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首次試射「海馬斯」火箭炮,如何壓制這種武器?

據《環球時報》報導,台軍日前在屏東九鵬基地進行操演,首次實彈射擊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儘管一些島內媒體將其吹噓得「神乎其神」,但大陸軍事專家表示,從俄烏衝突的實戰經驗看,面對解放軍的全方位壓制,這種火箭炮在戰時的生存力堪憂。

台軍試射「海馬斯」火箭炮。台軍試射「海馬斯」火箭炮。

在實彈驗證射擊中,台軍11輛「海馬斯」炮車共發射33枚短射程訓練用火箭彈,每輛車發射3枚。不過這些「海馬斯」在射擊測試當中曾兩次出現「信號異常」,導致射擊暫停,在首波齊射時,僅有1輛炮車完成發射,第二波時也發生狀況,在後續進行補射。

「海馬斯」火箭炮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一直是外界的熱議話題,因此台軍首次試射也引發了「如何壓制這種火箭炮」的討論。

俄烏衝突中備受關注的武器之一

M142「海馬斯」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主要由M270火箭炮的一組火力模塊、M1083A1 5噸級中型(6×6)戰術車輛底盤以及升級後的火控系統組成,其火控系統、電子和通信設備的成果,與同時期發展的新版M270A1式多管火箭炮系統實現了通用。

由於「海馬斯」以5噸級中型戰術卡車為底盤並減少了一半的攜彈量,因此重量大大減輕,裝有一個六聯裝火箭發射箱的「海馬斯」全重10.9噸,比攜有12枚火箭彈的M270輕了近一半,不但具有較強的越野機動性,而且公路行駛速度大大提高,並降低了生產、使用與維修保養費用。「海馬斯」還可由C-130運輸機空運,在運輸機著陸後的15分鐘內即可做好作戰準備,戰略機動性也比較好。

「海馬斯」火箭炮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對付這種武器對偵察能力要求很高。「海馬斯」火箭炮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對付這種武器對偵察能力要求很高。

在彈藥上,「海馬斯」和M270履帶式火箭炮全面兼容,可以發射為M270配裝的所有彈藥(包括MGM-140短程地地導彈),一個發射箱總共攜帶6枚火箭彈或一枚MGM-140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導彈,前者攜帶有導引或無導引的彈頭射程可達42公里,製導火箭彈射程約80公里,ATACMS導彈的射程則達到300公里。在打擊效果上,儘管較之M270減少了一半的火力,但以發射M26式雙用途子母彈計算,一個9門製的「海馬斯」火箭炮連一次齊射的威力仍相當於一個18門製的155毫米榴彈炮營發射雙用途子母彈(72顆子彈藥)27次齊射的威力。

在俄烏衝突中,「海馬斯」表現不俗,讓俄軍十分頭疼,也成為俄軍重點打擊的武器。2022年6月「海馬斯」剛部署不久,就精準命中赫爾鬆地區的第22集團軍指揮部。之後烏軍又用「海馬斯」炸燬赫爾鬆迪尼普河大橋、安東諾夫公路大橋等交通樞紐,試圖切斷俄軍後勤補給線。在2023 年的跨年夜,「海馬斯」對馬克耶夫卡俄軍兵營的突襲造成80多人死亡,成為俄軍在衝突中單次襲擊傷亡慘重的事件之一。另外在今年5月,「海馬斯」還襲擊了庫爾斯克地區的俄軍第40海軍陸戰旅指揮部。

「移動靶標」難逃敗局

2020年,台當局向美國訂購11套「海馬斯」火箭炮,去年又訂購18套共計29套。首批11套在去年9月運抵島內,由台「陸軍十軍團五八炮指部」接裝並開始訓練。台軍對於「海馬斯」寄予厚望,若發生衝突,台軍可能利用台灣島東區山區、離島(如蘭嶼、綠島)等複雜地形,將「海馬斯」與「雄風-2E」巡航導彈、「魚叉」反艦導彈混編,採用「打了就跑」的戰術,對登陸艦隊實施多層次打擊。未來,如果台軍能夠獲得ATACMS這類武器,還可能用於打擊重要目標,比如指揮部、雷達站、港口碼頭、物資集結點等,以求打亂軍事行動的節奏。

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是壓制「海馬斯」火箭炮重要武器之一。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是壓制「海馬斯」火箭炮重要武器之一。

那麼,如何壓制「海馬斯」火箭炮?我們可以先看看俄軍的經驗。在作戰中,俄軍通過大量部署偵察無人機(如「獵戶座」和「海鷹-10」),對「海馬斯」可能活動的區域進行分區搜索,重點覆蓋公路、樹林邊緣等隱蔽區域。無人機通過長時間監視,捕捉「海馬斯」發射後的熱信號或機動軌跡。發現目標後,俄軍採用「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進行精確打擊,該導彈射程達500公里,可迅速響應無人機提供的坐標。同時,俄軍將部分指揮權限下放至前線部隊,縮短決策鏈條。例如,無人機操作員可直接呼叫導彈部隊,避免因層級審批延誤,從發現到摧毀僅需幾分鐘,形成「偵察-定位-打擊」閉環。

《環球時報》刊文稱,軍事專家認為解放軍在台海方向的戰場偵察能力更強,獵殺手段更多,同時台灣地形限制很多,更不利於「海馬斯」隱藏行蹤,其生存力非常脆弱。

筆者也讚同上述觀點。台灣島面積狹小(約3.6萬平方公里),缺乏戰略縱深,台軍「海馬斯」機動和隱蔽空間都更加受限。一旦爆發衝突,解放軍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取得台海及周邊的製空權,空域的開放意味著能夠通過低軌道衛星星座、無人機、偵察機等平台構建立體偵察網絡,實時鎖定其位置。特別是察打一體無人機(如「彩虹」、「翼龍」系列)不但滯空時間長,還可對進入發射陣地或移動中的「海馬斯」實施持續追蹤和精確打擊,基本做到「發現即摧毀」。

此外,由遠程火箭炮、巡航導彈、戰術彈道導彈、有人戰機等組成的綜合打擊系統,更是讓「海馬斯」插翅難飛。以遠程火箭炮為例,該火箭炮打擊精度高,射程覆蓋台島全境,可通過衛星或無人機實時回傳坐標,實施「點穴式」打擊,成本低於彈道導彈。另外,針對「海馬斯」依賴公路快速轉移的特點,可通過打擊台灣島西海岸的交通樞紐(如橋樑、隧道),限制其活動範圍,迫使其暴露於預設打擊區域,成為「移動靶標」。

對於來襲的火箭彈,由於其彈道相對固定,還可以通過多層防空反導體系進行攔截,儘量降低「漏網之魚」帶來的損害(俄軍多次攔截成功)。在電子戰方面,俄軍多次通過電子干擾使「海馬斯」命中率下降,因此,可以在電子戰等方面採取針對性措施,軟硬結合,降低「海馬斯」的作戰效能。

此前,針對首批「海馬斯」火箭炮系統運抵台灣地區,國防部和國台辦均已表態。國防部正告民進黨當局,「買什麼武器都不堪一擊,必將自取滅亡」。國台辦也強調,「倚美」只會「害台」,「以武謀獨」更是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