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新生,多學科團隊為臍膨出嬰兒打開生命之門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小兒外科等多學科協作,成功為一名剛出生的女嬰實施了高難度的巨型臍膨出修補術及腸旋轉不良矯正術,術後患兒恢復良好。
緊張的分娩
在湘雅醫院的產科病房裡,代女士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手輕輕撫摸著隆起的腹部。她已經與腹中的寶寶相伴了37周,但這個過程並不算順利。
早在20周的一次產檢中,醫生發現了胎兒患有臍膨出——一種先天性結構缺陷,這意味著她的寶寶一出生就將面臨一場生命考驗。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臍膨出是一種胎兒腹壁發育障礙導致的畸形,腹腔臟器通過臍部缺損突出體外,表面僅覆蓋一層薄薄的膜。如果不及時處理,膨出的臟器可能感染甚至破裂,危及生命。隨著孕周的增加,臍膨出可能會對胎兒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

幸運的是,在湘雅醫院,一個由產科、小兒外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及手術室組成的多學科團隊迅速行動起來。各科室的專家都參與了討論。「我們需要在胎兒娩出後立即進行手術,這是最安全的方式。」小兒外科副教授朱勤在會診時說。他的團隊在宰紅豔主任的指導下,已經做好了準備,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
經過綜合評估,醫院決定進行產時手術:在產科醫生為代女士實施剖宮產術後,立即對新生兒進行臍膨出修補術。這種手術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患兒的風險。
2月7日,代女士被推進手術室。麻醉科醫生為她實施了麻醉,產科醫生迅速開始了剖宮產術。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一名重3040克的女嬰誕生了。
然而,戰鬥才剛剛開始。嬰兒的臍帶根部明顯膨出,肝臟和腸管清晰可見。朱勤和他的團隊立刻接手,開始了臍膨出修補術。
與時間賽跑
手術室內,時間彷彿被拉長了。每一秒都關乎著這個幼小生命的存續。朱勤站在手術台前,目光專注而堅定。他的團隊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
當嬰兒被放置在手術台上時,朱勤迅速評估了情況。嬰兒的臍帶根部明顯膨出,形成一個約7×7×4釐米的腫塊,肝臟和腸管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黃色膜狀物。這是臍膨出的典型表現。
「膨出的臟器必須盡快還納,否則膜狀物一旦破裂,感染風險將急劇增加。」朱勤對團隊說。
手術開始了。朱勤先沿腹壁和臍帶根部切除了相關的臍帶組織,隨後進行了腹腔探查。就在這時,團隊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嬰兒同時患有先天性腸旋轉不良。這是一種常見的伴隨畸形,意味著腸道的位置異常,可能導致腸梗阻甚至壞死。
面對這一突發情況,朱勤沒有絲毫猶豫。他迅速製定了新的手術方案:先將腸道複位,再將膨出的臟器還納回腹腔,最後對缺損的臍部進行精細修補。每一步都需要極高的精準度和速度,因為嬰兒的腹腔空間有限,任何延誤都可能增加手術風險。
「我們必須快,但不能出錯。」朱勤說。他的雙手在嬰兒嬌小的身體上靈活操作,團隊成員默契配合,麻醉師密切關注著嬰兒的生命體徵,護士則迅速遞上所需器械。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手術室內只有儀器的滴答聲和醫生們簡短的交流聲。終於,膨出的臟器被成功還納,腸道複位完成,臍部的缺損也得到了精細修補。
朱勤抬頭看了一眼監護儀——嬰兒的生命體徵平穩。
醫生呼籲重視產檢
朱勤介紹,隨著產檢精度的提升,新生兒的很多問題在產檢時都可以被發現。生產前,醫生也會及時為患兒製定治療方案。
產時手術,一般是指胎兒娩出過程中及胎兒娩出後,立即對出生缺陷兒進行的矯正手術,這種手術方式具有特有的優勢。與傳統的新生兒外科手術相比,產時手術能夠更早地對先天性畸形疾病進行處理,有效降低新生兒在術中及術後發生感染的機率,還能在疾病發展的早期階段中斷先天性畸形兒病理狀態的惡化進程。
對於臍膨出患兒,在其出生後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及全身麻醉,有利於減少患兒啼哭引起的氣體吸入,且有利於降低腹壓,從而減少膨出臟器的體積,利於膨出的臟器還納,減少因腹壓過高導致的腹腔間隔室綜合徵的發生率。
朱勤呼籲,廣大孕產婦要重視產前檢查,如產前超聲等檢查手段能夠及時發現患兒存在的各種先天性結構畸形,不僅能讓醫生提前製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也能減少患兒出生後面臨的各種風險,降低治療難度。
新京報記者 吳夢真
編輯 彭衝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