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友人薩洋安居長城腳下近二十年: 長城腳下是我家
圖①:薩洋在自家小院里。本報記者 嚴冰攝
圖②:薩洋和妻子唐亮。
圖③:秋日的慕田峪長城。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圖④:薩洋在家中接受媒體採訪。
圖⑤:薩洋和妻子在慕田峪長城上,背後的山穀就是慕田峪村。(除署名外,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京郊懷柔的慕田峪村坐落在雄偉的長城腳下,這裏宜人的景色、厚重的文化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如今已是小有名氣的「國際文化村」。
「老外」薩洋(Jim Spear)就住在慕田峪村中。遠近村民對薩洋的名字都不陌生:這位美國友人曾得到北京市政府的表彰,榮獲在京外籍人士最高榮譽「長城友誼獎」,還被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授予「長城好漢」稱號。今年,薩洋出版新作《安居長城:我的記憶,設計與夢想》,他參與中國鄉村建設的故事打動了許多讀者。
「1972年,當我在美國的家中,看到尼克遜總統登上長城的時候,我就在想,什麼時候我也能登上長城。」在新書發佈會上,薩洋如是說。50多年過去,薩洋不僅登上了長城,還把家安在了長城腳下。他與長城之間究竟有怎樣的約定?近日,筆者來到長城腳下的慕田峪村,聽這位美國友人講述他與長城的動人故事。
「我和長城有個約定」
復古的磚牆設計、石觀音像的擺件、色調明快的玻璃頂、舒緩優美的鋼琴聲……步入薩洋的工作室內,中西合璧的獨特氛圍撲面而來。這裏如今既是薩洋的工作室,也是他和妻子唐亮的居所。薩洋說著一口地道的普通話,娓娓道來他與長城之間的故事。
「小時候,我幾乎不瞭解中國,但我知道中國有長城。」薩洋告訴筆者,那時的他從未想過會有機會參觀長城,更別提在長城腳下生活。也許是命運讓薩洋與中國結緣,大學課堂上,教授的授課點燃了薩洋對中國的濃厚興趣。1981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來到北京大學交流,5年之後,他和唐亮搬到中國工作生活。
作為一名「旅行狂」,薩洋經常在工作之餘遊覽名勝古蹟,其中,他很為慕田峪長城著迷。「記不清多少次來到慕田峪長城,我迷上了這裏。」
20世紀90年代,與當地村民的一次邂逅正式開啟了薩洋和長城的緣分。
1996年的一天,薩洋和朋友爬完長城正沿著小路往山下走,沿路碰到了賣T恤衫的村民李鳳泉。交談中,薩洋對李鳳泉說:「我很羨慕你能住在長城腳下這麼美的地方。我一直希望能在這裏有一個家,然而這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聽到這話,李鳳泉答應可以幫忙試試尋找房子,後來真的幫薩洋在慕田峪村租下一個民居。這座背靠長城的農家小院成了薩洋和唐亮渡假的好去處。出於對鄉村生活的喜愛,2005年,薩洋提前辭職,和唐亮在長城腳下「安家」。
從「安居」到「立業」,薩洋在長城腳下還有更多的故事。
慕田峪村旅遊資源豐富,但村莊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如果我們能創辦一家企業,既能僱用當地人,又能吸引遊客在村里停留更長時間並且消費,也許會更好。」搬到慕田峪村不久,村黨支部書記李連廷找到薩洋,希望他作為慕田峪村的一員,能為鄉村發展出一份力。這也是薩洋開始探索當地可持續旅遊發展的開始。
「‘小園’餐廳是慕田峪村第一家可持續經營的旅遊企業,後來也是慕田峪所屬的渤海鎮村民就業的主力之一。」薩洋介紹,「小園」原來是慕田峪村廢棄的小學校舍,後來他將其改建成一家西餐廳,2014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伕人沙加度遊覽慕田峪時,就曾光顧這裏。
作為一個可持續的旅遊項目,「小園」餐廳僱用和培訓當地的員工,採購當地的食品原料,銷售當地製造的手工藝術品。「A平等尊重、B誠信守法、C顧客至上 + S可持續發展,這是‘小園’餐廳的企業宗旨。」薩洋對筆者說。在經營餐廳期間,薩洋他們還編輯了《慕田峪徒步旅行指南》《長城腳下的慕田峪》等5本圖書,為遊客提供了詳細的指南,促進了慕田峪地區的旅遊業發展。
