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災後重建特別報導之五:他們是最堅強的力量

00:00/00:00

設為列表圖

10月11日上午,臨夏州積石山縣大禹廣場各類文娛活動豐富,群眾活力滿滿,迎接新的一天。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王虎 彭雯

「地震後,地上裂開了一個大口子,不能再住人了,大家趕緊搬吧。」自劉集鄉陽窪村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以來,二社社長馬達吾德語重心長地給社員們做動員工作。

馬達吾德是一名有著11年黨齡的黨員,也是村里有口皆碑的熱心腸,誰家有事都會叫他,而他也總是樂此不疲。地震發生後,他帶領村民開展自救,徒手刨出數名被困村民,還開著自己的微貨車,從鄉政府到村子之間來回拉運救援物資。

「有事就叫我、找我!」這是馬達吾德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位於劉集鄉的集中安置點為群眾提供多種戶型。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樂凱 攝位於劉集鄉的集中安置點為群眾提供多種戶型。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樂凱 攝

馬達吾德的擔當和奉獻,村民都看在眼前。今年,大家一致推選他為二社社長。

陽窪村位於山區,地勢較高,村子在地震中受損嚴重,被列入地質災害隱患點,需要整村搬遷。

「動員群眾搬遷的工作比地震救援的難度還要大。」馬達吾德坦言。

村民故土難離,馬達吾德就耐性做工作、細緻講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帶頭並動員自家親戚簽訂集中安置協議。

搬!從自己所在的二社到一社、三社、四社,最後到全村,在馬達吾德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同意整村搬遷。

在劉集,在陽窪,劉集鄉鄉長馬體會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

初見馬體會,她一頭短髮,幹練俐落,熱情開朗,「地震救援那會兒,我每天都是蓬頭垢面的,沒時間拾掇,成天想的就是趕緊救人、趕緊安置群眾。現在有時間就收拾一下,提一提精氣神,展示咱們的精神面貌。」馬體會笑著說。

馬體會與記者聊起來語氣輕鬆,但地震以來的工作卻並不輕鬆,對待工作的態度更是沒有一絲鬆懈。

劉集鄉是全縣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地震發生當晚,馬體會顧不上照看家中的兩個孩子,連夜趕到單位,組織全鄉8個村黨支部成立由黨員幹部、青年誌願者組成的應急救援小分隊,分社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最大程度保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摸排災情、調度人員、發放物資、轉移傷員……馬體會衝鋒在前連軸轉,在全鄉各個村社奔波,查看受災群眾生活情況,為受災群眾發放生活物資、協調搭建活動板房,保障受災群眾有衣穿、有飯吃,不受凍、不挨餓。

地震救援轉入災後恢復重建,難題更多,馬體會馬不停蹄投身其中。

為了幫助陽窪村的278戶群眾搬遷到集中安置點,馬體會深入基層、紮根村中,蹲點月餘、耐性溝通,進村入戶瞭解村民家庭人口、上學就業、安置意願等情況,摸清難點,帶領群眾到集中安置點實地瞭解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規劃和後續產業配套等情況,和群眾一起細算教育賬、醫療賬、收入賬、發展賬,用心用情用力動員群眾積極主動向集中安置點搬遷。

馬體會走村入戶瞭解群眾需求。(受訪者供圖)馬體會走村入戶瞭解群眾需求。(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劉集鄉村民群眾住房原址重建和維修加固都已完成,集中安置1275戶,已完成協議簽訂1237戶,領到鑰匙的村民陸續搬遷入住。

「馬鄉長,我家馬上搬完了,歡迎你來我們新家吃飯!」

「好,一定!」

在地震考驗面前,馬體會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一致讚譽。前不久,她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在積石山災後恢復重建的主戰場,在服務災區群眾的最前沿,還有一大批像馬體會、馬達吾德這樣的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真抓實幹,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從一張藍圖到全景綻放,從滿懷期待到終成現實,積石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仍在續寫,一定能夠建設好安居樂業的幸福美好新家園。

(本文影片攝製: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梓懿 龍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