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東瑞士」到「反烏托邦國家」:困在衝突中的黎巴嫩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黎巴嫩還被稱為「中東瑞士」,它不僅有著白雪皚皚的渡假勝地,也是海灣阿拉伯國家的金融中心之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更是被譽為「中東小巴黎」。而在20世紀70年代後的近半個世紀中,這個西亞國家卻飽受戰爭衝突蹂躪,常年在內戰、入侵、衝突、危機之中循環。

今年9月中下旬,響徹黎巴嫩國內的爆炸聲昭示著新一輪衝突的到來。和黎巴嫩真主黨在邊境小規模交火近一年後,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大規模空襲,隨後在黎巴嫩南部地區啟動了地面作戰。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黎巴嫩國內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流離失所,數十萬人被迫逃亡鄰國敘利亞。有專家稱,黎巴嫩又一次陷入了歷史的悲劇之中。

「逃無可逃」

42歲的阿里·阿爾溫在黎巴嫩北部小村莊艾托(Aitou)有一棟公寓。二十多天前,他將這棟公寓租給了從南邊逃難而至的赫加齊一家人。赫加齊一家大約28人,他們原本居住在靠近黎巴嫩南部邊境的小村莊埃塔倫(Aitaroun),隨著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地區發起軍事行動,赫加齊一家人無奈北逃。

誰也沒有料到,赫加齊一家人在這棟四層樓的公寓中住了大約二十天后,災難突然而至。據「中東之眼」報導,當地時間10月14日下午,以色列軍隊對艾托地區發動空襲,擊中了赫加齊一家人居住的公寓樓,造成至少23人死亡、8人受傷。

以色列方面稱,此次襲擊針對的是和黎巴嫩真主黨有關的一個目標,但並未提供任何證據。聯合國方面強烈譴責了此次襲擊,並要求對此事展開獨立調查。艾托位於黎巴嫩北部,遠離以色列正在開展軍事行動的黎巴嫩南部地區。這也是自一年前黎以邊境開始交火以來,艾托首次遭到襲擊。

去年10月7日,巴勒史丹伊斯蘭解放運動(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以色列隨後對加沙地帶髮動襲擊,新一輪巴以衝突就此爆發。次日,黎巴嫩真主黨開始向以色列北部地區發射火箭彈,聲稱這是對巴勒史丹人民的支持。

此後近一年,黎以邊境幾乎每天都有交火。而隨著加沙戰場局勢變化,黎以邊境的溫度也在不斷上升。今年9月17日、18日,黎巴嫩全國範圍內接連發生尋呼機、對講機爆炸事件,造成數千人死傷。黎巴嫩政府和真主黨都認定以色列為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

此後,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發起了一系列行動。9月23日,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274人死亡。9月27日,以色列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實施空襲,真主黨領導人諾斯魯拉被炸身亡。

當地時間2024年10月20日,黎巴嫩哈達斯(Hadath),以軍發動襲擊,貝魯特南郊黑煙滾滾。圖/IC photo當地時間2024年10月20日,黎巴嫩哈達斯(Hadath),以軍發動襲擊,貝魯特南郊黑煙滾滾。圖/IC photo

10月1日,伊朗對以色列發起大規模導彈襲擊,以報復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真主黨領導人諾斯魯拉以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尼爾福魯尚被以色列襲擊死亡。這讓伊以局勢陡然升級。

以色列並未在第一時間予以回擊。當天,以色列國防軍宣佈,以軍已開始在黎巴嫩南部邊境地區進行「有限的地面行動」。央視新聞援引《以色列時報》10月1日報導稱,以色列安全內閣稍早前批準了對黎巴嫩真主黨發動下一階段的行動。當天,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稱,黎巴嫩面臨著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

10月8日,以軍擴大了在黎巴嫩的地面軍事行動範圍,從東南部延伸至西南部。此後,黎巴嫩東區的貝卡穀地、首都貝魯特郊區,都成了以色列軍隊的空襲範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0月13日表示,以色列將繼續「毫不留情地在黎巴嫩各地——包括貝魯特,打擊伊朗支持的運動」。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餘國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發起軍事行動,其戰略目標是對盤踞在黎巴嫩、已形成自己獨特軍事力量的真主黨進行一次徹底的、完全的打擊,從而讓真主黨無法再對以色列北部形成威脅。

「至於以色列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還很難說。」餘國慶表示,「和哈馬斯不同,真主黨在黎巴嫩國內是一個合法的政治組織,且有著一定的社會民意基礎,因此以色列要徹底剷除真主黨的勢力可能不太現實。」

對於此次軍事行動,以色列方面稱,其襲擊的目標主要是黎巴嫩真主黨隧道體系、武器庫以及高級領導人所在地。然而,戰火之下,黎巴嫩人已經無處可逃,許多住宅區也遭到轟炸。以色列國防軍則稱,真主黨利用民宅作為軍事基地,其發起襲擊前已要求民眾撤離。

黎巴嫩政府緊急委員會協調員、環境部長艾卡利法·亞辛當地時間10月18日表示,自2023年10月8日黎以衝突爆發以來,黎巴嫩已遭受10333次襲擊,造成2418人死亡,另有11336人受傷。

