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摘得諾獎要等多久?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平均需要35年

香港時間10月14日下午5點45分,2024年盧保經濟學獎揭曉,獎項花落三位美國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aron Acemoglu(達龍·阿傑姆奧盧)、Simon Johnson(西蒙·莊臣)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James A.Robinson(占士·魯濱遜),他們因「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理論共同獲獎,該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而有些國家貧窮。

2024年,盧保經濟學獎全額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8.4萬元。盧保經濟學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費特·盧保的經濟學獎」,自1969年首次頒獎以來,共頒發56次,授予96位經濟學家。其中,有26次授予1位獲獎者;20次授予2位獲獎者;10次授予3位獲獎者。

從首次發佈關鍵成果,到獲得諾獎需要多久?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曆屆盧保經濟學獎得主初次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及獲獎時的年齡數據發現,這一過程平均時間超過34年。

1.盧保經濟學獎96位獲獎者

發表關鍵研究成果年齡中位數32歲 獲獎年齡中位數67歲

從首次發佈關鍵成果,到獲得諾獎需要多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了曆屆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初次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及獲獎的年齡數據發現,想要獲得盧保獎,除了在相關領域有突破性的成果和建樹外,還需要足夠的耐性。

截至2024年,53.1%的獲獎者初次發表關鍵研究成果的年份早於1969年,目前所有獲獎者初次發表關鍵研究成果的年份均在2000年之前——盧保經濟學獎是一個高度「滯後」的獎項。

統計數據顯示,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開始發表關鍵研究成果的年齡中位數為32歲,有88.5%的獲獎者在25-39歲開始發表關鍵研究成果;但到了獲獎時,經濟學家們的年齡中位數已經達到67歲,有80.2%的獲獎者在獲得此項榮譽時年齡超過60歲。

截至2024年,獲獎時年齡最小的經濟學者為埃絲特·迪費奧(Esther Duflo),獲獎時46歲,與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米高·基爾默(Michael Kremer)因在「減輕全球貧困的實驗性方法」上的貢獻,於2019年共同獲得盧保經濟學獎。年齡最大的獲獎者為里奧尼德·赫維克茲(Leonid Hurwicz),他在2007年與艾力·馬斯金(Eric S. Maskin)、羅渣·美亞森(Roger B. Myerson)共獲該獎時,年齡已達90歲。

然而,赫維克茲並非等待時間最長的人。從初次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的年份到獲獎,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平均要等待34.4年。等待時間最長的獲獎者為洛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1953年,沙普利在《博弈論的貢獻》上發表論文「A Value for n-Person Games」,引入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用於衡量合作博弈中各參與者對整體勝利的貢獻度。直到2012年,他才與阿爾文·路斯(Alvin E. Roth)共同因對「穩定分配理論和市場設計實踐」的貢獻獲得盧保經濟學獎,為此,他等待了59年,獲獎時已89歲。而等待時間最短的獲獎者仍為埃絲特·迪費奧(Esther Duflo),作為最年輕的獲獎者,從初次發表關鍵研究成果到獲得盧保經濟學獎,她僅用了19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無論是獲獎年齡還是初次發表關鍵成果的年齡,分佈特徵有所變化。

整體而言,獲獎者的年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散。在盧保經濟學獎設立的前22年,獲獎者的年齡均分佈在50至80歲之間,直到1991年,朗奴·科斯(Ronald H. Coase)以81歲的年齡獲獎,距離他初次發表關鍵成果「公司的本質」已經過去了54年。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獲獎者初次發表關鍵成果的年齡分佈則有明顯收縮,2007年以後,該年齡集中分佈在25至39歲之間,「少年天才」和「大器晚成」者均不再常見。

2.名師門徒更容易得獎?