自「小園」餐廳之後,薩洋還相繼在長城腳下創辦了一系列可持續旅遊產業,吸引了許多中外遊客。在《安居長城:我的記憶,設計與夢想》新書發佈會上,薩洋向觀眾講述他在長城腳下度過的難忘歲月。他說,雖然自己是美國人,但家在中國,事業也在中國,他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人熱愛長城。
「彷彿我和長城有個約定,我的心之所在就是長城腳下,這就是我的家。」薩洋動情地說。從1996年在慕田峪改造老房子、居住到長城腳下開始算起,至今已過去近30年。薩洋親眼見證著自己的「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慕田峪村已是一座兼具鄉土文化和國際文化底蘊的村莊。
古村落里做設計
提起薩洋這個名字,許多人會將其與「建築師」「設計師」的專業身份聯繫在一起。多年來,薩洋一直在長城腳下改造與設計鄉村建築。建築設計和古村落保護諮詢是他目前的核心工作。
在薩洋和唐亮的推薦下,筆者前往慕田峪村的鄰村北溝村進行探訪,那裡有許多薩洋設計的建築。
北溝村也在長城腳下,秋日陽光映照在路邊彩色的圖畫和小篆文字上,寫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描繪農村農業發展新藍圖」的浮雕尤為醒目。順著村中的道路前行,紅磚灰瓦、建有碩大窗戶的瓦廠酒店出現在筆者面前。這是北京唯一的「中國鄉村遺產酒店」,也是長城腳下著名的「網紅」打卡地。今年,《安居長城:我的記憶,設計與夢想》新書發佈會就在這裏舉行。
這家鄉村精品酒店由一家廢棄的村辦琉璃瓦廠改建而來。據介紹,薩洋的設計將燒製琉璃瓦的爐窯保留下來,還將彩色琉璃碎瓦鋪滿走廊或是裝飾在牆壁上。步入其中,筆者感受到滲透在「瓦廠」的各個角落的歷史記憶。此外,薩洋還巧妙地運用長城的景色為設計增色,客人能透過房間的超大玻璃窗與長城對望,日瞻青山、夜觀繁星成為現實。
長城腳下的古村落,伴隨著長城歷經歲月滄桑,承載著歷史記憶。在薩洋看來,建築改造應該儘可能地保留長城腳下老房子的原貌,讓「原生態」的鄉村呈現在遊客面前。「儘可能不拆原來的老房子、不遷走原來的居民。而是通過服務,讓遊客與本地的生活與生態相融合。」薩洋這樣闡述他的理念。
在北溝村,2家酒店、3家餐廳以及村里的10個別墅都出自薩洋的設計。薩洋告訴筆者,能夠參與和長城密切相關的村莊建設,他既深感榮幸,也感到責任重大。「長城附近區域的發展也應該體現出對長城的崇敬之情」,在薩洋參與改造的項目中,他「小心翼翼」地留存著長城腳下建築原有的記憶痕跡,並讓這些鄉村民居煥發出新的生機。
薩洋的設計品位和思想影響了附近的村落並且外溢四方。令薩洋感到十分驕傲的一個設計項目——北京延慶大石窯村「百里鄉居」項目榮獲了建築界的國際獎項。此外,在各種文化旅遊研討會上,薩洋呼籲要將鄉村建設為「可以世代居住的地方」。如今,69歲的薩洋還在積極參與中國古村落保護和開發的實踐。他向筆者展示了他的電子設計圖紙,近期他正在為南方某省份的古村落打造圍繞博物館的煥新項目。第二天,他還將啟程前往不丹,交流村落可持續發展經驗。
令筆者驚訝的是,薩洋在建築設計方面沒有任何學習經歷和基礎。「我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是業餘學習建築的。但是從小時候開始,我就特別喜歡建築。」薩洋告訴筆者,剛來到中國時,為了把北京祿米倉胡同中破舊的四合院變成舒適的家,沒有任何設計經驗的薩洋邊學邊做,樂在其中的他隱隱意識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搬到慕田峪村後,薩洋先是多次改造了自己的居所,而後又幫忙改造了長城腳下的許多老房子,經過這些年的學習和實踐後,漸漸成為一名真正的建築設計師。
「能夠有機會參與中國的鄉村建設,這算是我這一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他用心感悟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用情守護每一座建築的歷史記憶。薩洋在古村落里所做的設計,讓長城腳下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美麗。
普通村民成朋友
慕田峪曾名摩天峪,意為「觸及天空的山峪」。站在慕田峪長城頂端,民居星星點點蔓延而下。巍峨城牆下,村落間蘊藏著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故事。
