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華:創新實施以工代賑工程 打造鄉村振興縣域實踐樣本

行走在南華彝鄉的青山綠水間,羅武莊鄉用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勾勒出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通過創新實施以工代賑工程,探索出「小投入激活大民生」的振興路徑。

精準發力:搭建振興新柱蠆式

面對鄉村振興實踐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與群眾增收需求的雙重挑戰,羅武莊鄉創新實踐「三聚焦」工作法。「政策聚焦」建立精準需求清單,通過「幹部下沉+村民議事」雙向機制,梳理形成涵蓋24類民生項目的數據庫;「資金聚焦」破解配套難題,創新「中央資金主導+地方資源整合」拚盤模式,三家村項目配套資金佔比從45%優化至8.4%;「產業聚焦」瞄準特色農業發展,建成輸水管網28公里,改造產業道路17.6公里,惠及柑橘、烤煙等核心產業基地3000餘畝。

機制創新:激發內生驅動力

羅武莊鄉構建的「133」管理體系成為項目高效實施的關鍵支撐。建立1套閉環監管機制,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審制度確保資金規範運行;創新3種參與模式——「群眾直聘」吸納本地勞動力佔比達83%,「以工代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86人,「聯農分紅」設置公益崗位帶動特殊群體年均增收1.92萬元;強化3項保障措施,建立村民質量監督小組實現全過程透明化,創新設施「產權到戶」管護模式確保項目長效運行。

多維賦能:釋放振興疊加效應

以工代賑工程的實施帶來多重效益的集中釋放。在經濟維度,項目區農產品運輸成本下降42%,灌溉效率提升35%,帶動戶均年增收1.26萬元;在社會治理層面,村民參與自治比例由39%提升至76%,建設期間實現「零信訪」。

「現在家門口既能務工又能學技術,今年參加以工代賑工程,年收入預計增加2.2萬元以上。」臧當村脫貧戶呂文富的話語道出群眾的獲得感。

站在新起點,羅武莊鄉正以系統思維謀劃「以工代賑+」戰略,通過「基礎設施聯通、特色產業貫通、人才資源融通」三維賦能,持續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在實踐中探索著振興發展的特色路徑。(供稿單位:南華縣羅武莊鄉人民政府作者:蔡尚辰)

【責任編輯: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