持續的空襲在黎巴嫩引發了大規模的流離失所危機。聯合國數據顯示,在這個人口不到600萬的國家中,已有超過120萬人被迫逃離戰火。除此之外,數十萬人通過邊境口岸進入鄰國敘利亞——一個仍深陷內戰的國家。

央視新聞指出,黎巴嫩國土面積僅1萬多平方公里,衝突進一步升級前,以軍的空襲和炮擊目標主要集中在黎巴嫩南部,對首都貝魯特等地的影響較小,很多人還可以向北逃亡。然而,衝突的加劇讓他們「逃無可逃」。

戰火或許難停歇

黎以局勢不斷升級之際,哈馬斯領導人布格拉·辛瓦爾遇襲身亡的消息引發全球矚目。據新華社消息,當地時間10月17日,辛瓦爾遭以軍空襲死亡。內塔尼亞胡隨後表示,辛瓦爾之死是加沙戰爭「結束的開始」。

過去一年多時間內,中東四處「冒煙」,而核心火源無疑是加沙戰場。在那裡,以色列持續的軍事行動已造成嚴峻的人道主義危機,超過4萬巴勒史丹人死亡。國際社會多次呼籲停火,但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始終未能達成新的停火協議。

與此同時,加沙戰場的外溢效應逐漸顯現,中東地區多次經歷危急時刻,包括也門胡塞武裝襲擊紅海船隻、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循環報復以及黎以邊境地區持續交火等。事實上,黎以危機升級後,外界更多擔憂黎巴嫩成為下一個加沙。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近一年的時間里,黎以局勢和加沙局勢是緊密捆綁著的,真主黨曾表示加沙若是不停火,他們也不會停火。但9月中下旬黎以局勢突然升級,以色列開始在黎巴嫩南部開展地面行動,兩個戰場的關聯度開始弱化。如今,兩個戰場都具有自己的獨立性,都在按著自己的邏輯發展。

秦天認為,辛瓦爾之死並不意味著以色列在加沙的全面勝利,加沙的和平短期內也仍然難啟。更重要的是,即使加沙停火,黎以之間短期內預計也難以實現停火。在加沙戰場上,以色列仍在持續進行轟炸。以色列方面曾表示,要徹底消滅哈馬斯,否則不會停止作戰。在黎巴嫩戰場上,以色列也有類似表態。內塔尼亞胡在9月底的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以色列將繼續打擊真主黨,直到在黎巴嫩邊境達成目標為止。

當地時間2024年10月18日,黎巴嫩南部納巴迪高耶,黎以衝突持續,以軍發動襲擊後,納巴迪高耶遍地廢墟、滿目瘡痍。圖/IC photo

而真主黨也顯然不會停止抵抗。據新華社報導,辛瓦爾遇襲身亡次日,黎巴嫩真主黨發表聲明稱,與以色列的軍事對抗將進入「新的升級階段」。

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以北部城市凱撒利亞的私人住宅遭無人機襲擊,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以色列總理府19日證實,內塔尼亞胡和妻子當時都不在住宅內。內塔尼亞胡和以色列政府隨後發表聲明,稱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朗策劃了此次襲擊,並稱其將為此付出代價。

秦天認為,短期內來看,黎以衝突難以停歇,因為截至目前並未看到黎以之間有停火的跡象。「以軍和黎巴嫩真主黨目前仍在黎巴嫩南部纏鬥,還沒有明顯的結果。從以色列的角度來說,也還沒有達到要實質性削弱真主黨的目標,因此它也不會停止作戰。」

但以色列想要消滅真主黨也非易事。秦天表示,以色列雖然對黎巴嫩真主黨的人員、基地等形成了打擊,但同時也讓黎巴嫩南部地區大量民眾流離失所,而這無疑會加劇他們的反以情緒。「真主黨即使被打垮,也會有其他的抵抗組織存在。而黎巴嫩國內的反以情緒,一定程度上將給真主黨或其他類似的抵抗組織重新發展壯大提供基礎。」

國際社會仍在積極推動黎以停火。2024年10月17日,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應約會見黎巴嫩駐華大使賈布爾和約旦駐華大使侯賽尼,就當前中東地區局勢深入交換意見。翟雋表示,中方高度關注地區局勢,反對侵犯黎巴嫩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行為,反對激化矛盾擴大沖突的舉動,安理會第1701號決議必須得到切實執行。中方不希望看到地區緊張局勢輪番升級,將繼續為推動局勢降溫發揮建設性作用。9月下旬,美國、法國等12個國家及組織曾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在黎以邊境地區立即停火21天,但並未能得到落實。10月18日,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米卡提表示,黎政府目前的優先事項是停火。他說,「黎巴嫩致力於全面執行所有國際決議,特別是安理會第1701號決議」。

安理會第1701號決議於2006年8月通過,旨在結束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敵對狀態。決議要求真主黨立即停止一切攻擊,以色列則停止所有進攻性軍事行動。決議還呼籲衝突雙方支持一項永久停火和長期解決方案,其中包括解散黎巴嫩所有武裝團體的武裝,確保黎境內只有國家的合法武裝力量等內容。

