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軒用AI證明方程理論,19天進度99.99%!論文即將上線

新智元報導  

編輯:桃子 好睏

【新智元導讀】AI已完全融入數學家的工作流中。陶哲軒剛剛宣佈,最新方程理論項目已完成99.9963%,眾包之力外加AI輔助取得了重大成績。他認為,賸餘大約700個讓人類頭疼的難題,AI或許更有潛力。

AI,已成為費爾茲獎得主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大約三週前,陶哲軒提出了一個協作項目——

結合專業和業餘數學家、自動定理證明器、AI工具,以及證明輔助語言Lean,來描述與4694條幺半群(magmas)方程定理定理相關的蘊含圖。

這些定理最多可以使用,四次幺半群運算來表達。

也就是說,需要確定4694條定理之間可能存在4694 * (4694 – 1) = 22028942蘊含的關係真偽。

地址:https://github.com/teorth/equational_theories/blob/main/data/equations.txt

這一項目在9月25日發佈當天便啟動了,如今,已經緊鑼密鼓進行了19天。

剛剛,陶哲軒公佈了項目的最新進展:

從已解決原始蘊含關係角度來看,截至目前,項目進度已完成99.9963%。

在需要解決的22028942個蘊含關係中,8178279個被證明為真,13854531個被證明為假,只有826個仍未解決。

而且,項目每一天的進展,他都記錄到了個人日誌中。

一起看看,陶哲軒如何通過「眾包方式」,探索數學新領域。

方程理論項目,進度99.99%

在集合中,有249個蘊含關係推測為假,並且很快就證明了是假的。

出於編譯效率的考量,他們並沒有在Lean中記錄每一個證明,只在其中證明了一個較小的592790個蘊含關係集合,然後通過傳遞性推導出更廣泛的蘊含關係集合。

例如,利用如果方程X蘊含方程Y,方程Y蘊含方程Z,那麼方程X蘊含方程Z的事實。

他們還很快利用蘊含圖對偶對稱性,對其進一步簡化。

經過項目誌願者的不懈努力,陶哲軒稱現在有了很多出色的可視化工具(尚未完成的),來檢查蘊含圖的各個部分。

比如,如下這張圖描述了方程1491:x = (y ◇ x) ◇ (y ◇ (y ◇ x ))的所有結果。

陶哲軒將其稱之為「Obelix law」。它還有一個夥伴Asterix law,即方程65:x = y ◇ (x ◇ (y ◇ x ))。

如下是,他們正在研究的所有方程定理的表格,以及它們蘊含/被蘊含定理數量。

地址:https://teorth.github.io/equational_theories/implications/

這些界面也在某種程度上與Lean集成。

比如,我們可以點擊查看Obelix law蘊含方程359,陶哲軒將其作為題目,讓大家進行挑戰。他暗示,在Lean中僅用4行就可以完成證明。

在過去的幾週里,他還瞭解到這些定理中,有許多之前已經出現在文獻中。

由此,這裏編製了這些方程的「導覽」。

地址:https://github.com/teorth/equational_theories/wiki/Tour-of-selected-equations

例如,除了眾所周知的交換律(方程43)、結合律(方程4512)之外,一些方程(方程14、方程29、方程381、方程3722、方程3744)曾出現在一些Putnam數學競賽中;

方程168定義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結構,被稱為「中心幺半群」(central groupoid)。特別是,由Evans和Knuth研究過,並且是Knuth-Bendix完成算法的關鍵靈感來源;

而方程1571則對指數為二的阿巴爾群(abelian groups)進行了分類。

根據Birkhoff完備性定理,如果一個方程定理蘊含另一個,那麼它可以通過有限次重寫操作來證明。

不過,所需的重寫次數可能相當長。

上面提到的1491蘊含359的證明已經相當具有挑戰性,需要四到五次重寫。

另外,方程1689蘊含方程2的證明,更是極其冗長。儘管如此,標準的自動定理證明器,如Vampire,完全有能力證明絕大多數這些蘊含關係。

更微妙的是反蘊含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證明定理X不蘊含定理Y。原則上,只需要展示一個遵循X但不遵循Y的幺半群即可。

