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基金會負責人齊聚北京,共話「美育如何助力鄉村兒童全面發展」

10月29日,由北京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貴州省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主辦的「不要讓千萬鄉村兒童錯過美育」主題媒體沙龍在北京舉辦。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2023年,教育部發佈了《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美育浸潤行動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但是,社會目前對美育仍然缺乏足夠的認知。美育到底是什麼?對於鄉村兒童為什麼很重要?公益力量如何支持政策落地?鄉村美育公益行動又面臨哪些挑戰?這些都是美育浸潤行動背後社會需要看到和瞭解的問題,也是此次媒體沙龍交流的核心。

「不要讓千萬鄉村兒童錯過美育」主題媒體沙龍現場。 圖源:主辦方「不要讓千萬鄉村兒童錯過美育」主題媒體沙龍現場。 圖源:主辦方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美育發揮重要作用

在沙龍現場,北京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段昉稱,鄉村兒童普遍缺少與他人的連接,缺乏對生活與愛的關注和表達。在當下社會,很多孩子存在「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感到生命無意義」等心理健康問題,而美育則是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從而滋養其心靈成長、促進全面發展的一把鑰匙。

鄉村兒童美育公益行動網絡執委會代表龔瑜介紹,美育的概念最早在十八世紀德國詩人施拉所創的《美育書簡》中提出,本意為「感性教育」,強調要在理性佔主導的文化和教育中,保護和發展人的感性,使人能重新獲得感性和理性的協調平衡,重建和諧完整的人格。而在中國,這並不算新觀念,孔子儒家學說的詩教、樂教都是在用藝術的方式給人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情感影響。王國維、蔡元培等教育家將美育概念引入國內後,將美育理解為「情感教育」,這種需要平時「涵養」的「審美之情」恰恰體現了美育的特點和社會功效。而對於鄉村兒童來說,在「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中,美育發揮著重要作用。

鄉村兒童美育公益行動網絡執委會代表龔瑜。 圖源:主辦方鄉村兒童美育公益行動網絡執委會代表龔瑜。 圖源:主辦方

龔瑜表示,如今,美育教育已經成為我國一項重要國策,「我們在跟很多學者交流中談到,這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一個情形,一個國家把美育當成一項國策啟動。從2010年國務院發佈《關於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到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再到2023年教育部發佈《教育部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一系列國家政策陸續出台,為高度重視美育並‘堅持發揮其以美化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提供了切實的政策指導和保障。」

美育公益行動重新發芽,多方探索與創新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此前,鄉村美育資金、師資、資源匱乏,以及學校教學方法陳舊、觀念落後等問題,使得鄉村美育工作的開展面臨著現實挑戰,大多數鄉村兒童仍處在一個缺乏美育的成長環境中。在新政策的鼓勵下,近年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美育公益項目,並且在其公益行動中呈現了不同的轉化方向,包括更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更加重視挖掘在地資源、以內生力量解決鄉村問題,連接更多美育學科發展力量、社會公益力量等。公益組織在如何支持政府更好地落地美育政策方面,進行了不同路徑的探索與創新。

陽光未來教育基金會於2015年組織專家研發了「愛的啟蒙」綜合美育課,引導孩子們建立與自我、與他人、與萬物的情感連接。而公益項目「擁抱-鄉村美育計劃」則強調創新性,邀請藝術家到當地和孩子們進行藝術共創,挖掘在地文化和遺產資源,同時注重培養項目在地主理人,並多方聯動政府、企業、公益機構等相關方,形成社會美育共創網絡。「公益機構具備資源整合的便利性和效率的優勢,在推動美育創新實踐過程中可以起到賦能、連接、創新的發動組織作用。」段昉說。

陽光未來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段昉(中)。 圖源:主辦方陽光未來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段昉(中)。 圖源:主辦方

此外,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發起的「快樂合唱3+1」是中國首個在鄉村中小學普及與推廣合唱的公益項目。據副秘書長李衛英介紹,經過10年打磨,「快樂合唱3+1」公益項目不僅通過培訓賦能,使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積極性獲得快速成長和提高,還為孩子們搭建了從校園到縣城再到城市的展示舞台。「合唱是一顆種子,我們最希望它在鄉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今,「快樂合唱3+1」公益項目已經在湖南、湖北、重慶、江西的22個縣域和128個項目點落地,已有上百萬名學生參加了合唱。

