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嘯虎「清倉」的人形機器人 是泡沫還是潛力股?

作者/ IT時報記者 沈毅斌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幹這些活?」近日,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嘯虎公開表示,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賽道。
此言論一出,引起科創投資界強烈反應,經緯創投創始人張穎反駁稱,機器人領域前景光明,短期內存在泡沫是正常現象,長期來看必將誕生大公司。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更是直接「炮轟」朱嘯虎,表示AI和人形機器人這種需要長期深耕的產業不適合他。
兩種截然不同的資本論調,讓人形機器人賽道陷入價值判斷的「迷霧」,也呈現出資本對技術落地的不同看法。在實驗室和商業落地的鴻溝間,在行業熱潮與技術挑戰的對衝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概唸過渡到落地的陣痛。

一定的泡沫是行業發展的
「潤滑劑」
人形機器人到底有沒有泡沫?答案是肯定有。
朱嘯虎認為,人形機器人企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技術成本高,動輒數十萬元的產品,遠超實際場景的付費意願;二是落地場景模糊,缺乏真實的市場基礎。
清智資本及孵化器創始合夥人張煜告訴《IT時報》記者,當前人形機器人賽道最凸顯的泡沫有二個:一是估值過高,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生69起融資事件,公佈的融資總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共發生56起融資,總金額超50億元。而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僅為27.6億元;二是賽道擁擠帶來的同質化嚴重,目前,國內大部分人形機器人企業展示出來的能力以運動控製為主,如翻觔斗、跑步等,比拚靈活、速度等,「這實際上是一種資源浪費,在同一領域捲了起來」。
不過,張煜認為泡沫是每個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並不需要過度擔憂。他預計未來兩三年,這些泡沫就會被「擠掉」,人形機器人行業在技術與應用場景的支撐下,市場潛力巨大。
「一個過熱的賽道難免會有泡沫,但一定的泡沫是行業發展的潤滑劑。」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告訴《IT時報》記者,當前,人們對於人形機器人還處於探索初期,大部分廠商對於需求場景的理解和認知還不夠,並且人形機器人能力還有待提升,出現了一定的供需錯配問題,也正是這一現象,導致部分投資人出現分歧。
盧瀚宸還認為,當前市場需要警惕的是「量產陷阱」。2024年底,多家企業開始宣佈量產,智元機器人計劃量產千台,Agility推出的Digit機器人也在全球建設工廠,目標達成年產萬台。

「在產品到應用閉環尚未形成,並批量化應用前,過高的產能規劃只是‘空中樓閣’。」盧瀚宸表示,量產只是單純的生產行為,當前更期待看到,人形機器人在場景應用的批量化和可複製性。

認知能力
將成下一輪投資核心
公開資料顯示,金沙江創投投資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企業包括星海圖、瑆爝機器人、非夕科技、Nimble Robotics等,其中,已經完成退出的企業是星海圖和鬆延動力。
隨後,星海圖發聲明講述金沙江創投投資的始末,並表示具身智能賽道長坡厚雪,需要各界關注與支持;鬆延動力則發佈一段人形機器人奔跑影片,配文「無懼雜音,繼續前進」。
據企查查顯示,星海圖在2月20日已經完成A輪融資,螞蟻集團、高瓴創投、IDG資本等都是主導創投機構;鬆延動力也於2月25日完成A+輪融資,引入北京、深圳等地方資本。
張煜所代表的清智創投,同樣也是鬆延動力的投資方之一。作為投資方,張煜最看中人形機器人的場景適配能力。
他認為,技術端已沒有明顯的難點,只要數據量、訓練量達到需求,就能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成本也是考量之一,但更需要讓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場景使用中。
「為了規避泡沫,我們也有意識要求鬆延動力分階段性完成目標。」張煜向記者介紹,第一階段任務是在前期技術積累基礎上,要求鬆延動力迅速推出機器人。如今,第一階段任務已有初步成果,3月中旬,鬆延動力推出人形機器人N2和升級版機器人E1,是目前全球首家最便宜的直立行走、跑步、跳躍人形機器人,價格為3.99萬元。第二階段便要迅速下沉到應用場景中。

鬆延動力人形機器人N2
然而,在場景適配之前,人形機器人對物理世界認知能力的提升,仍需要有質的突破。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曾告訴《IT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的「行走大模型」還是一塊「空白」,此「行走」非雙足走路,而是機器人觀察世界後,經知識學習、沉澱形成知識庫,據此判斷手腿運動模態,進而驅動後續行動。這個過程有點類似人類的學習與遺忘機制,通過學習案例積累經驗,然後遺忘案例,憑經驗和本能指導行動。
以場景為例,當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後,如果人們要求機器人拿水果,它首先要從認知層面確定水果位置,若水果就在桌面,它需判斷物體是否為水果。但多數情況下,水果可能放在冰箱或家庭其他位置,這就需要機器人按照邏輯認知能力,進行下一步行動。
「這種認知能力,將成為下一階段資本融資的核心考察點。」張煜說。

股票走勢可能兩極分化
股票走勢向來是行業的晴雨表。2025年開年以來,東方財富「人形機器人」板塊指數從950點左右一路上漲至最高1600點左右,但在近期出現回調。從3月27日開始,東方財富「人形機器人」板塊連跌四個交易日,多數成分股下跌。

一些公司大股東出手減持股票套現。如麥基迪科技3月26日發佈公告,股東傅洪於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3月25日期間已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74.98萬股,減持總金額為1072萬元。鳴誌電器3月21日發佈公告,其股東新永恒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累計減持559.13萬股,減持總金額為3.55億元。新興裝備、綠的諧波、五洲新春等被納入「人形機器人」板塊的上市公司也均出現減持現象。
儘管大股東減持對行業會有影響,但多數投資專家依舊看好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對於人形機器人的關注依舊保持高熱情。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的這波調整不改變長期的趨勢,還是要關注產業發展的大方向。
北京格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可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機器人概念股票未來走勢可能會有所分化,短期調整可能都會趨向於同漲同跌,但未來機器人行業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趨勢,先是To B端可能更容易落地,To C端確實需要時間,馬上量產沒那麼容易。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智元機器人 鬆延動力 WAIC IT時報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