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消防救援支隊進行山嶽救援集訓:學會看「戶外路標條」很關鍵
天氣回暖,不少人走到戶外,進行登山徒步活動。然而,意外時有發生,參與者可能失聯、被困甚至死亡。在登山徒步意外發生時,消防救援隊伍作為展開救援行動的主要力量,會出現在事故現場。
那麼,救援隊是如何展開山嶽救援的?平日裡,又該如何降低徒步險情的發生概率?近期,新京報記者跟隨房山消防救援支隊的10名隊員,完成了一場山嶽救援集訓。

線路:熱門的徒步線路,危險重重
這次山嶽救援集訓計劃穿越房山一渡-三皇山-五渡,全程12公里左右,爬升高度870米左右,在徒步登山軟件中被評定為「初級線路」。同時,這也是一條熱門線路,在上山和下山途中,峽穀讓人感受南太行山脈的風情。山脊之上,則可以體驗如同五台之巔的壯闊。
而就是這樣一條線路,危險重重。房山消防救援支隊石樓消防救援站特勤二班班長譚福薪,是這次山嶽救援集訓的領隊,他告訴記者:「2023年的那場大洪水對房山的衝擊很大,這條線路上有很多塌陷以及被衝毀的路段,增大了徒步的難度。」
身子幾乎貼著山體行走,一邊是大山粗糙的山體,另外一邊就是懸崖。在行進過程中,記者多次遇到陡坡和懸崖,隨著爬升高度的不斷增加,徒步路況愈加複雜多變。在遇到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可落腳處的高台時,記者不得不在消防隊員的幫助下,費力跳下。譚福薪說:「徒步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腳下,因為一不小心,腳一滑,可能就掉下懸崖了。」
除了複雜的地形,山上植物野蠻生長,也會成為傷人的「武器」。「路邊的雜草和灌木很多,經過的時候,皮膚很容易被樹枝劃傷。有些人為了經過某個斷崖,可能會抓住一旁的樹枝,這時如果樹枝沒有足夠的承受力,斷掉了,人就會失去平衡,陷於危險之中。」

裝備:做好充足的徒步準備,量力而行
即便是救援集訓,房山消防救援支隊的隊員們也「全副武裝」。在上山之前,譚福薪帶著隊員們進行了一次簡單的集合,並檢查所帶裝備和物資。頭盔、頭燈以及防滑的登山靴,是隊員們進行集訓的必要裝備,還有就是和「百寶箱」一樣的背包。
記者打開消防隊員們的背包,裡面除了裝著必要的食品和飲用水,還有消防員們進行山嶽救援時所帶的衛星電話、戶外繩索。在真實的山嶽救援行動中,則會依照具體情況,帶上擔架、無人機等救援設備。
對於普通的徒步者,譚福薪建議:「徒步對體能的消耗很大,所以食物和水一定要帶夠,經常有人水沒帶夠,身體出現脫水症狀。」記者注意到,譚福薪會使用「兩步路」這一戶外徒步軟件記錄行進線路,並做好各個點位標記。他將軟件界面打開,分享給記者:「這上面能夠記錄你的行進情況,即便你迷路了,也可以通過這款軟件定位自己的位置,準確地告訴我們。」
當天10點半,記者跟隨房山消防救援支隊的隊員們出發,曆時8個小時,完成了從房山一渡-三皇山-五渡的穿越。譚福薪說:「這條線路平均耗時是6-7小時,但這個時間對幾乎沒有徒步經驗的人來說,並沒有參考價值,所以在選擇線路以及徒步過程中,都要量力而行。」

行進:戶外路標條幫助徒步者辨別方向
在行進過程中,譚福薪拿出在背包中佔有一定重量的「紅色布條」。他向記者介紹,這些「紅色布條」叫戶外路標條,用來標記方向。這些戶外路標條上寫有房山消防救援支隊的字樣,並附有救援電話,每一個戶外路標條都有編號。
譚福薪將這些戶外路標條捆綁在行進過程中遇到的懸崖、岔路口等地的樹枝上,他說:「山裡的地形和景觀都很相似,走錯一步很可能就下不了山。徒步者可以沿著這些戶外路標條,找到準確的方向。這些戶外路標條被設計成能夠反光的材質,所以在昏暗的夜裡也可以看清。」
戶外路標條上的電話號碼和編號,在展開救援時發揮著重要作用。譚福薪表示,如果在徒步過程中被困,可以撥打救援電話聯繫到最近的消防救援站。戶外路標條上的編號,則可以幫助救援隊伍迅速定位被困者在山上的大致方位。
除了戶外路標條,還有不少徒步過程中的「給力道具」。遇到特殊的地形,譚福薪和隊員們分別演示了繩索、衛星電話的使用方法。「遇到比較陡峭的斜坡,又正好是比較滑的路面,就會用上戶外繩索。」消防隊員們通力合作,將繩索的一端固定在一根粗壯的樹枝上,再將另一端拋到陡坡起點,讓隊員們抓著繩索,借力向上通過。
在穿越線路不到五分之一處時,記者的手機已經出現信號不穩,甚至斷開的情況。在山間徒步,手機沒有信號,等同於與外界失聯。譚福薪表示,這種時候,衛星電話就能派上用場,「衛星電話是我們進行山嶽救援任務中必帶的設備,它能讓我們及時聯繫到消防站,反饋現場救援情況。」

遇險:保持冷靜,等待救援
去年10月,三皇山就發生了一起驢友被困事件,被困人員足足31人,房山消防救援支隊城關消防救援站站長潘正飛帶領隊伍,參與了這次救援。潘正飛回憶,當天迷路的隊伍中,還包括一名嚮導。「接到報警電話時,我們得到的信息是團隊里有老人、小孩,因為天黑和走錯路,不敢下山,就連嚮導也迷路了。」幸運的是,在當年的七八月份,潘正飛和隊伍曾在三皇山做過集訓,對地形相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救援難度。
譚福薪同樣在這次徒步線路上出過救援任務。「那名徒步者從懸崖上不慎掉落,被困在崖壁的中間位置。」遇到危險,保持冷靜是第一。譚福薪表示,在戶外,特別是深夜被困時,被困者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如果這時瞎走,容易發生危險,也增加了救援難度。」

「在原地等待救援,我們會以最快速度到達。」譚福薪表示,山嶽救援是房山消防救援支隊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日常,隊員們都會進行專業的訓練和充足的準備,「我們絕對是市民的安全後盾。」
天黑了,經過一天山嶽救援集訓的消防隊員們回到十渡消防站,吃上了冒著熱氣的拉麵。卸下頭盔,他們的頭髮被汗水沾濕,身上剛洗過的隊服又蒙上了一層灰。譚福薪說:「比這強度更高的任務多的是,衣服回去再洗洗就好了,大夥兒都習慣了。」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