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熱搜霸榜吞噬歌手2025舞台 丨新京報娛論
【#別讓熱搜霸榜吞噬歌手2025舞台#[話筒]丨新京報娛論】#歌手節目重心從唱功偏移向人氣爭奪#十年前,《我是歌手》橫空出世,「非實力唱將,此地危險;非天籟歌喉,無立錐之地」的宣言擲地有聲。觀眾記憶里刻下的是林誌炫字斟句酌的咬字藝術,是黃綺珊衝破天際的高音力量,是那些經典歌曲在頂級演繹中重獲新生的瞬間。音樂本身,是那個舞台當之無愧的主角。然而時光流轉,十年後的《歌手2025》,主持人沈夢辰開場那句「前奏一響,歌手登場;歌手登場,熱搜霸榜」的口號,如同一種暗示:節目的重心已然從唱功與音樂本身,偏移向了話題與人氣的爭奪。
相比早期《我是歌手》對音樂創作過程的細緻呈現——歌手們如何斟酌選曲、打磨編曲,音樂人之間思想的碰撞——《歌手2025》里觀眾看到更多的是主持人唸誦熱搜詞條的環節被固定下來、是每一次排名公佈背後洶湧的網絡爭議。當節目的關注點微妙地從舞台表現力向輿論熱度傾斜,我們看到一種明顯的異化:某些歌手憑藉紮實演唱穩定發揮,卻可能在觀眾投票中不敵年輕偶像的熱度光環;一些藝術表達獨特、追求個性風格的表演,有時反不如迎合大眾口味的演繹更能左右票選結果。當舞台上的迴響比不過榜單上的排名,歌唱技藝被模糊為話題與人氣的附屬品,節目對音樂本體的尊重便打了折扣。
更值得商榷的,是「揭榜製」帶來的賽制邏輯矛盾。揭榜歌手向榜單上的某位在線歌手發起挑戰,若挑戰成功,真正離開舞台的,卻是綜合排名墊底的歌手,而非被挑戰者本人。這種對抗關係與淘汰結果之間的錯位,使得挑戰的矛頭不再精準指向明確的對手,競技的公平性和針對性被削弱了。最終,勇於在節目里進行先鋒性探索的成熟歌手黯然離場,留下實力或許尚未匹配其人氣高度的年輕偶像。這種戲劇性的反差本身也成為了節目效果的一部分。無論賽制設計的初衷如何,客觀呈現的結果是:流量熱度獲得了某種制度性的傾斜保護,而純粹的藝術表達空間反而被壓縮。
《我是歌手》曾經為華語樂壇挖掘出諸多如丹恩紫棋般實力與人氣兼具的「真金」。而如今與之一脈相承的《歌手2025》,其監製洪嘯雖有「舞台需要給年青人機會」的解釋,卻不能迴避一個核心追問:給予的究竟是純粹的表演機會,還是讓流量成為了可以淩駕於音樂標準之上的「通行證」?當舞檯燈光不再只為歌聲而亮,當「討論熱搜話題」成了節目的固定組成部分,「歌手」這塊曾閃閃發光的音綜招牌,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觀眾的不滿體現在下滑的口碑上,更深的憂慮則埋在心中:觀眾並非抗拒新鮮面孔,也不認為流量即「原罪」,大家只是期盼一個回歸純粹歌唱本質的舞台,一個實力與潛力能基於音樂本身被平等丈量的空間。
綜藝節目追求熱度本無可厚非,但當熱搜的光環過於炫目,以至於遮蔽了音樂本身的色彩,節目的初心將如何安放?若「熱搜霸榜」成為比「繞樑三日」更核心的追求,那這檔昔日引領華語音樂風潮的節目,其存在的意義恐怕就要打上一個問號。流量時代下的音樂節目,或許更應該保持清醒:喧囂終會過去,能沉澱在觀眾心底並長久迴響的,始終是那些真正打動靈魂的好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