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衛英。 圖源:主辦方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衛英。 圖源:主辦方

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發起的「大山裡的音樂課堂」,則通過為鄉村小學建立音樂空間、配備樂器、為鄉村音樂教師賦能、組織音樂嘉年華活動、搭建省市縣級行動網絡「六位一體」項目模式來推動鄉村美育發展,同時還通過互聯網直播、短影片傳播、戶外媒體等多種方式連接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從而影響更多的社會大眾關注和支持鄉村美育。「用音樂陪伴鄉村兒童快樂成長,不僅僅是為愛黔行的事情,學校老師、社會各界力量都在積極參與到這個行動當中。」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詹瑤說。

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詹瑤。 圖源:主辦方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詹瑤。 圖源:主辦方

「浸潤兒童成長」是美育公益項目的價值所在

美育公益項目究竟給鄉村兒童帶來什麼價值?這是每個專注鄉村美育的公益組織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沙龍中,詹瑤分享道,「當被問到孩子們在學音樂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第一個變化是什麼,很多老師的回答是‘自信’。當孩子們有了表演機會,就意味著獲得了被認可、被鼓勵的可能,這會讓孩子提升自信心。」

德清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衛英表示:「合唱讓快樂離鄉村孩子更近了,讓美離鄉村孩子更近了,讓世界離鄉村孩子更近了。」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主任盧瑋靜在探討美育的重要性時表示,「美育是可以為心靈帶來滋養的漫長‘浸潤’過程,多年美育實踐的結果表明,孩子們是非常喜歡美育的。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美育教育,都可以讓孩子在審美和藝術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學干尼容緊繃的狀態中獲得放鬆。而這種放鬆對人的生命力量至關重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主任盧瑋靜。 圖源:主辦方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主任盧瑋靜。 圖源:主辦方

盧瑋靜提到,當老師不再只是傳授課堂知識的載體,老師就有了「性格」。他們在和孩子一起放學回家、聊天、參基比賽、創作等各種場景下,建立了新的關係和情感流動。甚至,還加強了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聯繫,讓參與其中的孩子更懂得與同伴共情,增加與家人的互動,也更瞭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從輕鬆開始,去感受美,去建構情感關係,最後回到自我成長,人格獨立,讓孩子有自主決斷力和對生命的看法,建立與世界的情感關聯,用開放的眼光去探索世界,這才是美育的價值,這也是目前很多立誌在鄉村推廣美育的機構正在做的事。它並不是工具導向的體系,而是一種回歸到人的長遠發展的價值體系。」盧瑋靜說。

鄉村兒童美育仍面臨挑戰,需社會關注及共識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鄉村兒童美育公益行動掃瞄報告》(2023)研究顯示,隨著鄉村美育公益行動越來越豐富,鄉村兒童美育公益行動逐漸呈現行動主體愈加多元、彼此形成多元形式連接的合作模式,但行動者仍面臨不少挑戰。

報告指出,一半以上的美育行動者認為最大的困難在於經費不足。在媒體沙龍上,參與分享的公益機構也提出了這一問題。行動者還面臨一些內部挑戰,包括人才稀缺、團隊能力局限、缺乏合作資源等。此外,與相關方合作協調困難、在落地層面合力不足也是長期存在的難題。

美育行動的更大挑戰來自認知差異。

段昉表示,做美育首先要形成社會共識,美育的目標是促進鄉村兒童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促進情感的發展。美育行動旨在讓孩子內生力量,生命更加舒展。美育是一個需要社會多層級、多方面關注、配合和參與的事業。在美育理念還未達成共識的前提下,美育公益行動就容易在執行過程中被錯誤的認知、功利化的衡量標準所裹挾。

盧瑋靜從研究者的角度提出,在美育公益項目中,一線行動夥伴以及支持行動的教育部門、老師、學生,「整個鏈條上的所有人都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用非常嚴格、非常流程化的方式考察一個浸潤生命的項目,而是應該用更加立體的視角看待。」

美育是長期、複雜的系統性教育工程,需要全社會關注、支持以及共識,這也是本次媒體沙龍的舉辦主旨。多位嘉賓提到,鄉村美育公益行動希望來自各界的專業人士一起理解和參與到項目中來,為鄉村兒童提供更加多元、專業、有創造力的內容,也希望相關政府部門為美育公益機構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和運營資源,幫助美育公益機構擴大服務範圍,惠及更多鄉村地區的孩子。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編輯 彭衝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