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每個年青人都是完整的創作單元
近日,在《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發佈會上,著名主持人、《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總編輯張越表示:「這是一件做起來非常好玩的事情。」她描述現場那些年輕導演——多是大學生,充滿熱情,手持相機或手機,帶著屬於自己的拍攝方式、表達理念與思考視角,開啟了屬於他們的創作。這種描述不只是對一群年青人的鼓勵,也揭示了短影片綜藝在表達機制上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讓每一個年青人都成為一個完整的創作單元。

短影片綜藝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形式短小、傳播迅速,更在於它打破了傳統綜藝高度工業化、流程化的生產邏輯,讓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得以真正釋放。在「無劇本、無總導演、無設定」的基礎上,每一個創作者都得以平等地站在表達的起點,將個體經驗、思維方式與審美傾向融入內容之中,形成更加多元、開放、具備辨識度的文化表達。
鼓勵150位年青人圍繞江南人文展開主觀表達
《江南·十二場歡聚》是一檔以青年演員成長為主線、以江南文化為結構基礎的融合型綜藝項目。長影片板塊呈現選手們系統化的「學習型」過程,短影片板塊則鼓勵150位年青人圍繞江南人文展開主觀表達。在這裏,江南不僅是地域與題材,更是一種方法論——它的開放性、非線性、日常性,正是短影片多元共生的內在土壤。戲劇作為文藝新質生產力的根基,也在此轉換成新的表達媒介。

《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的四位總編輯(坐者左二為張越)在發佈會現場。
長綜藝依賴策劃團隊統籌、導演把控內容節奏、嘉賓參與環節設計,每一秒鍾的呈現都經過預設與劇本安排。這種流程固然保障了敘事的完整性與觀賞的節奏感,但也在無形中壓縮了個體表達的空間,使得內容趨同、風格固化。短影片綜藝則反其道而行之,不需要每位參與者圍繞一個既定劇本完成表演,而是為每位創作者提供了獨立的創作窗口。參與者可以拍攝記錄、觀點陳述、人物特寫,甚至是日常瞬間,每一條作品都代表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結構解放了創作者的主觀意識,使得「表達」成為創作的核心,而非「呈現」。
「總編輯部」為創作者提供基本主題,但不限定角度與表達方式
「無設定」並不意味著完全無組織,而是一種非中心化的組織方式。在以《江南·十二場歡聚》為代表的短影片綜藝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鬆散敘事結構」的實踐方式:「總編輯部」為所有創作者提供基本主題(如非遺、人物、場景),但不限定角度與表達方式。這樣既避免了內容的完全脫序,又在極大程度上保護了創作者的自由度。

在「無劇本、無總導演、無設定」的基礎上,每一個創作者都得以平等地站在表達的起點。
這種機制背後,是對青年創作者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的信任。在項目框架中,每個短影片帳號即是一個獨立的表達單元,內容風格、拍攝邏輯與剪輯節奏完全由創作者掌控。即使圍繞同一個拍攝地點,來自不同帳號的影片呈現的卻是多重視角和情緒色彩,反映出「去統一審美」的平台觀。
每一個手機鏡頭的開啟,都是一次表達權的獲取
短影片綜藝在表達機制上的最大優勢,是對「主觀視角」的鼓勵與支持。在過去,綜藝是由少數內容專家篩選後的公共呈現;而如今,每一個創作者的內容都有可能直接與觀眾見面。個體的選擇、喜好、關注點不再被統一的內容邏輯稀釋,而被作為內容本身存在。在這一語境中,主觀性不僅是風格差異的來源,更成為作品存在的合法性依據。哪怕是一次失敗的試拍、一段模糊的對話、一個不標準的鏡頭抖動,也可以成為作品的內容——因為它真實,屬於創作者的語境,也屬於當下年青人表達的語法。
而這種對主觀視角的接納,正是「平等表達」的體現。不同於傳統媒體中觀眾只能被動接收「剪好的版本」,短影片綜藝讓表達的邊界不再由少數人設定,而是不斷向外延展。每一個手機鏡頭的開啟,都是一次表達權的獲取。
當代青年不再認同「只有某一種表達才是對的」
當我們討論短影片綜藝的結構與表達時,實際上是在討論當代青年的文化選擇。這一代人成長於碎片化信息環境中,既習慣表達,也渴望被聽見。他們不再認同「只有某一種表達才是對的」,也不滿足於在高高在上的標準中尋找認同。短影片綜藝提供的,正是一種新的敘事容器:它可以是零散的、情緒化的、不合常規的,但它必須是真誠的、有自我判斷的,並且源於個體經驗。在這裏,真實比完美重要,原創比規範重要,態度比技能重要。

《江南·十二場歡聚》既是一場關於青年演員「學習」過程的系統探索,也是一種「戲劇社會化應用」的實踐實驗。
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短影片綜藝所構建的,不只是一個新的內容類型,也是一種文化參與機制的革新。它為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興趣群體提供了同樣的表達起點。在鏡頭之下,南方的村落和北方的城市可以並置;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學生可以平行;普通生活與個體思考可以同台。
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一次敘事的發起人
在「無劇本、無總導演、無設定」的短影片綜藝中,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一次敘事的發起人。在這裏,不再有「中心語言」或「標準鏡頭」的束縛,有的只是個體對世界的觀察與講述。這份期待,既是對創作潛力的認可,也是對錶達權的重新分配。當每一個年青人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述自己的世界,我們所能收穫的不只是多樣化的內容,也是更加寬容、真實、富有生命力的時代畫像。
《江南·十二場歡聚》既是一場關於青年演員「學習」過程的系統探索,也是一種「戲劇社會化應用」的實踐實驗。節目將傳統表演訓練滲透進江南的歷史街巷與生活細節,以「衣食住行」為載體展開多維文化接觸。在短影片創作機制中,江南被拆解為多個主觀切口,成為個體觀察世界、表述身份的媒介,其意義不只在表達的「平等」,更在激活文化的多重可能。這不僅是內容機制的重構,也是當代文藝生產邏輯的轉向。
這,或許正是短影片綜藝最大的意義:它讓表達重新歸於人本身。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