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給錢就封號」?惡意炸號無異於「打劫」
古有「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今現「要是不給錢,等著被封號」——有人竟跑到網絡平台收起「保護費」。據澎湃新聞報導,多個短影片平台冒出「封號圈」,圈子裡的人通過惡意舉報封禁他人帳號。

據報導,「封號圈」的惡意舉報方式不少。或是「移花接木」,抓取與對方的聊天記錄,用代碼將聊天記錄篡改為色情、暴力、詐騙等違規內容;或是「無中生有」,通過P圖偽造違規聊天記錄,或尋找用戶主頁、影片內容、評論區的漏洞進行舉報;還能「收放自如」,通過調整違規詞彙的嚴重程度,調控對方帳號的封禁時間。這幫人熟知平台舉報規則,通過憑空捏造違規內容給用戶「扣帽子」,以達到「炸號」的目的。他們把網絡平台的舉報功能當成敲詐勒索的工具,目的就是以卑劣的手段威脅用戶拿錢「保平安」。
「封號圈」群體不僅靠「空手套白狼」牟利,還發展出封號「江湖」。據報導,「封號圈」內部按從高到低分級,「師父」可通過收徒牟利,「徒弟」還可以再收「徒弟」;圈子裡的人以封別人帳號為榮,還會拿封號恐嚇他人;據部分用戶反饋,在發佈與他人觀點不同的內容後,被人用「舉報封號」威脅「帳號還要不要了」。能用「師父」「徒弟」串聯起等級分明的「封號圈」,可見這一圈子規模已經不小;把傷害他人、壓制他人當成可供炫耀的成果、引以為傲的資本,則說明圈子裡的人心理之陰暗。
在網絡成為生活一部分的當下,社交帳號不僅是用戶的個人財產,還與用戶的生活網絡相連。「封號圈」動輒「喊打喊殺」、惡意炸號封號,已經影響到用戶的正常上網環境。此舉還涉嫌違法,據報導,偽造舉報材料進行舉報導致他人帳號被封禁是侵權行為,行為嚴重者可能涉嫌非法經營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等。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用戶在被惡意封號或詐騙後,因無法得到合理解決,選擇去封禁他人帳號,「別人對我怎麼樣,那我就對別人怎麼樣」,「封號圈」的戾氣越來越大。
「封號圈」沒有「封號權」,炸號黑手肆無忌憚,跟平台舉報規則存在漏洞不無關係,網絡平台有必要完善舉報流程,加強對惡意舉報的監管。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得挖出「封號圈」鏈條,連窩端掉炸號黑手。據短影片平台介紹,惡意封號行為基本來自網絡水軍團夥,這些人通過P圖偽造虛假證據,謊稱自己被欺詐,進而對受害人進行集中舉報。有網民反映,「封號圈」存在大量未成年人。「封號圈」背後,到底是橫行霸道的狂妄分子,還是年幼無知的學生孩童?只有搞清楚誰在主導、誰在參與,才能針對性打擊、針對性引導。
「炸號」無異於敲詐,動用「私刑」無異於玩火,奉勸「封號圈」成員早點退圈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