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美元年薪砸下內馬爾,沙特聯賽會重蹈中超的覆轍嗎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楊健/仰臥撐足球
16日淩晨,內馬爾披上了利雅得新月的藍色戰袍,雙方簽約兩年——沙特足球用1億歐元轉會費和1.5億美元的年薪收穫了最肥美的那隻獵物。
沙特人燒錢不眨眼的今生,在中國球迷眼中,既滿腹酸水,又格外熟悉——畢竟就在幾年前,“憑億近人”的“前世”版本,就在中超大行其道,只不過那時球迷更熟悉的稱呼,是“金元足球”。
那麼,沙特聯賽和當年的中超有什麼不同?他們會重蹈中超的覆轍嗎?
首先,我們要瞭解一下“金元足球”為什麼給中超和國足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金元足球”之所以飽受詬病,在於粗暴的短期目標完全無視中國足球的脆弱根基,單方面抬高外援和本土球員身價與待遇,使得市場環境與現實極度倒掛。
追求短期戰績和眼球經濟的結果,則是青訓被完全無視,直接招致10年間各級國字號全面潰敗。
國足如今斷層式的年齡結構,恰恰證明了金元的戕害:老將一再超期服役;中生代因當年在個別俱樂部打後備,錯過了最佳漲球期;新人則因持續被漠視,既缺少比賽曆練,又趕上金元退潮後的困難經營問題,即便仍能“靠愛發電”,也註定難以為繼。
那麼,沙特足球呢?
相比於“金元足球”對聯賽的竭澤而漁,根基更牢固的沙特,至少短期內不至於出現球員斷層。
足協以官方力量強推青訓,過去幾屆亞洲青年足球賽事沙特多次奪冠,而以幾屆國青隊為班底的成年隊,則在去年的卡塔爾成為唯一擊敗世界冠軍阿根廷的存在。
儘管如今沙特聯賽外援名額將進一步提升到8個,但即便傳統四大豪門在內,也並未只圖短期戰績而用滿指標。
得巨星易,打基礎難,更不差錢的沙特人,至少還保持了對足球基本的尊重與理智。
第二個問題,是沙特聯賽的錢究竟是哪來的?
和當年由正處景氣中的地產企業主導的“金元足球”不同,如今沙特聯賽的“買買買”,是沙特政府行為。
就在今夏轉會窗口開啟前,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宣佈收購國內4家豪門各75%的股份,來自利雅得和吉達的4家豪門之所以能瘋狂引援,花的全是國家的錢。
沙特公共投資基金有多“壕”?號稱擁有超過6000億美元資產的PIF,是全球知名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近日剛發佈2022年財報,去年實現收入254億美元,股東回報率8%,業績相當可觀。
早在2016年,沙特就在國家層面提出了“願景2030”,包含多元化經濟來源、拓展海外投資和改善國際形象等多項內容,發展體育產業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項。
就在6月,作為實施體育產業計劃急先鋒的PIF“統一”職業高爾夫運動,成為三大賽事組織合併後的新實體主導者;而在更早前,他們動議整體收購F1賽事,由沙特方面統一進行運營。
在足球領域,投資紐卡斯爾才一年半就成功打進歐冠的PIF,顯然也嚐到了甜頭——那麼與其把投資、稅費和利潤留在海外,何妨將更多巨星引入國內,讓沙特聯賽逐漸走出亞洲,與歐洲分庭抗禮?
這個動議看似大膽,實則早就進入運作階段。
在南美聯賽和歐洲二線聯賽日漸衰敗的當口,沙特為首的西亞聯賽,前幾個賽季就接納了大批因技術特點和性格難於進入豪門,但不乏即戰力的球員。
而如今,以C羅為急先鋒,紛至遝來的歐洲聯賽巨星,無論從身價、待遇、數量和號召力上,都已經全面超越了當年的中超“金元足球”。
連持續被挖角的英超,也開始對沙特人的“買買買”腹誹不已。
《每日郵報》就曾在體育版頭條批評沙特人的急功近利:“沙特瘋狂的買人不太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足球運動。曆史表明,短期內狂買那些老將是行不通的,這個項目無法持續做下去。”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身為“前浪”的金元足球,也曾擁有胡爾克、特維斯、馬斯切拉諾、拉維奇、奧古斯托、佩萊、紮哈維等一批世界級球星。但如今,伴隨泡沫散去,只剩奧斯卡、費萊尼等為數寥寥的老將仍在堅守。
整個中超聯賽的花銷也從2017年冬窗的4.03億歐元,暴跌至今年的322.6萬歐元。
球員待遇也早已出現斷崖式下滑,當年動輒千萬年薪的“鬥富”,早已是過去時,能拿回欠薪,已經燒了高香。
類似的問題,沙特聯賽曾經也有過。
就在今夏利雅得勝利引援之前,他們曾被FIFA處以轉會禁令,原因是他們直到夏窗開啟前還拖欠著前萊斯特球員穆薩的轉會費。
當然,如今有國家背書,財政情況健康許多,運作也相對規範的沙特聯賽,顯然不至於再犯類似的低級錯誤。
此外,儘管聯賽整體實力分化較大、轉播覆蓋地區有限、運營和造勢能力不足,但很顯然,自帶流量的巨星,很快就將彌補上述短板。
更重要的是,在因條件不成熟放棄申辦2030世界盃後,沙特並未因短期目標的受挫,放棄對足球的長期投資,今夏的金元攻勢只是開始,至少在未來幾個轉會窗口都將延續。
本期編輯 鄒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