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評論員: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

文 | 南方日報評論員

4月1日,廣東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12條「乾貨」舉措,以支持、服務企業為鮮明導向,立足於強化資金、人才、用地等要素供給,覆蓋產業發展需求的方方面面,著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助力廣東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

環衛機器人環衛機器人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引領未來發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導技術、重磅產業。廣東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在今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隨後又召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座談會,強調「將彙聚最優資源、集聚最大力量,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若干政策措施》的發佈,標誌著支持政策進一步細化,將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勢,推動實現更多標誌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全力塑造產業新優勢、培育發展新動能。

會打太極拳的機器人吸引與會者紛紛拍照。會打太極拳的機器人吸引與會者紛紛拍照。

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不僅是廣東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廣東有基礎有條件、完全能夠做大做強的新增長點。廣東兼具機電技術與數智技術兩大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鵬城實驗室建成全國首個全面自主可控的E級智能算力平台,光明實驗室建成全國首個昇騰生態研究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過1500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產量從2019年的4.47萬台(套)增長到2024年的24.68萬台(套),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初步建立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這些數據充分證明,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基礎良好、優勢突出、前景廣闊,廣大企業和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鵬城雲腦運維中心。

同時也要看到,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政策、產業等方面全面發力,打好「組合拳」,推動更多力量向產業發展聚焦用力。《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摸排產業鏈短板,梳理資金、人才、服務平台、應用場景、數據要素等資源需求,提出「六個一批」目標任務。各地各部門必須壓實責任,統籌安排,精準用力,攻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積極面向全球加強協同創新,爭取更多創新資源落戶廣東;培育一批優質企業,特別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部署一批高能級平台,推動現有產學研平台能級提升、聯動發展,因時因勢謀劃高能級平台;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組織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開展「機器人+」行動,挖掘開放應用場景;引進培育一批優秀人才,把吸聚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所需人才作為「百萬英才彙南粵」行動計劃的重中之重,加快打造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人才大軍;完善一批標準法規制度,積極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產業變革,機器人時代逐步照進現實。《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將在全省進一步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加快打造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新高地。廣東將秉持務實、高效的服務理念,以強企惠企為中心,努力營造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幫助廣大企業用好、用活、用足政策,讓廣大企業和科研人員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期待廣大有誌青年、企業家、科學家和投資者到廣東投資興業,推動更多好項目、好企業落戶廣東,共同助力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攜手共享發展機遇,共創輝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