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讓查重回歸促進學術規範的本意

【馬上評|#讓查重回歸促進學術規範的本意#】近日,清華大學法學教授勞東燕@勞東燕2004 的文章《令人無語的論文查重》,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交平台和朋友圈被刷屏。不少高校教師和同學轉發、留言,顯然是對於論文查重,大家都有一肚子話要說。

論文查重存在的一些問題其實並非新鮮事,近年來每每進入輿論視野,都會引發一波討論。比如勞教授就在文中提到,法學論文要做翔實的文獻綜述,對既有學術觀點做較為全面的梳理,「幾乎必然會導致重合率的升高」。這種極為苛刻的查重,導致法學專業的學生在寫論文時不敢引用法條與司法解釋規定的內容。

其實不只是法學,很多文科專業的同學在寫論文時都會引經據典,這是為了支撐論點,也是學術研究的硬性要求。於是,有同學表示,為了「降重」,都被逼得去改名人名言了。而且,隨著AI查重技術的出現,如今論文要避免被查重「攔下」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勞教授在文末寫道:「無論如何,以後我應該都不會再答應指導這麼多學生的學位論文了。」指導學生寫作論文,本來就是一件「良心活」,相信大多數高校老師都和勞教授一樣,都希望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完成一篇質量上乘的畢業論文。這既是導師的工作職責所在,也能體現導師的學術水平,從中能獲得的成就感,更是不必多言。

但是,因為論文查重中一些不合理問題的存在,讓很多老師在論文指導中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與論文質量的提升關係不大,長此以往,也會影響老師的積極性。隨之而來的結果會不會是,一些老師對指導學生寫論文的興趣逐漸降低,不再關注其中的學術含量,只求「過關」就好?

當畢業論文寫作的重點已經不是問題意識、論證過程、學術創新,而是如何避免重覆率的提高,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本末倒置,更有可能是論文寫作質量的整體性下降,甚至有可能會對學科教育、學術體系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個應該引起高度重視、警惕的問題。

當然,查重是為了督促學生規範撰寫論文,提高學術成果質量,是衡量論文原創性的重要指標。有老師和同學「抽水」查重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絕不意味著反對查重,而是呼籲查重系統的優化。

目前,查重比對資源主要由一些數據庫平台壟斷,成為高校尋求合作的主要對象。而有些商業查重平台為了多賣查重報告,更是靠轉化人工降重、AI降重盈利,不排除故意提高查重率的可能性。查重在無形之中就被異化為一筆「好生意」——既能賺到由學生買單的查重費用,還能獲取學生個人資料和論文全文,收錄進數據庫進一步豐富資源。

說到底,論文查重有必要,提升質量更關鍵。正如勞教授所言,「將參考文獻與引用的文獻出處信息在系統設計中加以排除,難道技術上很有難度嗎?」此前也有專家建議,針對查重率合格的論文,可以從論文的思想表達、創新性、理論性等多方面進行審議,避免「以查重論優劣」。

總之,既要強化市場監管,規範查重平台的付費服務,也要改革查重系統的規則和標準,尤其是其中存在的一些老問題,是時候改正和糾偏了。這既是讓查重回歸促進學術規範的本意,也是在為師生「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