超半數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存師承關係

幾乎所有盧保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都起步於博士階段,此後大部分在高校等研究型機構中繼續自己的科研。

出自名師門下是否更容易獲得諾獎?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的統計,很多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之間都存在師承關係。

截至目前,96位獲獎者中,共有55位學者之間存在師承關係,其中有兩條師承關係鏈長達四代,分別是堅尼斯·阿羅(1972)-艾力·馬斯金(2007)-阿比吉特·班納吉(2019)-埃絲特·迪費奧(2019)以及西蒙·庫茲涅茨(1971)-米爾頓·弗列特曼(1976)-哈利·馬科維茨(1990)-威廉·夏普(1990)。華西里·利安惕夫(1973)和堅尼斯·阿羅(1972)則是「桃李滿諾獎」,且二人的學生關係網在米高·斯賓塞(2001)處交彙。

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和認可度都需要積年累月的沉澱,盧保經濟學獎評委會的關注點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變化。有時,學生比導師更早獲得盧保經濟學獎。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六位導師獲得盧保經濟學獎的年份晚於自己的學生,早期的例子如華西里·利安惕夫(1973)-保羅·山繆森(1970),近期的例子如祖舒亞·安格里斯特(2021)-埃絲特·迪費奧(2019)。羅伯特·威爾森比自己的兩名學生獲獎都晚,於2020年與第三名學生保羅·米爾格羅姆共同獲獎,除他們外,還有三對師生因共同的研究成果獲獎。

3. 本科學什麼更容易得盧保經濟學獎?

經濟學僅佔三分之一 諾獎得主本科專業更多元

受到20世紀時期戰爭干擾,少數盧保經濟學獎得主並未在學術研究初期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但所有的獲獎者最終都擁有一個或多個博士學位。從專業領域上看,盧保經濟學獎96位得主中,共有76人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加上「農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更為細分的博士學位,共有79人的博士學位屬於經濟學大類。

很多經濟學領域的科研人才來自數學領域。在目前所有的盧保經濟學獎得主中,有4人擁有數學學位,9人的博士學位處於數學大類(如「應用數學」「統計學」等)。相對冷門的學科如政治學、心理學博士分別有2位和1位——首位女性盧保經濟學獎得主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2009年獲獎)及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1978年獲獎)為政治學博士;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年獲獎)則是目前唯一獲獎的心理學博士。

儘管博士期間盧保經濟學獎得主們的專業領域相對集中,但在本科的興趣探索時期,他們的專業則十分多元,其中以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的獲獎者佔比只有35.4%。數學仍然顯示了其在經濟學研究中的優勢,21.9%的獲獎者本科學位為數學。其餘獲獎者的本科專業各有特色:2013年獲獎的尤金·法瑪本科學習拉丁語;1994年獲獎的約翰·海薩尼在匈牙利先拿了一個藥理學學位;1995年獲獎的朗拿甸奴伯特·盧卡斯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歷史學學士學位。

儘管盧保獎評獎委員會近年來已經逐步考慮獲獎者及領域的多元性,從結果來看,盧保經濟學獎得主獲得博士的高校仍集中在9個歐美國家,其中美國佔比高達75%。

如果將獲獎者的本科學校所在國家納入考慮範圍,國家數量會擴大至17個,但美國仍非常集中,佔比超過六成。僅有3位獲獎者在非歐美國家取得學位,其中2位來自印度,1位來自以色列。

隨著亞當·斯密於18世紀出版《國富論》,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誕生。與其他盧保獎學科相比,經濟學得到科學化、系統化的歷史相對較短。

從誕生以來,歷經重商主義、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簡尼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多個階段,經濟學的理論不斷演變,經濟學的方法與工具日益多元。盧保經濟學獎的出現也推動著經濟學的快速發展,除了鼓勵新的理論建構,還肯定研究者在實證研究、因果分析等方面的探索與深化,這些方法論的創新也革新著社會科學領域實證研究的面貌。

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對現實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政策製定和實際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盧保經濟學獎授予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等人,表彰他們在銀行和金融危機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加深了人類對銀行在經濟中作用的理解,並為應對金融危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儘管假設一定不完美、限制總無法窮盡,但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們仍然通過不斷地研究與探索,嘗試提升全人類對於經濟活動和發展規律的認知水平,而他們的成果也為全人類的福祉不斷做出重要的貢獻。

統籌:任嬌

記者:任嬌

數據分析師:董怡楠

設計:任婉晴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