「如果沒有李鳳泉的三次電話,我的人生將是怎樣?至今我仍然驚訝於命運之神對我們的安排。」提到與長城的緣分,薩洋覺得這離不開村民李鳳泉的幫助。李鳳泉是個熱心的村民,為了幫助薩洋實現在長城腳下安家的夢想,他幫忙找到了幾棟可以出租的老房子,隨後就給薩洋家打了電話。當李鳳泉第一次打來電話時,唐亮還以為是騙子打來的,就掛斷了電話。直到第三次打來並接通電話,她才相信這是真的。李鳳泉的堅持讓薩洋住在長城腳下的願望得以實現。
「我和他恰巧同齡,按照中國生肖,我們都屬羊,這難道不是巧合嗎?」據薩洋回憶,在剛成為慕田峪村「臨時村民」的那段時間,幾乎每個週六的晚飯之後,李鳳泉和他的幾個朋友都會來到家裡聊上幾個小時,並且品嚐家裡儲存的各種外國酒,這份珍貴的情誼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與村民李鳳泉的相識使得薩洋與長城結緣,而隨後與慕田峪村黨支部書記李連廷和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全的相識,則讓薩洋在長城腳下發展起了自己熱愛的事業。
據薩洋回憶,搬到慕田峪村後的一個早上,村里的廣播喇叭喊:「薩洋,薩洋,到大隊來報到。」李連廷熱情地把他迎到辦公室去,向他介紹了慕田峪村的發展狀況。「這位村幹部,讓我看到了一種只能用心去感受的東西。」薩洋回憶,李連廷向他講述的村莊可持續發展的設想,讓薩洋感受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令薩洋記憶深刻的還有王全,按薩洋的說法,「王全是一個讓世代居住的村莊可以持續發展的傑出推動者,總是關心村民的利益。」他向薩洋建議,投資租用農民房屋,將一些老舊廢棄的建築保護傳承並開發起來,更好地發展村莊。
李連廷和王全樸素的責任心感動了薩洋,也讓「小園」餐廳和瓦廠酒店等旅遊產業在長城腳下落地生根。這些旅遊產業不僅讓當地的村民增加了收入,更為長城帶來「國際流量」。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為長城和長城腳下的村落所吸引,來這裏旅行遊玩,甚至直接在此安家落戶,村民與「老外」間也有許多溫馨故事。
在長城腳下,薩洋還交到了和他一樣鍾情於長城的外國朋友。
從一本地圖冊上看到中國長城後,英國友人威廉·林賽從此對其魂牽夢繞。在到訪長城後的數十年的時光中,他一直致力於探索長城、研究長城、保護長城,薩洋和他對於長城和長城腳下村落保護問題有許多共同語言。據薩洋回憶,2022年,他和唐亮有幸在威廉·林賽的帶領下,從包頭以北出發,徒步前往長城最古老的一段,一覽壯麗風景。
除了真摯動人的友情,薩洋和唐亮之間的愛情也令人倍感動容。
薩洋坦承,自己對唐亮是一見鍾情。在美國學習時,經由老師介紹,一位中國女留學生成了他的漢語輔導老師,這位女留學生就是唐亮。回憶起這段往事,薩洋忍不住笑出聲來:「教漢語課她收我每小時7美元,好貴啊!於是,我決定努力學習中文。」
儘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之間的愛情最終說服了雙方父母。如今,薩洋和唐亮早已是一對走過風雨的老夫老妻了,他們不僅是生活中互相支持的伴侶,也是事業上並肩合作的夥伴。從美國到中國,再到長城腳下,這對跨國夫妻始終相伴攜行。
聽完薩洋所講述的故事,轉眼就到了中午,慕田峪長城的輪廓在溫暖的光輝中愈發蒼勁。筆者思索,長城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像征,也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薩洋在長城腳下的故事是中西方文化相遇的一個生動縮影,他的詩意生活照見了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交融與理解。現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愛上中國、留在中國,選擇在中國長期居住。
今年,薩洋已經69歲了,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在長城腳下安居近20年,他依然神采奕奕,追求著新的美好和幸福。薩洋和長城的約定,仍在繼續。(嚴 冰 桑治佳航 亓康碩,張尤佳參與采寫)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0月31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