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論文的時候,科學家們都在晚上做什麼?

本文是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藥理學教授Itai Yanai和杜塞爾多夫軒列治·海涅大學生物信息學教授Martin J.Lercher發表在Genome Biology的評論文章。原文標題Night science,現標題為譯者所加。

文章借用諾獎得主François Jacob提出的「夜間科學」概念,講述作者在科研過程中探究假設和問題方面的心得。不同於大眾視野中井然有序、邏輯嚴謹的「日間科學」,「夜間科學」是指在提出假設之前的探索過程——想法尚未成熟的時候,科學有其跳脫、含混、盲目的另一面。「返樸」此前刊發著名物理學家徐一鴻(Anthony Zee)教授文章《直覺與猜算:徐一鴻講物理夜航學》,與本文異曲同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返樸 (ID:fanpu2019),作者:Itai Yanai,Martin Lercher,翻譯:周舒義,題圖來自:AI生成

假如有人半夜叫醒我們,問:「科學是如何運作的?」我們不假思索,滔滔不絕:「先有一個假設,據此提出預測,然後對比實驗數據來檢驗它們;如果預測和數據不一致,那就放棄或修改假設……」老師如此教導我們,這也並不算錯。但上述敘事掩蓋了科學最激動人心的運作機理,忽略了我們工作中最具創造性,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分——即弗朗索瓦·耶高比(François Jacob)所謂的「夜間科學」(night science)

不同於「日間科學」(day science)——其側重於通過實驗對假設進行條分縷析、邏輯縝密的檢驗,夜間科學是我們探索潛在假設的混沌領域,那裡想法尚未成形。置身白晝,我們證偽,觀察哪些假設能夠成立;徜徉夜晚,我們創造假設。夜間科學的運轉很少被搬上檯面,這是因為和邏輯推導等正統科學方法相比,它們看起來抽像且虛無縹緲。但我們相信,妄誕之下另藏深意,對其進行專門研究,或許能拓寬科學探索的維度。在未來一系利雲章中,我們將一步步揭開科學不為人知的一面。

一次失敗的研究?

我們的研究一度遭遇瓶頸,那是一段遠離家鄉、與世隔絕的痛苦時光——說來話長,我們決定花一週時間,在一個兩人都很感興趣的項目上碰碰運氣。這個項目的基礎看起來足夠堅實。在此前研究中,我們注意到基因表達非常嘈雜。因此,儘管一開始設想基因只在需要時才會「開啟」,但後來我們逐漸意識到,除了必然會受自然選擇這一「功能性」機制影響,基因表達甚至可能已經嘈雜到其中大部分都是隨機的。基因組演化研究通常基於功能選擇和隨機漂變的視角,因此用類似方式來處理基因表達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其同時受製於必然和偶然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Itai Yanai(左)、Martin Lercher(右)Itai Yanai(左)、Martin Lercher(右)

於是15年前,我們來到赫特堡,著手探究這個想法。公共數據庫中存儲著大量基因表達譜,我們用筆記本電腦下載好數據,在常去的咖啡館里一坐一天,埋頭分析——不,這還不是最痛苦的部分。我們明知道數據中潛藏著有趣的東西,卻連自己到底在找什麼都不確定。研究方向會在一天時間里變來變去。兩人分頭寫代碼,一人用Matlab,另一人用R語言。然後在「對答案」的時候,結果卻幾乎總是相左。再調試、再比對,直到結果趨於一致。但這個結果又意味著什麼?單個結果通常會有多種解釋,令人困惑不已。於是我們再度陷入頭腦風暴,不停問自己:我們的問題究竟是什麼?關於基因表達的自然選擇,這些數據真的是關鍵所在嗎?有時我們開展嚴密的工作,有具體計劃和要驗證的問題;有時我們長時間陷入幻想,新的問題和方法浮現其間。

這個過程和我們學過的研究方法大相逕庭:選一個領域,領域內選一個問題,提出一組可能的備選假設,然後收集數據進行檢驗。某個假設或許能堅持到最後,屹立不倒——新理論就這樣誕生了。但在上述研究中,情況並非如此,連問題本身是什麼都不明朗。我們手頭只有一些觀測結果,而它們看起來不合預期;為了理解它們,我們試圖用演化的光芒照亮其中脈絡。假設是什麼?我們沒有假設,甚至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這當然不是科學的方法。那麼,這是一項失敗的研究嗎?我們想說,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它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科學方法」到我們大多數人切身經歷的科研,存在系統性的落差。事實上,許多科研新人的抑鬱,可能就源於這種落差。

