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露思大批量取關引熱議,不必過度解讀明星的社交自由丨文藝評論

文/王一理

3月20日,有網民發現,演員趙露思的多個社交平台的關注列表進行了大批量取關,從239個驟減至12個,僅保留待播劇《許我耀眼》官微及少數未顯示帳號。當天下午,話題詞條#趙露思取關#隨即登上熱搜並引發熱議。

趙露思 圖據趙露思微博趙露思 圖據趙露思微博

而在該消息一出後,網民們紛紛進行了各種猜測,有的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表演型人格」,有的從行業層面質疑「破壞潛規則」,還有的甚至上升到對其人格攻擊。社交平台繁多,取關本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不少人也時常會根據自己興趣的變化而調整關注列表,為何明星同樣的舉動會引發眾多關注?

在「放大鏡效應」下,這種現象再次印證了公眾人物在社交平台上面臨的一個困境:每個動作都可能被重新解構,每種情緒都可能被他人的主觀意志圖解其他意義。但說到底,取關本就是個人在社交平台上的自主操作,是趙露思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節奏和需求,明星也不例外,不能因為他們處於聚光燈下,一舉一動就被過度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2月底,趙露思在拍攝《戀人》期間突發疾病,被緊急送醫搶救,隨後工作室曾發文,稱趙露思突發身體不適,暫停後續所有工作。今年1月1日,趙露思髮長文回應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並透露自己2019年就已出現抑鬱情緒,到後來開始出現頻繁乾嘔、眩暈等明顯軀體化症狀,體重瘦到一度只有73.8斤。而後即使是在趙露思宣佈正式復工的情況下,她的一舉一動也備受大家關心。

實際上,大家在關註明星私生活的同時,更應回歸到關注作品本身,畢竟角色與作品才是演員活躍於公眾視野的根基。這場取關風波背後,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議題:當明星的每個選擇都被置於聚光燈下,網民的過度關注和解讀是否正在剝奪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權利?

每當明星有任何風吹草動,網絡上便容易掀起一陣輿論熱潮。即使在網絡空間,我們更需要學會對「正常行為」保持平常心,不被情緒和片面信息左右。在沒有更多確切消息之前,不必為了急於下定論而引起網絡爭執,更不必以輿論來過度解讀明星的個人自由。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給各自都留一些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