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獻詞|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專業記者挺身而出
【記者節獻詞|#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專業記者挺身而出#】今天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
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為什麼還需要專業記者?數字化生存時代,為什麼還需要奔赴現場的採訪?流量為王的時代,曠日持久的調查報導到底值不值?人造熱搜娛樂霸榜的年代,主流媒體如何引領公共輿論議題設置?這是新聞業在技術時代的自身求解,也是我們作為新聞行業的一分子,對自我的拷問。
尤瓦爾·赫拉利說,歷史真正的主角一直都是信息。認為信息流通越自由,信息數量越豐富,社會就會變得越好,這無疑是「天真的信息觀」。事實是,站隊撕裂代替了嚴肅討論,策劃擺拍激盪著情緒衝動,人們置身於信息的海洋,卻常常感到迷失和無助。正因如此,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專業記者挺身而出,這是作為這份職業的意義和使命。
關注公共議題,才能有力回應現實。越是在複雜多變的傳播環境,越是要聚焦社會問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推動社會進步。當下專業記者最核心的價值,不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直面質疑,經受審視,為輿論場廓清迷霧,為複雜世界的運轉方式提供解釋,用高品質的報導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
提升觀念水位,才能凝聚社會共識。多主體、多平台生成了新的輿論文化,媒體和記者不該成為旁觀者、局外人,而要積極搭建公共對話的橋樑,引導公眾理性思考。過去的一年里,澎湃新聞在「秦朗巴黎丟作業」事件中,率正選出質疑之聲;對「炫富網紅」「體育飯圈化」等現象,連續推出深度評論。用清澈、成熟的理性對衝輿論場中的非理性情緒,才能為公開而廣泛的社會交往提供有力支撐。
勇敢承擔職責,才能維護專業權威。當真相開始撲朔迷離,當輿論開始無所適從,人們仍會將目光投向媒體、記者——此時此刻,新聞何為?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採訪報導制度,有關人民政府和部門應當支持新聞媒體開展採訪報導和輿論監督。「支持媒體採訪報導」,被寫入了嚴肅的法條,記者奔赴現場、採訪報導既是法律要求,也是職業要求。
澎湃新聞在「3·15」八小時大直播中關注被網絡時代拋下的老年群體;用記者長達30天的臥底去揭秘催收江湖的凶殘;用系列報導讓「房間里的精神病人」被看見;連續三年「逐冰而上」記錄冰川保護。認認真真、干乾淨淨做新聞,專業記者才能無愧於良心,主流媒體才能無愧於社會責任。
有人斷言,如今的新聞傳播業已經成為「夕陽行業」;還有人預言,AI將取代記者。但不管技術如何進步,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勇敢的奔赴和持續的追問。不必猶豫,不必徘徊,挑戰促進改變,改變激發責任。如果說互聯網已經「去中心化」,那麼在信息和時間的碎片中,有品質、有深度的新聞仍會將社會「再中心化」。因為,總有一條主線貫穿於無數個新聞現場,那就是對真相的記錄、對問題的揭示、對人心的撫慰。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負選擇這份職業的初心和赤子情懷。
技術的進步讓人猝不及防,時間的洪流總是浩浩蕩蕩,新聞傳播業和職業新聞人需要保持對世界的洞察和時代的瞭望。而我們也堅信,寫下的每一個漢字、敲擊的每一個符碼、拍攝的每一個鏡頭,終將成為歷史的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