日間科學&夜間科學

弗朗索瓦·耶高比(François Jacob)在1965年與安達·利沃夫(AndréLwoff)、雅克·莫諾(Jacques Monod)分享了盧保生理學或醫學獎。比起現行「假設驅動」的研究範式,他描繪的圖景或許能更全面地反映整個科學過程。在自傳中,耶高比將科學工作分為兩種模式,他稱之為日間科學和夜間科學[附]。日間科學就是你在新聞里讀到的科學,在學校課堂上學到的科學,可以用「假設驅動」這個詞來概括。那些身穿白大褂、手持移液器,專注盯著電腦屏幕的男男女女,就是日間科學的典型縮影。日間科學家就像一名獵人,對自己追捕的獵物有著清晰認知。

但是,明亮的白天只是晝夜循環的一半,夜晚那一半呢?花點時間,審視一下你正在檢驗的假設。它是來自虛空嗎?又是以怎樣的方式,逐漸豐厚、纏結成形?這個問題沒有唯一解。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甚至可能沒有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絕大多數關於科學過程的描述中,我們都將其排除在外,避而不談。正如耶高比所說:「科學在暗夜中盲目徘徊。它猶豫不決,跌跌撞撞,畏縮不前,大汗淋漓,然後突然驚醒。它懷疑一切,永遠試圖尋找自己,質疑自己,讓自己重新振作。夜間科學是一間工坊,在那裡,有望成為科學大廈磚石的各種可能性被細細打磨。」

在日間科學,我們使用既有科學共識來檢驗假設,以嚴絲合縫的邏輯步伐一點點地拓寬知識邊界。但是,如果僅靠已有的共識和邏輯,那些知識大陸之外的飛地就會遙不可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得不經常縱身躍入夜間科學的世界,在那裡,想法之間僅鬆散相連,思緒在漫無邊際的聯想中跳躍,而不是一步一個邏輯的腳印。我們時不時地抽身返回日間科學的世界,在日光下重新審視夜間科學想法的可取之處,甚至可能通過日間科學的核心手段,對其進行嚴格的假設檢驗——然後再跳回夢境世界,繼續探索。當然,夜間科學並不一定要在夜間進行,反之,晚上10點後檢驗假設也無妨。但它們是兩種迥然相異的思維模式——如此不同,就像白晝和夜晚。

日間科學和夜間科學的示意圖。日間思維遵循邏輯按部就班,因此只能抵達與當前假設緊密相鄰的想法(圖片下部的孤立山穀)。但我們可以跳出到更加開放的夜間科學世界,在那裡,直覺、聯想、莫名其妙的觀察結果,以及鬆散地應用其他領域的原則,使得各種想法之間的飛躍成為可能。當一個新想法產生時,還可以回到下方,用日間科學方法進行嚴格檢驗。

「夜間」是創造性一面

夜間科學是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領域展現的創造力不僅有助於催生新穎假設,而且對於開發新的研究方法也必不可少。然而我們談論科學時,往往將其描述為純粹理性的進程,科學家們從一個邏輯步驟走向另一個邏輯步驟。其實我們瞭解的科學並非如此,它的夜間一面遠沒有這麼幹淨和嚴謹。為了掩蓋這混亂一面,在期刊編輯和審稿人的鼓勵下,我們小心翼翼地講述自己的研究故事,把「夜間」一面隱藏在同行的視線之外,彷彿整個研究從一開始就在日光下井井有條。雖然我們不主張所有科學論文都應該像日記那樣,原原本本地寫成流水賬;但我們確信,夜間科學的故事不僅美麗,而且把它們研究清楚,將會為培養年輕科學家增添一個極其重要的視角。如果我們能互相分享自己的假設都是如何產生的,那麼在下次投入夜間科學的探索時,我們可能會更加自信,甚至能提煉出一些策略,讓這個創造性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成效。

偏重執行、有條不紊的白晝,與致力探索、發揮創造性的夜晚,這種分野並不局限於科學領域,任何需要發揮創造力的事業都是如此。例如,在視覺藝術中,人們可能會區分日間藝術和夜間藝術。「日間」在工作室執行一個想法,「夜間」則是執行之前(或者有時是執行過程中)的階段,藝術家在這一階段醞釀構思(例如,繪畫或雕塑的構圖)。當藝術家胸有成竹的時候,大部分創造性過程可能就已經完成了。同樣,在音樂方面,「日間」負責奏響樂音,或者安排編曲細節,「夜間」則是靈感降臨的時刻。在科學、藝術、音樂,所有這些領域,創造性的夜間活動居功甚偉。幾乎任何人類活動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創造力,因此最低限度的「夜間」探索,可能是人類幾乎所有事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在赫特堡的研究經歷又如何呢?那段經歷沒有發表任何成果,也沒有產生任何有價值的假設。這是否意味著它不是科學?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是在浪費時間嗎?並非如此。那段夜間科學探索的歷程不僅興味盎然,而且開拓了夜色籠罩下的某塊版圖,以後我們常常在此低回,為項目提案和發表論文汲取靈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夜間科學從來不會無功而返——我們總能拓寬視野,重塑思維。這些探索幫助我們走上正軌,在未來研究中提出正確的問題——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夜間科學活動,我們將在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中探討它。