在很大一部分情況下,他們可以簡單地搜索小型有限幺半群——比如兩個、三個或四個元素的幺半群——來獲得這種反蘊含關係。

但這些並不足夠,事實上,他們只知道有些反蘊含關係,只能通過構造無限幺半群來證明。

比如,現在已知的Asterix law不蘊含Obelix law,但所有反例必然是無限的。

有趣的是,已知的構造方法與集合論中著名的forcing技術有一些相似之處,即不斷向(部分)幺半群添加「通用」元素,以forcing存在具有某些特定屬性的反例。

不過,這裏的構造肯定比集合論構造簡單得多。

他們還從「線性」幺半群x ◇ y = ax + by構造中取得了有益的進展。這些構造存在於交換環和非交換環中。

與「彙聚」(confluent)方程定理相關的自由幺半群,以及更普遍的具有完整重寫系統的定理。

因此,未解決的蘊含關係數量繼續穩步減少。

遵循標準GitHub實踐,論文很快上線

經過相當繁忙的後端設置和「滅火」(putting out fires)工作後,項目現在運行得相當順利。

項目在Lean Zulip頻道上協調,所有貢獻都通過GitHub上的拉取請求(pull request)過程進行,並通過基於問題的GitHub項目進行跟蹤。

另外兩位維護者Pietro Monticone、Shreyas Srinivas為其提供了寶貴的監督。

與之前的PFR形式化項目相比,這次項目的工作流程遵循了標準的GitHub實踐,大致如下:

如果在Zulip討論過程中,明確需要完成某些特定任務以推進項目(比如,在Lean中形式化討論線程中已經推導出的蘊含關係證明),就會創建一個「問題」(通常由陶哲軒自己或其他維護者創建),其他貢獻者可以「認領」這個問題,單獨工作(使用主GitHub倉庫的本地副本)。

然後提交「拉取請求」將他們的貢獻合併回主倉庫。這個請求隨後可以由維護者和其他貢獻者審查,如果獲得批準,就會關閉相關問題。

更廣泛地說,他們正努力記錄這個設置中的所有過程和經驗教訓。

這將成為即將發表的關於這個項目的論文的一部分,現正處於初步規劃階段,可能會包括數十位作者。

陶哲軒表示,自己對項目取得的進展非常滿意,而且許多最初的期望已經實現。

在科學方面,他們發現了一些新的技術和構造,用來證明一個給定的方程理論不蘊含另一個;他們還發現了一些具有有趣特徵的奇特代數結構,如Asterix和Obelix對,是通過系統性搜索方式被發現的。

參與者方面,非常多樣化,從各個職業階段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到感興趣的學生和業餘愛好者。

此外,Lean平台在整合人工生成和機器生成的貢獻方面表現良好。

機器生成在數量上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貢獻來源,但許多自動生成往往是基於人類最初在特殊情況下發現的,然後由項目的不同成員進行推廣和形式化。

在討論線程中,他們還進行了許多非正式的數學論證,但這些論證往往會迅速在Lean中形式化,消除了關於正確性的爭議就。

進而,研究人員可以轉而專注於如何最好地部署各種經過驗證的技術,來解決賸餘的蘊含關係。

AI並未做出重大貢獻

原本,陶哲軒期待看到現代AI工具,能夠在項目中做出重大貢獻。

但實際上,它們以一種輔助、次要的方式被使用。

比如,通過GitHub Copilot等工具來加速編寫Lean證明、LaTeX文檔框架、其他軟件代碼。

此外,他們的幾個可視化工具,也主要是使用Claude等大模型共同編寫的。

然而,對於解決蘊含關係這一核心任務,更「傳統」的自動定理證明器表現更好。

不過,目前賸餘的大約700個蘊含關係,大多數不適合使用傳統工具來處理。

有幾個蘊含關係(特別是涉及Asterix和Obelix那些),已經讓人類專家困惑多日。

陶哲軒認為,在解決賸餘的、更困難的蘊含關係時,現代AI可能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The equational theories project: a brief 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