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黃河」忻州進行時——生態濕地讓「尾水變中水」
清澈的汾河水似一條銀色絲帶,蜿蜒於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在濕地公園不遠處,一項「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正投入運行,為了讓汾河水更加潔淨。
7月28日,記者在靜樂縣污水淨化中心尾水濕地建設項目現場看到,藍天白雲下是26個人工潛流生態池,池中菖蒲茂盛、鳶尾花正在開放,這些植物除了觀賞,更重要的功能是淨化水質。

忻州市生態環境局靜樂分局水執法中隊隊長段治軍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項目工藝流程:「來水首先進入生態渠自然複氧,隨後流入垂直潛流人工濕地,通過垂直滲透過程中的過濾、吸附、沉澱、離子交換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去除大部分汙染物;接著進入表面流人工濕地,經植物根系攔截吸收進一步去除賸餘汙染物和懸浮物;最終在穩定塘內,通過植物吸收淨化,確保出水水質穩定達標後排入汾河。」

據介紹,靜樂縣每日產生的生活污水約1.2萬噸,過去,這些污水經處理後以Ⅴ類水質排入汾河。靜樂縣污水淨化中心尾水濕地建設項目,相當於給進入汾河的水質又添加了一道保障。該項目於今年5月投入試運行,採用‘生態渠+垂直潛流人工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穩定塘’的處理工藝,通過構建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利用人工濕地強化淨化功能對尾水進行淨化處理。項目投入試運行後,經過一個月的系統調試與生態淨化,實現了「尾水變中水」的轉變,出水水質由地表水V類提升至地表水Ⅲ類標準,預計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58.4噸、氨氮2.92噸、總磷0.59噸。這一項目不僅有效削減了汙染物,改善了汾河川濕地水環境,也使汾河水質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保障了汾河河西村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採訪過程中,工作人員現場取了項目進水和出水,段治軍舉起裝有兩種水的燒杯說:「大家看,進水肉眼可見還有些渾,而出水口的水已經變得清澈透明,跟自來水沒什麼區別。經我們檢測,現在出水口水質可穩定達到Ⅲ類標準。」

據悉,忻州市「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共涉及6個項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完工率達100%。下一步,忻州市將統籌抓好黃河幹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環境改善提升等重點工作,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