但如今,以色列和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衝突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聯黎部隊指的是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這是1978年3月在以色列首次入侵黎巴嫩後,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派出的多國部隊。近日,聯黎部隊曾多次遭到以色列攻擊,以色列還要求聯黎部隊撤出所謂黎巴嫩「作戰區」,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

餘國慶表示,以色列要求聯黎部隊撤出,就是為了更加方便對真主黨進行大規模打擊。除此之外,以色列此舉也暗含著一種長遠打算,即未來在黎以邊境排除聯黎部隊的存在。「由此,今後一段時期內,圍繞聯黎部隊的存在、以色列做法是否符合國際法等問題的爭論將會非常激烈。」

「歷史的悲劇」

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東區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為鄰,西邊瀕臨地中海,是中東地區的重要地緣政治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黎巴嫩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直到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宣佈獨立。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起,黎巴嫩就長期處於一種內部危機和外部威脅相互交織的困境之中。餘國慶稱,「目前正在黎巴嫩發生的衝突,可以說是歷史的悲劇。」

1975年內戰爆發前,黎巴嫩曾有過相當輝煌的一段時期。雖然地處中東,但黎巴嫩氣候宜人,不僅有著超長的海岸線,還有著連綿的雪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外界評之為「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黎巴嫩還曾是該地區的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一度被認為是阿拉伯世界最開放、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然而,1975年,在複雜的宗教派別鬥爭中,黎巴嫩爆發全面內戰。戰火持續至1990年,各方最終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內戰。長達15年的內戰讓這個曾經的「中東瑞士」滿目瘡痍,整個國家陷入了積重難返的經濟、政治危機之中。

當地時間2024年10月16日,黎巴嫩貝魯特,黎以緊張局勢持續,大量顛沛流離的民眾生活在臨時避難所,處境艱難。圖/IC photo

內戰雖告結束,黎巴嫩和兩個鄰國的外部紛爭卻從未停止。鄰國敘利亞自1976年起在黎巴嫩駐軍,直到2005年才最終撤軍。南邊鄰國以色列,更是多次入侵黎巴嫩。

1978年3月,以色列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貝魯特,佔領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區。直到當年6月,以軍撤出黎巴嫩。1982年6月,以軍再次大舉入侵黎巴嫩,佔領了黎巴嫩南部地區,並將巴勒史丹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趕出黎巴嫩。

也是在1982年,隨著以色列的入侵,什葉派穆斯林成立了真主黨,初衷是結束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黎巴嫩真主黨得到了伊朗的支持,此後數十年一直在積極對抗以色列。而在黎巴嫩國內,真主黨也迅速得到廣泛擁護,並逐步進入議會和政府,成為一個合法的政黨。但以色列和美國等國將真主黨列為「恐怖組織」。

1985年1月,以色列開始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但仍以保衛北部領土安全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所謂「安全區」。直至2000年5月,以軍部隊才全部撤離「安全區」。有分析認為,以色列此次單方面撤軍,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真主黨在黎巴嫩的軍事和政治地位,也讓其成為阿拉伯地區反以抵抗力量中的先鋒力量。

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最近一次的大規模衝突是在2006年。當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俘虜了兩名以色列士兵,雙方隨後在黎以邊境地區發生大規模衝突。此次衝突持續了一個多月,造成約1200名黎巴嫩人和約160名以色列人喪生。8月1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1701號決議,以色列與真主黨實現了停火。

「長達15年的內戰,再加上多次和以色列的激烈衝突,這些都對黎巴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餘國慶表示,在此次黎以局勢升級之前,黎巴嫩就已經處於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之中。

事實上,2006年後的十餘年內,黎巴嫩經歷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然而,2019年,黎巴嫩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外彙枯竭、銀行倒閉、政府拖欠外債,黎巴嫩經濟陷入崩潰。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此後幾年,黎巴嫩國內通貨膨脹率飆升,貨幣急劇貶值,經濟遲遲難以復甦。到2022年,黎巴嫩近8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與經濟危機並行的,是黎巴嫩持續的政治危機。黎巴嫩宗教派別林立,由此導致政治局勢也相當複雜。根據規定,黎巴嫩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人士擔任,議會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人士出任。然而,由於各方勢力博弈不斷,黎巴嫩總統之位已空置兩年,前總統奧恩2022年卸任後該國一直未能選出新的總統。沒有總統,黎巴嫩政府目前也處於看守狀態。

黎以局勢升級後,外界好奇的一個問題是,黎巴嫩政府在做什麼?對此,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黎以衝突更多的仍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衝突,黎巴嫩政府雖然譴責以色列的入侵併呼籲停火,但並未直接參與進衝突之中。

然而,戰火帶來的影響無疑會波及整個黎巴嫩。秦天表示,戰火不僅將對黎巴嫩造成進一步破壞,也會導致大量流離失所人口,引發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與此同時,隨著真主黨勢力被削弱,黎巴嫩國內教派鬥爭也會加劇,族群之間的關係將變得更加緊張,黎巴嫩整個國家或將被進一步撕裂。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胡傑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