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跑步不是「膝蓋的敵人」
#夜讀#【研究表明跑步不是「膝蓋的敵人」】#研究表明跑步不是膝蓋的敵人#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3月23日報導,與普遍觀點相悖的科學證據證明,在合理控制和小心謹慎的情況下進行跑步這項體育活動對關節有益。
多年來,無論是業餘運動員還是專業運動員都堅信跑步對膝蓋有害。由於擔心患上慢性疾病或最終導致骨關節炎,許多人都避免進行這項運動。
然而,最近的科學證據揭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只要練習得當,跑步不僅不會傷害關節,反而會積極地促使關節變得更加強健。
無論是在戶外還是在跑步機上跑步都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健身方式之一。跑步對身體的益處眾所周知:增強心血管功能、增強肌肉力量、降低慢性病(尤其是心臟病)風險、改善骨密度。
在新陳代謝方面,跑步還能促進熱量燃燒,因此成為控制體重的重要盟友。
在心理層面,跑步的益處也同樣顯著。跑步有助於釋放累積的壓力,促進夜間更好地休息,並有助於更有效地延緩衰老。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對認知能力也有積極影響,有助於長期保持思維的敏捷性。
儘管跑步很受歡迎,但長期以來,跑步因其對膝蓋的所謂有害影響而飽受批評。「跑步膝」等病症的存在助長了這種說法,儘管最近的研究推翻了跑步與關節退化之間的直接聯繫。
根據美國西北醫學中心的說法,經常跑步對關節有積極的影響,甚至可以保護關節,避免日後患上骨關節炎。
這一說法的依據是,研究表明,跑步能強化關節周圍的結構,提高其穩定性和功能性。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台的報導指出,跑步能刺激滑液的產生,而滑液這種黏性物質是關節內的天然潤滑劑。
跑步還能增強相關肌肉組織,從而在運動時更好地支撐和調整身體。
儘管有科學證據表明跑步對身體有益,但必須認識到,並非所有身體的反應都是相同的。不應忽視跑步過程中或跑步後出現的疼痛。
專家建議注意身體發出的信號,以識別可能出現的損傷或肌肉失衡。
專家指出,早期干預是關鍵。及早解決疼痛問題,不僅能防止其演變為慢性問題,還能促進膝蓋更快、更有效地恢復健康。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跑步的益處,並將受傷風險降至最低,專家提出了一些好建議。
熱身:跑步前做5至10分鐘的熱身運動,有助於緩解肌肉緊張,讓身體做好充分準備。
跑後拉伸:建議在跑步結束後拉伸大腿、臀部和腳部等主要肌肉群,以促進恢復。
穿合適的鞋:選擇合適的鞋可以讓一切變得不同。合適的鞋子能為腳部和踝關節提供支撐,這意味著膝蓋承受的壓力較小。
力量訓練:跑步訓練與力量訓練交替進行,可以改善整體肌肉狀況,有助於防止可能導致受傷的失衡。加強核心力量尤為重要。
多樣化的心血管鍛鍊:不建議每天都跑步,尤其是對於容易受傷的人。加入其他活動,如騎單車、游泳或橢圓機鍛鍊可以為關節提供急需的休息。
充足的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對肌肉和關節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
不要小看休息日:身體需要時間來恢復。放棄休息日會導致過度疲勞,增加受傷的風險。
跑步非但不是膝蓋的敵人,反而可以成為你最大的盟友之一,只要你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有意識地進行跑步。科學研究已經清楚地表明,神話必須屈服於證據:跑步可以增強體質,而不是損害健康。
因此,希望將這項活動納入日常鍛鍊的人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並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來長期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