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讓網絡水軍無處遁形

【社論 | #讓網絡水軍無處遁形#】日前,公安部公佈依法打擊「網絡水軍」違法犯罪10起典型案例。今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案件900餘起,抓獲嫌疑人5000餘名,通過階段性打擊,全力擠壓「網絡水軍」違法犯罪活動空間,切實維護網絡公共秩序。

互聯網時代,「網絡水軍」治理已成為全球性的挑戰。近年來,公安、網信等部門持續開展專項治理行動,不斷完善相關治理機制和政策法規,「網絡水軍」治理的階段性成果十分顯著。但由於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水軍」組織模式的自我「進化」,治理難度和複雜性依舊不可低估。

此次公佈10起典型案例,在釋放警示、震懾信號的同時,也讓社會對「網絡水軍」的組織方式和危害程度有了新的認識。造謠引流、刷量控評、敲詐勒索、有償刪帖……如今的「網絡水軍」,早已不是單打獨鬥式的個人化作業,而是呈現出高度的鏈條化、黑產化特徵。

這次所公佈案例中的犯罪主體,大多是以公司化的形式出現的,不僅招募了大量人員,有的還利用了人工智能工具。這使得其「業務」規模和涉案金額往往都非常大。如有的招募的刷好評人員就多達10萬餘人,不少公司的涉案金額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

同時,其危害性也不限於非法引流、虛構流量這麼簡單。如有的成立網絡傳媒公司,開設多個自媒體帳號,專門蒐集大量企業負面信息,以此威脅企業,索取錢財,累計發佈帖文近萬篇,敲詐企業100餘家,非法獲利1000餘萬元。這樣的「網絡水軍」,對企業合法權益和營商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

由此可見,「網絡水軍」不僅破壞清朗的網絡生態,更已經從線上走到線下,成為一種新型違法犯罪活動。那麼,對「網絡水軍」治理的重視程度,以及打擊和治理體系的升級步伐,也要與時俱進。

一方面,需要不斷強化協同治理,凝聚治理合力,通過信息共享,實現「打早打小」。這需要平台強化日常的信息監測、當好「守門人」,並加強與監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對接,及時將「網絡水軍」扼殺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還要強化技術運用。當前「網絡水軍」很多用上了爬蟲、AI等新技術,隱秘性、危害性更大,因此在治理上,也必須多向技術借力,善用技術構築反製系統。

還要充分調動社會治理的積極性,除了監管部門和平台企業,廣大網民也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對於「網絡水軍」的興風作浪,網民、企業往往更容易察覺,也飽受其擾,因此要鼓勵網民監督舉報,建立專門化、常態化的舉報受理機制。

「網絡水軍」是互聯網時代的毒瘤,打擊「網絡水軍」是全社會的呼聲。必須持續打擊,徹底斬斷背後的黑色利益鏈,讓「網絡水軍」無處遁形,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