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買到平價、有絨的羽絨服,不該是奢望
近段時間,「7萬件羽絨服含絨量0%」的新聞持續引發熱議。11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通知書,對3地查處整治製售假冒偽劣羽絨製品問題實行掛牌督辦。
「羽絨服里沒有絨」,可能是今年服裝行業被戳破的最大謊言,震碎了許多消費者的三觀。一則則報導下來,大家也明白了朵絨、未成熟絨是羽絨服保暖的關鍵,至於價格便宜的飛絲,則是從朵絨等絨子上掉下來的單根短絲,不如絨子蓬鬆,不那麼保暖。更糟糕的是,這些「絲」還不全是鴨絨絲或鵝絨絲,有的還摻雜著雞毛絲、豬毛須、兔毛、羊毛等,其中可能會攜帶粉塵,易導致哮喘患者復發或誘發過敏性鼻炎。一時間,有人在線剪開羽絨服請網民辨別「是絨還是絲」,也有人追問怎樣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羽絨服?
需要注意的是,從警方通報和媒體曝光的信息看,此次被查處的偽劣羽絨服,多數具有低價、網售的特徵。一些商家打著大牌「平替」的旗號,主播們嘴上喊著「把價格打下來」,實際上掛羊頭賣狗肉。以次充好,缺斤少兩,惡意造假,偽造各類標識和質檢報告等等,都是他們的慣用伎倆。這再次警示,直播帶貨時代,線上銷售渠道萬萬不能成為監管的盲區。
無論什麼渠道的假冒偽劣,都得一查到底。「羽絨服里沒有絨」事件背後,有兩個市場傾向值得深思。
一個是莫讓網絡低價驅使各行業進入質量螺旋向下的循環,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直播帶貨風起雲湧,「低價」可謂這一行業的殺手鐧。客觀來說,低價的服裝並非一定就意味著劣質,但嚴重偏離正常市場價很可能意味著不可告人的貓膩。眼下來看,「幾十元一件的羽絨服」已被拆穿,對直播間里更多「白菜價」貨物,廣大消費者也有必要擦亮雙眼。放眼整個市場,不合理低價必然會壓縮商家利潤空間,降低其抗風險與再創新能力。為在「狂捲低價」的大環境中維持生存,商家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的行為就可能多起來,這尤須警惕。
一個是羽絨服別進入「非假即貴」的怪圈。這兩天,「羽絨服敢賣199賭的就是你不懂」這一話題衝上熱搜,不少網民就質疑「那多少錢能買到真羽絨服」「難道只有一兩千的羽絨服才是真的」……不可否認,在服裝行業,羽絨製品的製作成本偏高,但至不至於動輒一兩千元?這兩年,羽絨服價格節節攀升,許多品牌都給人一種高攀不起之感。這裡頭,營銷成本高企是重要推手。當下,不少羽絨服品牌,鉚足了勁請明星、玩聯名,一路把價格「打」上了天。於是我們看到,軍大衣開始熱銷,「翻新」羽絨服開始流行,其實都表達了消費者對平價羽絨服的期待。
對羽絨服行業來一次深度「大掃除」,也是在淨化市場、優化環境。一手查處造假的線下工廠,斬斷偽劣產品的源頭;一手嚴查直播帶貨等線上渠道,加大對售假的懲治力度。同時,也有必要完善行業定價機制,推動市場良性競爭,回應公眾合理期待。
寒冷冬日,不能讓偽劣羽絨服寒身更寒心。同樣,買到有絨的羽絨服,平價的羽絨服,也不該成為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