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韓浩月:瓊瑤離開世界的方式,踐行了她一以貫之的生命觀
據多家台灣媒體報導,著名作家瓊瑤於12月4日在家中逝世,享年86歲。在其社交媒體更新的一則「遺書」中,瓊瑤寫道:「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做主’」。
在作家,文化評論人、影評人韓浩月看來,今日瓊瑤最終的選擇其實踐行了她一以貫之的生命觀。正如其在最後一封留給世人的書信中所寫,是「盡力燃燒過後的翩然」。而「翩然」離去的她,已然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小說仍在漫長的時間里,參與到了一代代人的情感生活。」
新京報:影響一代人的作家瓊瑤於12月4日下午在家中離世。聽聞這一突然的消息你有怎樣的感受?
韓浩月:確實令人吃驚。高齡的人自殺本身可能就讓人難以接受,因為高齡之人通常會對生命有更通透的看法。瓊瑤作為一個如此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做了這一選擇肯定會引發非常多的討論。不過據說瓊瑤此前就曾表達過這樣的觀念,年邁之時仍希望維持生命的尊嚴,不插管、不搶救、不住院。當時甚至有不少聲音認為這樣的表達有些「矯情」。而今天瓊瑤最終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某種意義上,其實是踐行了她的生命觀——「自主、自在、自由地‘飛翔’」。
新京報:我們幾乎可以說,瓊瑤是一整個年代的符號。可否談談她的作品帶給你怎樣的影響?
韓浩月:毫無疑問她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也是70後這代人的集體記憶。我還記得上初中時就經常藏她的書放在桌洞里讀,她的文字深深影響了青春時的我對愛情的看法,對婚姻生活的想像,這些回想起來其實都是被瓊瑤塑造的。
我最早讀她的《窗外》《幾度夕陽紅》非常著迷,她用一種極其浪漫的寫法塑造了和實際生活有所脫離、但又讓人忍不住相信確實會發生的愛情故事。雖然90年代末,瓊瑤的小說也曾遭到過批評和質疑,被認為「有毒」,但到了《還珠格格》播出以後,人們又重新發現了她作品中的純真、極致的浪漫以及浪漫之後生活如何落地的表達。這部分還是相當有價值的,尤其是隨著現實世界中人與人日漸疏離,缺乏真正觸達心靈的親密連接時,瓊瑤打造的情感世界其實是比較貼合國人傳統的情感模式的。
新京報:你提到瓊瑤對70後一代的影響尤其深。當時,為什麼會是「瓊瑤」?
韓浩月:瓊瑤真正進入內地大概是在20世紀80年代,而且是伴隨著各種文藝潮流一起湧入,包括西方的哲學與文學,港台音樂。那一代人渴望接受外界的信息,渴望融合。而瓊瑤無疑是整個大潮流的一部分,她和當時的流行態勢是非常匹配的。在瓊瑤進入之前,我們對私人化的感情生活其實是缺乏瞭解人,年青人不知道怎麼去談戀愛,從內地作家的作品中也讀不到輕盈浪漫的情愫,這時瓊瑤的文字帶來的是一種難得的「清新」。她讓人覺得愛情沒有那麼沉重,也不用負那麼多責任,只是純粹的喜歡,這在當時是耳目一新的。
說起70後一代人的愛情觀,我們幾乎同時會想到兩個人——金庸與瓊瑤。金庸筆下武俠世界的愛情是從男性視角出發的,而與之相對,瓊瑤描繪的愛情則完全是女性視角的。兩個視角影響下,金庸塑造女性角色時還是相對以俯視來寫,而瓊瑤更追求女性在情感生活中的平等,雖然文本情節上女性角色有時也會顯得「卑微」,但背後整體的價值追求是和男性在不論是家庭還是社會中是「棋逢對手」的,包括女性主動去表白,在情感關係中袒露自己的觀點等。女性不是附屬的。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瓊瑤作品中的女性是可以「塑造」男主角的。
新京報:這些年,關於瓊瑤作品的討論也變得更多元。人們會開始重新審視瓊瑤作品中的「浪漫愛」敘事。你會怎麼看這背後討論視角的調整?
韓浩月:我覺得《還珠格格》的走紅至少說明,80後和90後一代還是能被瓊瑤打動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瓊瑤是罕見的能同時在兩個時代掀起熱度的作家。時隔20餘年,她的文字似乎依然能觸動人們的內心。不過我也觀察到,再年輕些的讀者對瓊瑤的作品會相對有些「距離」,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時代背景太不一樣了。但即便這其中出現斷裂,我們也不能否定瓊瑤作品的價值。她的小說仍在漫長的時間里,參與到了一代代人的情感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