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是青銅,實際上是王者!

在吉林省博物院

收藏著這樣一把長劍

它沒有精緻的裝飾

也沒有凜冽的劍氣

乍看起來

似乎平平無奇

你可能忍不住要用它劍柄的材質

來評判它的「段位」

也就是個「青銅」吧

而實際上

如果你全面地瞭解了它的背景

就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麼冒失

它可不是青銅

而是王者

現在

不妨就讓我們

從這把劍的身世開始

一一講起

劍為百兵之君,歷史悠久,受到古代各階層人士的喜愛,與劍相關的傳說和人物,更是比比皆是。

在《釋名·釋兵》中說到「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表明劍是用來防身的武器,並不直接應用於戰爭。

而與劍聯繫最為緊密的,則是俠客——他們背負一劍,行俠仗義,留下許多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舞劍的高手,他在《行路難》中寫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而賈島在《劍客》中,亦有「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那麼,最早的劍,是什麼樣子呢?

早期的劍,多是短劍,長度一般在20~30釐米左右。

柳葉型短劍

拍攝於偽滿皇宮博物院「止戈為武」展覽

在夏商時期,相對於北方草原地區,中原地區出土的銅劍並不多。而到了西周時期,中原地區的青銅劍數量開始增加。中原與草原所使用的劍,也風格各異——周人核心地區流行柳葉形短劍,北方草原地區則流行動物首或鈴首短劍。

鈴首青銅劍和獸首青銅劍

選自《中國古代兵器圖鑒》

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伴隨戰爭形態的改變,劍的形製也發生了改變,開始變得愈加細長。

在楚、越、吳等地域,因地形複雜、不易開展大規模的車戰,對劍的需求也變得更高。因此,這些地區的鑄劍水平迎來了顯著的發展,並誕生了歐冶子、干將、莫邪等一批鑄劍名師。在這些地區,劍的長度,有的達到了50釐米以上。

但同時期的北方草原,依然流行短劍。在東北地區,則出現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曲刃青銅短劍。

曲刃青銅短劍曲刃青銅短劍

隨著鑄鐵技術的進步,到西漢時期,鐵劍逐漸替代了銅劍;至東漢時,鐵劍又逐漸被更適合戰鬥的鐵刀所取代。不過,劍並沒有因為鐵刀的出現而完全退出歷史舞台,而是轉變成身份的象徵和禮儀的用具。

戰國時期銅劍戰國時期銅劍

而此時的東北地區,劍的形製也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曲刃青銅短劍,向銅柄鐵劍發展。今天的主人公——雙鳥回首銅柄鐵劍,即是一個例子。

1979年春天,根據群眾來信提供的線索,吉林省考古所和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前身)的同誌們,先後兩次對位於東遼縣石驛公社的采嵐和長興大隊的石驛彩嵐墓地進行了調查,獲取了一批文物。

雙鳥回首銅柄鐵劍,就此重見天日。

雙鳥回首銅柄鐵劍雙鳥回首銅柄鐵劍

這柄鐵劍,全長69釐米,柄長12.7釐米,劍格長5.2釐米,劍格寬1.6釐米,劍身長6.3釐米,劍身寬2.3釐米。劍柄為銅柄,柄首鑄造成回首相望的鳥形。劍格呈扁喇叭形,劍身鐵質,有脊,整體修長。

漢雙鳥回首式銅柄鐵劍、環首鐵刀

東遼縣石驛鄉常興屯徵集

而伴隨它一同出土的文物,還有銅鏡、銅梳、帶鉤等日常生活用品;矛、環首刀等兵器以及若干陶器。

根據考證,這些遺物與遼寧省西豐西岔溝古墓群所出土的遺物具有共同的風格,屬於同一種類型的文化。據此,考古學者認為石驛彩嵐墓地出土的遺物為夫餘國的遺存,大概年代上限在漢武帝前後,下限可到西漢末期。

石驛彩嵐墓地出土的遺物石驛彩嵐墓地出土的遺物

夫餘國是由穢貊族群建立的古代東北地區的第一個地方性政權。在《史記·食貨誌》中記載,「夫燕亦勃、碣之間……北臨烏桓、夫餘,東綰穢貉、北韓、真番之力」,說明早在西漢時期,夫餘國就已經建立,並為中原地區所知。漢武帝在東北設立玄莬、真番、樂浪、臨屯四郡,更加促進了夫餘與中原文化之間的交流,石驛出土的銅鏡、帶鉤等漢文化遺存,體現了石驛彩嵐墓群的墓主人對漢文化的認同。

這把雙鳥回首銅柄鐵劍,作為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具有很高的價值。

首先,「雙鳥回首」這一造型,有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動物形短劍的文化因素,是整個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裝飾題材。

甘寧地區出土的雙鳥回首劍

轉自邵會秋所著《君子之兵》

在邵會秋先生的書中提及「在早期鐵器時代,草原地區流行一種短兵器——雙鳥回首劍這種短劍極具特色,短劍的柄首飾雙鳥(或雙鷹)回首造型的圖案……廣泛分佈於整個歐亞草原東區地區……如果將歐亞草原的這類短劍與中國北方的同類器進行比較會發現:越向東,雙鳥回首劍柄部的鳥首刻畫的越簡單,短劍的年代越晚鳥首也越抽像」。

這說明「雙鳥回首」這個題材的圖案造型確實是北方草原地區流行,並且流行範圍廣,時間長,並隨著時間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

其次,劍身修長與傳統的東北地區流行的曲刃短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地區長劍的形製影響。

在吉林發現的曲刃青銅短劍,是春秋至戰國時期,東北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遺存之一。但在進入西漢以後,曲刃青銅短劍的數量急劇減少,中原製式的長劍開始流行,榆樹老河深中層墓地、遼寧西岔溝墓地出土的銅柄鐵劍均為長直劍,與同時期出土的漢代鐵劍相似,表明夫餘人已經接受劍身修長的鐵劍,而不再使用東北地區傳統的曲刃的青銅短劍。

秦青銅劍與漢代玉具鐵劍

選自《中國古代兵器圖鑒》

榆樹老河深出土的銅柄鐵劍榆樹老河深出土的銅柄鐵劍

再次,銅柄鐵劍是由銅質劍柄與鐵質劍身嵌合鑄成,說明夫餘人可能掌握了較複雜的鑄造技術。

鑄鐵技術出現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不斷髮展,鐵器的數量隨之增加。

到西漢時期,鑄鐵技術進一步發展,鐵兵器佔據了軍事武備的主導地位。從《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文獻中可以看出,夫餘與中原地區一直保持著較為良好的隸屬關係,二者之間存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那麼,在良好的交互關係下,夫餘人有可能從中原地區學習到更為先進的鑄鐵技術,並且掌握兩種材質相互嵌合的技術,這為能夠鑄造出銅柄鐵劍奠定了技術基礎。

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是文化認同的一個過程,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重要環節。

古代東北地區是東胡、肅慎和穢貊等族群的聚居區,由穢貊族群所建立的夫餘國,天然的與周邊民族有著較強的交流與融合。在目前所發現的夫餘時期遺址或墓葬中出土的遺物,或多或少都可見到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雙鳥回首銅柄鐵劍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劉升雁:《東遼縣石驛公社古代墓群出土文物》,《博物館研究》,1983年第3期。

漢·司馬遷:《史記 食貨誌》,中華書局,1995年。

邵會秋:《君子之兵 青銅劍與草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 作者:劉肖睿  工作單位:吉林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