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飛的鳥如何存活?
【不會飛的鳥如何存活?】#不會飛的鳥如何生存#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5月11日報導,數百萬年來,各種不會飛的鳥類在全球各地繁衍生息。由於不需要飛行,而且鮮有天敵,它們大量繁殖。
但隨著人類的出現,它們的命運發生了變化。這些新的捕食者及其捕獵行為,讓它們的棲息地遭到破壞。
事實上,在過去數千年間,超過50種不會飛的鳥類滅絕了。
2020年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如今地球上棲息著大約60種不會飛的鳥類。科學家估計,人類已直接或間接造成90種不會飛的鳥滅絕。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人類的捕獵和相關活動,今天大概還會有150種不會飛的鳥在這顆行星上漫步,而不是60種。
儘管困難重重,一些不會飛的鳥還是設法生存了下來。以下介紹四種尚未滅絕的不會飛的鳥。
1鴕鳥
學名非洲鴕鳥,不僅是倖存者之一,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鳥類,站起來可高達2.7米,體重超過136公斤。鴕鳥沒有進化出飛行能力,但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它們的衝刺時速可達64公里,在受到威脅時,其強壯的雙腿能踢出致命一腳。
與許多淪為獵人獵物的已滅絕不會飛鳥類不同,鴕鳥的體形和速度使之難以捕捉。此外,它們棲息在廣袤開闊的環境中,有足夠大視野來發現捕食者並擴大自己的領地。
雖然人類曾為了羽毛、肉和皮而大量獵殺鴕鳥,但鴕鳥已捲土重來。如今,世界許多地方都在進行商業化鴕鳥養殖,在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鴕鳥野生種群也保持穩定。
2鷸鴕
也稱奇異鳥、奇威鳥或幾維鳥,也許貌不驚人,大多數與雞差不多大小,但它們是地球上最獨特的鳥類之一。鷸鴕有五種,都是新西蘭特有的,它們已成為新西蘭的國家象徵。
這些害羞的夜行生物是在沒有捕食者的環境中進化出來的。鷸鴕視力很差,羽毛如毛髮,嗅覺高度發達(這在鳥類中很少見),它們完全適應在森林地面上生活。令人遺憾的是,這使它們在人類——以及隨之而來的貓、白鼬和狗等動物——抵達後變得十分脆弱。
到20世紀,許多鷸鴕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然而,由於保護措施——包括捕食者控制計劃、棲息地恢復和繁殖計劃——得力,一些鷸鴕種類數量有所反彈。例如,北島褐鷸鴕近年來數量增加。
3鴯鶓
體長可達兩米的鴯鶓是世界上體形第二大的鳥類,原產於澳州大陸及周邊島嶼。它們大踏步行走,最高奔跑時速約48公里,以此彌補不會飛這一弱點。它們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者,能夠長途跋涉尋找食物和水。
與許多遭遇了災難性種群崩潰的不會飛鳥類不同,鴯鶓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共存。它們廣泛的活動範圍和四處遊走的特性使之難以被過度捕獵。事實證明,它們還適應了土地的農業化,這令人驚訝。
儘管總體上處於穩定狀態,但鴯鶓的生活並非總是那麼輕鬆。1932年,澳州爆發奇特的「鴯鶓戰爭」,軍人試圖阻止西澳州州大量鴯鶓破壞莊稼,但沒有成功。
如今,鴯鶓在澳州仍很常見,甚至有人商業化養殖鴯鶓,以利用其肉、油和皮。
4弱翅鸕鶿
雖然大多數鸕鶿是體形流暢、能夠飛行和潛水的鳥類,但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弱翅鸕鶿與眾不同。它們獨立進化出短短的翅膀、有力的腿部和強壯的蹼足,放棄飛行能力而換取了超常的游泳能力。
這種鳥只生活在該群島的兩個島嶼上。由於沒有陸地捕食者,且海洋食物豐富,它們不需要飛行就能繁衍。但在人類抵達後,由於捕食者被引入以及棲息地受干擾,如今僅剩約1000只弱翅鸕鶿。
儘管如此,弱翅鸕鶿仍然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受保護地位,以及目前仍在進行的保護計劃。(編譯/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