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兒女:變相「啃老」還是新型就業?

辭職,回家,做勤勞貼心的好孩子,父母就會開薪金。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批被稱為「全職兒女」的群體,指的是年青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並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比如陪父母看病、旅行,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比如考公、考研上岸。

有人說這本質上是父母把家裡請保姆的錢用在了孩子身上;有人認為這是當代社會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具有職業精神的新型脫產生活方式;也有人覺得這不過是被文字美化了的又一種「啃老」,是當下年青人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體現。。。。。。

「全職兒女」到底是什麼?背後揭示了什麼社會問題和代際差異?它會成為一個無法阻擋的持續性趨勢嗎?澎湃問吧邀請江蘇省社科院副研究員何雨,聊聊「全職兒女」現象的本質。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全職兒女≠啃老

@西瓜可樂味:請問全職兒女和啃老族、家裡蹲,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何雨:簡單地說,一個是暫時性的困難,一個是長期性的狀態。前者與父母之間,還存在一個並未言明的契約關係,即,父母支持子女不是無條件的,而是要求子女必須承擔照顧家務的責任,具有權利義務上的對等性。相對來說,後者就純屬單方面的索取,是父母精神與物質上的沉重負擔。

@我丟嘞:「全職兒女」和「啃老」不就是一個意思嗎?

何雨:不是一個意思。二者的形成機理完全不同。全職兒女,更多的是大環境收縮下的社會性問題,是社會機會供給不足引發的結構性問題。只要社會重現活力,湧現更多機會,那麼,大多數全職兒女會重新融入社會的。當然,如果宏觀環境改善有限,社會機會總供給依然偏緊,那麼不排除部分全職兒女會演變為啃老族。這也是政策應該未雨綢繆的地方。

@澎湃網民Y3IBFz:何老師,您認為什麼是啃老?

何雨:我的理解,啃老就是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但沒有養活自己的意願,把自己的生活來源寄託在父母身上的一種現象。

@滄浪橫行:全職兒女寄養家中的行為,是為了提升自己、為工作做準備,還是以此為職業換取生存?

何雨:首先,這一選擇具有現代意義上的職業精神,即要以勞動換取報酬。只不過說,由於宏觀環境不景氣,嵌入到社會中的就業受阻,於是就策略性地以家務勞動的形式進行就業,服務於自己的父母。在此過程中,父母為全職兒女提供一個緩衝期,使之可以更加從容地進行職業選擇。

@代碼再敲也看不懂:不知道為什麼我發現身邊全職女兒要比全職兒子多。您的調查中有涉及性別比例嗎?

何雨:你的這個發現,還是蠻有代表性的。從實際調研中看,全職女兒確實要比全職兒子多得多。原因可能有:一是女性更願意表達,所以能夠把全職的狀態公開;二是在社會的角色期待中,男性必須要承擔更大的養家責任,同時,其能夠接受的工作類型譜系更為廣泛,如若實在不行就到工地打工,這使得男性就業規模總體要大於女性;三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性別歧視,也讓更多的就業崗位或機會向男性傾斜。

社會影響及未來趨勢

@小兔兔:請問您,全職兒女能否是獨生子女的養老方式?畢竟減少了社會負擔。國家是否應該鼓勵?

何雨:不排除這會成為少數人的選擇,特別是家庭經濟條件富裕人群的一個選擇,但很難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畢竟,父母的年齡不小,退休以後薪金也不高,無論是在支持子女的力度上,還是時長上,都會受限。一旦長期脫離社會,當父母離開後,就會失去經濟來源。

此外,人是社會動物,脫離社會而存在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綜合考慮,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大規模採取這一選擇,都會得不償失,基於此,個人不建議國家進行鼓勵。

@zzZ多喝白開水:父母養老的錢用來養長大成人有工作能力的子女,如果這種現象變得普遍,是否對社會經濟有消極作用?

何雨: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也幸好是假設性問題。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化,當然會對經濟社會發展有消極作用。且不說長期依靠父母會帶來親子關係危機,父母也無法一直供養成年子女,就是從社會發展看,也是資源的巨大浪費。

過去,我們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受益於所謂的人口年輕化的紅利。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加速來臨,傳統的人口紅利已經衰竭,如果既有的年青人無法獲得融入社會的足夠的崗位與機會,那麼由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所引發的危機會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