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英偉達納入道鍾斯指數,英特爾被取代

明敏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見證歷史!

最新消息,英偉達將在2024年11月8日替代英特爾成為道鍾斯工業平均指數的組成成員。

這是歷史最悠久的美國市場指數之一,只有30家能代表美國工商業的上市公司有資格入選。

消息釋出,英偉達股價上漲2.9%,英特爾股價下跌1.85%,道鍾斯指數下跌0.9%。

這一變動意味著,英特爾將結束在道鍾斯指數中25年的任期,半導體行業巨變還在加速發生。

今年以來,英偉達股價上漲了180%,而英特爾股價則下跌了一半以上。

這一年中,英偉達的市值膨脹至3.3萬億美元,僅次於蘋果。英特爾則市值大縮水2000億美元。

△英特爾VS英偉達市值對比(截至今年2月)英特爾VS英偉達市值對比(截至今年2月)

英偉達的加入意味著道鍾斯指數中將包含4家市值超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微軟、蘋果、亞馬遜),目前全球6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中,只有Google和Meta尚未加入。

今年英特爾在道指表現最差

今年的半導體市場,英特爾英偉達兩大巨頭,始終冰火兩重天。

在AI熱潮影響下,GPU逐漸取代CPU,成為備受市場追捧的計算產品。英偉達在GPU領域擁有近乎絕對的領先優勢,Amber、Hopper架構產品奇貨可居,最新一代Blackwell更擁有極高的市場需求,尚未正式出貨但未來一年訂單已爆。

最直接的反映來看財報表現。

2025財年第二財季,英偉達營收300億美元(約2138億元),同比大漲122%;每股收益(非GAAP)0.68美元(約4.8元),同比增長152%,均高於分析師的預期。

其核心業務數據中心營收263億美元(約1874億元),超出市場預期的250.8億美元(1787億元),遊戲業務營收29億美元(約206.6億元),同比增長16%。

股價方面更是一路飆高。從年初到現在,已經上漲超180%。

通過拆股,英偉達股價下降了90%,這也讓它更有可能加入道指,不會對指數權重產生過大影響。

此次道指成員更換,是今年2月亞馬遜取代禾爾瑪後的再一次變動。

然而反觀英特爾這邊,今年幾乎是這位芯片巨頭成立56年以來的最低谷。

股價1年下跌54%,市值暴跌2000億。成為今年道指成員中表現最差的公司。

在市場份額流失、製造挑戰以及被收購等壓力下,今年以來,英特爾已宣佈裁員16500名員工,並縮減房地產佔用面積。

9月,高通意圖收購英特爾的消息更是轟動全球。儘管該收購在反壟斷法案等因素影響下,達成難度很高。同時也有私募機構出手援救,向英特爾投下50億美金。

但是半導體市場的變化幾乎已經確定。

就在最近,英特爾方面表示,今年無法實現AI芯片5億美元的銷售目標。CEO基辛格將這歸因為Gaudi芯片的軟件問題以及芯片迭代問題。

上季度,英特爾剛剛推出了Gaudi 3。這款AI芯片提供與英偉達CUDA相當的能力,意在挑戰英偉達的市場領導地位。

英偉達正是憑藉CUDA,讓GPU擁有解決複雜計算問題的能力,開始在AI領域產生深刻影響。完善的CUDA生態,也是如今英偉達能夠坐穩霸主的地位的關鍵因素之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CUDA最早出現時,當時的英特爾並不看好,表示「它只是計算發展史上的一個小註腳」。

幾度瀕臨破產,靠CUDA絕地重生

2008年,英偉達剛剛邁出嘗試移動市場手機芯片的第一步,打算不局限於遊戲市場。

當時還沒當上CEO的英特爾高管Pat Gelsinger,接受採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英偉達CUDA這樣的通用GPU計算,可能無非是計算發展史上一個有趣的註腳。

甚至他認為,隨著像Larrabee這樣的混合技術的出現,獨立的顯卡將逐漸消失,而 「兼容的計算模型的演進」 將是未來的趨勢。

英特爾在當時會給出如此觀點,也並非純粹的傲慢。

實際上,在CUDA誕生最初,飽受市場質疑,甚至導致英偉達股價大縮水、陷入危機。

作為一個由實習生牽頭開發的產品,CUDA誕生的初衷是最大化利用GPU並行計算能力,瞄準的市場則是「不起眼的科研領域」。

2004年,史丹福大學博士生Ian Buc進入英偉達實習,當時,Buck參與過一項編程競賽,任務是讓能更容易地管理GPU的眾多計算引擎。

CUDA的核心設計理念就是計算機中的線程。與傳統CPU中的4、8和16個線程不同,GPU中的線程可以多達幾萬個。

Buck表示,看起來這些線程的管理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但實際上,編程人員主要的困難在於如何發揮這些線程的優勢,而不是管理這些線程。早期,CUDA的性能主要依賴編程人員人工發現代碼中可並行計算的部分。

黃仁勳看到了超級計算大眾化的前景,於是堅定推進CUDA,希望它能運行在每一張GeForce卡上。

不過需要注意,當時GPU還主要被用於圖形渲染,科學計算和數據處理只佔非常一小部分的份額。英特爾主導的CPU市場能夠很好滿足當時的計算需求。

但是,為了CUDA,老黃幾乎賭上全部身家。

CUDA項目啟動,意味著每年將需要5億美元的研發投入,而當時公司全年的總收入才大約30億美元。也就是說,老黃把整個整個公司的1/6,押注在了和公司核心業務似乎沒什麼關係的一個軟件平台上。

最後來看,自CUDA推出以來,英偉達在將GPU轉化為更通用的計算工具上投入了將近100億美元。

說巧不巧,正當黃仁勳大舉押注CUDA之時,計算行業也正在發生廣泛變革,摩亞定律帶來的計算提升速度正在放緩,這也讓當初借此統治芯片市場的英特爾,地位發生動搖,即便諸多芯片設計公司試圖從無到有打造更專業芯片,並讓該類芯片與英特爾處理器一同運行,利用芯片電路的微型化提供更多的好處。

但又怎擋得住英偉達的勢能優勢。在英特爾和其他芯片廠商轉型途中,英偉達不需要從頭做起,只要重新定位已有的芯片,利用在CUDA項目中開發的芯片和軟件,就能逐漸打造出一個廣受程序員和企業歡迎的技術平台。

與此同時,英偉達在研發上始終保持著超高投入。這是英偉達在計算市場長期保持領先的秘訣。從Volta、Amber到Hopper、Blackwell架構,百萬億美元投入下,一個GPU帝國正在被快速建立。

當然,這也得益於人工智能大潮的影響。

在ChatGPT騰空出世之後,英偉達迎來了史上最快速增長期,市值翻了6倍。

曾經不可超越的對手英特爾,卻在最新AI趨勢開啟後,未能抓住新增長時機。

如今,英偉達代替英特爾加入道指,不僅是兩家公司的興衰更替,更是整個半導體/計算產業進入全新時代。

老黃曾說,人工智能終將影響到世界上的每一家公司。

而專注於GPU的英偉達,正在讓這種影響,更快速擴展。

參考鏈接:

Nvidia To Join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Replacing 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