原文:https://doi.org/10.1186/s13059-019-1800-6

附:弗朗索瓦·耶高比關於「夜間科學」的論述

本段譯自法國分子生物學家弗朗索瓦·耶高比1997年的著作Of Flies,Mice,and Men。——譯者注

「如果在座各位想從理論物理學家那裡取經科研方法,我勸你們不要聽他們說什麼,而要注意他們做什麼。」艾伯特·愛恩斯坦如是說道。在大多數人眼裡,科學研究是個純粹的邏輯過程,冰冷、嚴格、縝密,就像科學教材或者科學史、科學哲學書籍那樣板起面孔。就這一點而言,哲學家們無休止地探討假說演繹法,談論真理和「逼真性(verisimilitude)」,拿放大鏡分析科學發現過程的每一處細節。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將自己的工作描述為一系列秩序井然、邏輯絲絲入扣的想法和實驗。在科學論文中,理性沿著康莊大道前進,從黑暗走向光明,從不犯錯,毫無疑慮,也不拖泥帶水。唯其理性,完璧無瑕。

然而,如果你更仔細地觀察科學家們在「做什麼」,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研究其實既包括所謂的「日間科學(day science)」,也包括「夜間科學(night science)」。日間科學的論證像齒輪齧合般嚴絲合縫,結果一是一,二是二,毫不含糊。它的形製規範有如達芬奇的繪畫、巴赫的賦格曲那般令人讚歎。漫步其間,彷彿置身法國花園。我們洞悉科學進程,為既往成就自豪,對未來充滿信心,日間科學在光明與榮耀中前進。

與此相反,夜間科學卻在暗夜中盲目徘徊。它猶豫不決,跌跌撞撞,畏縮不前,大汗淋漓,然後突然驚醒。它懷疑一切,永遠試圖尋找自己,質疑自己,讓自己重新振作。夜間科學是一間工坊,在這裏,有望成為科學大廈磚石的各種可能性被細細打磨。當假說仍停留在毛糙的印象和模糊的預感;當各種現象仍彼此孤立,杳無聯繫;當實驗方案曖昧混沌,看不清輪廓;當思緒沿著蜿蜒曲折的暗巷前行,卻屢屢走上歧路——在偶然性擺佈下,想法在迷宮里四處遊蕩,從紛至遝來的表徵中追尋一絲跡象,一個致意,一種意想不到的聯繫。它像囚犯在牢房中盤桓,尋找出路和微光;它在希望與失望,振奮與憂鬱之間無休止地搖擺。科學能否走出暗夜,得見天日,囚犯能否重獲自由,我們無從知曉。如果這一切豁然開朗,那完全是一個偶然——一個奇蹟,毫無徵兆驟然而至,就像平地風起,雷霆滑落。指引前路的不是邏輯,而是本能、直覺、對理解的渴望和對生命的激情。在無止境的內心激辯中,無數假設、比較、組合與聯想在腦海中不停運轉。終於有一天,燃起了第一團火,火苗撕裂黑暗,轉瞬間照亮一切,光芒耀眼攝人心魄,有如燦爛千陽。震撼過後,是一場與舊有思維方式的纏鬥,從前賴以推理的概念體系此刻矛盾。我們還無權斷言,新假設能否從最初的粗糙雛形脫胎換骨,臻於完善、成熟,也不能篤定它是否經得住邏輯檢驗,被接受而成為日間科學。

譯者的話

耶高比在Of Flies,Mice,and Men中寫道:「人們普遍認為,科學研究只需觀察現象、積累實驗結果,就能提煉出理論。事實並非如此。幾十年如一日的格物,可能永遠也不會產生任何有科學價值的成果。」正如馬克思·普朗克所說,除了事實的堅硬性,科學也有「形而上學」的部分。這往往是夜間科學的領域。

圍繞夜間科學,幾位作者以詩意筆觸,描繪了一段相當浪漫的旅程。然而在更多時候,現代科學被視作一條競爭激烈、令人望而生畏的流水線。沉重的發表壓力下,那些冷漠、狹隘和務實的科學家們或許更受垂青。我只是希望,科學界未來仍能為像耶高比這樣的學者留一點空間。比起白日耕耘,他們更偏晌午夜飛行,這是一種直抵星辰的廣闊與豐沛。就像耶高比所說:「和文學、繪畫一樣,科學也有其風格。這不僅關乎如何看待世界,也關乎如何追問世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返樸 (ID:fanpu2019),作者:Itai Yanai,Martin Lercher,翻譯:周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