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回憶錄,AI代寫萬元起步
隨著社會跑步進入老齡化,關於老人的衣食住行都更頻繁地出現在熱搜中。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需求會在達成溫飽後逐層上升,這在老人身上同樣適用。
反觀這幾年,先有社區社區食堂、老年陪診等服務的逐步興起,後有老年短劇、老年直播間的前後夾擊。
最近,一門新興的老年生意浮出水面——代寫回憶錄。
社交媒體湧現出大量「寫一本淨賺2萬」、「老年人找代寫,萬元起步」的內容。
代寫回憶錄乘著「銀齡經濟」的大形勢被包裝成一種「銀髮藍海」生意。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01
代寫回憶錄,萬元起步
無論跳廣場舞、下象棋還是戴著老花鏡看手機,如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都不容忽視。
通常情況下,老年人的日常愛好緣起於興趣,但在興趣愛好之外,越來越多人開始渴望通過文字記錄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故事。
碎片的故事需要一種載體,而回憶錄就成了大家普遍認可的方式。
找人寫回憶錄的老人們大多出生於1950、1960年代。
他們生活的時代波瀾壯闊,個人故事的背後往往是時代變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訴說。
而寫回憶錄算是物質富足之上的精神需求。
早些時候,回憶錄可能是企業家、名人的專屬,可後來隨著網絡普及技術發展,越來越多普通人也可以參與其中。
一方面被聆聽和看見是老人們的心願。
另一方面,許多老年人希望通過回憶錄記錄自己的經歷,給家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於是,老年群體中興起了一股代寫回憶錄熱潮。
有適老化理論指出,老年人需要維持過往生活和現今生活之間的聯繫,而回憶錄正是這種聯繫的重要載體。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向外尋求精神上的支持,需要別人聆聽其精彩的人生故事。
老人們看重代寫過程中獲得的耐性傾聽和認同。
很多老人期待有人能與他們互動,聽他們傾訴,而不僅僅是完成一本回憶錄,還為他們提供了情感支持。
02
誰在代寫回憶錄?
隨著有類似需求的老年人增多,吸引到更多寫作者加入。
互聯網上,各個行業都有人加入代寫,自媒體從業者、文科學生、養老行業從業者、AI從業者都投身其中。
其實,很多老人的初衷是找自己孩子幫寫回憶錄。
但寫作的門檻其實不低,不是所有家庭子女都有匹配的寫作技能,因此就需要專業的代筆人來幫助完成這項任務。
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變為花錢找人代寫。
開展代寫業務的公司、工作室,以及可「接單」的個人,價格跨度很大。
每千字從兩三百元到千元左右都有。
一些人傾向找職業作者。
職業作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後續還存在寫書難度大、出版費用高等一系列問題。
人寫回憶錄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從採訪到成稿耗時長、難以規模化等。
類似現象的興起也為相關行業帶來了新的商機。
另一些人將目光投向更為高效的AI工具代寫,這幾年國內已經出現類似的AI回憶錄、傳記代寫公司。
與此同時,海外也有很多類似功能的APP開始出現。
用AI處理採訪素材,提供編輯加入背景等信息,但結果通常並不盡如人意。
AI寫作雖然能夠快速出稿,但無法替代人類代寫中的互動溫度和精神的呈現。
「AI不擅長超長文本整理,也無法理解時代背景,以目前AI工具的水平,只能輔助資料整理但無法完全代替人寫作。」
03
教人用AI代寫回憶錄,是一門好生意嗎
代老年人寫回憶錄是一項複雜但富有意義的工作。
它不僅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紮實的文字功底,還需要耐性和責任感。
然而就是這樣一門主打溫情的服務,卻被賣課的盯上了。
相關帳號內,滿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紅利、賺錢秘籍的商品描述。
教人用AI代寫和多數生意一樣,本質上都是在用信息差賺錢。
這樣的套路和幾年前《三天精通JAVA》《五天玩轉元宇宙》《七天讓AI幫你工作》的付費課如出一轍。
缺乏標準,服務也良莠不齊。
儘管代寫回憶錄業務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這一行業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和規範。
與此同時,這類課程的出現也引出一系列新的問題:
主打情感代寫服務是否可以用AI實現?
老人想要的究竟是交流、陪伴,還是一本回憶錄?
撰文 楊一凡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