,就是執行《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中的明確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優化算法推薦服務機制,積極傳播正能量,促進算法應用向上向善。

這就要求算法推薦不能唯技術論,還應當有價值屬性,而且要加大比重,要起到引領作用。

算法推薦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海量內容與個性化需求相匹配。作為人工智能算法,它可以根據用戶在網上看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從海量的內容中挑選出相匹配的信息推薦給用戶。

應當說,純技術的算法推薦尊重用戶的判斷和選擇,充分重視用戶的反饋,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其缺陷也很明顯,越來越遭到人們的詬病,必須加以矯正。

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人們逐漸認識到,技術性算法推薦的負面作用已經凸顯,正成為信息陷阱、信息繭房、有毒信息的罪魁禍首。顯而易見,如果單單以用戶喜好什麼就推送什麼,不良信息乃至「精神鴉片」難免在網絡上大行其道,而優質信息反而晦暗不明,被湮沒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

就拿近年出現的自媒體濫發「新黃色新聞」為例來看。這種「新聞」運用煽情化表達手法,配以抓人眼球的標題和封面,以一句不痛不癢回應做採訪,標題即內容,信息要素不全、真假難辨。由於實在吸人眼球,網民缺乏識別能力而多有光顧,並且熱心點讚、評論,而推薦算法會覺得人們對此「喜聞樂見」,因此多有推薦,且有一定強製性。久而久之,劣幣驅逐良幣,「新黃色新聞」充斥網絡,而真實、嚴肅、有價值的新聞卻默默無聞。

更為嚴重的是,當技術性的算法推薦和流量背後的經濟利益聯繫在一起,被一些別有用心的網絡平台操控,其危害就雪上加霜。有些網絡平台打著滿足網民需求的幌子,利用算法推薦去迎合網民的低級趣味,甚至去勾引、釋放網民不那麼健康、光明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說,什麼流量大,就推薦什麼,只管破流量上限,不講守流量底線,什麼真實、友善、道義、美好、社會責任,通通不在其考慮之列。這種赤裸裸的「流量至上」,相當於從源頭把流量汙染了,必須進行嚴肅整治。

一個典型案例是,今年5月,某地一男子持刀傷人,致8死1傷。在警方通報前,自媒體鋪天蓋地先入為主地猜測是行兇者「報復社會」,引發了群眾恐慌情緒。而警方通報的結果是「此人患有三級精神障礙」。本案例中,算法機制往往只判斷其內容是否能短期內為平台帶來流量,就對「報復社會」一說的相關內容優先推送,成了誤導社會公眾的幫兇。即便後來主流新聞媒體發佈澄清報導,也無法完全消除虛假信息造成的危害。

綜上所述,網絡平台的算法推薦應當增加價值屬性,運用價值引導,向用戶推送真實、積極的信息,讓用戶受到主流價值的影響。

我們期望,網絡平台切實肩負起網絡空間文明、清朗的社會責任和法定義務,優化算法模型和推薦機制,優先推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優質信息,讓正能量有大流量。

審核:陳誌遠  編輯:李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