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還是沉默,國乒女雙無緣四強之後……

中國舉重隊連丟兩金,男子三人籃球不敵中國台北隊……9月30日堪稱中國代表團的爆冷日,但最大的冷門還是國乒“雙保險”的接連失效。

9月30日,女雙1/4決賽,先是孫穎莎/王曼昱以1-3不敵日本組合木原美悠/張本美和,隨後則是陳夢/王藝迪以1-3不敵印度組合S·穆克吉/A·穆克吉。

兩支國乒女雙隊伍同時止步八強,這在亞運會曆史上極為罕見——畢竟自1974年伊朗德黑蘭亞運會開始,國乒在女雙項目上從未跌出過亞運會獎牌榜,甚至過往11屆亞運會,只有2屆亞運會國乒沒能收穫女雙冠軍。

孫穎莎(左)和王曼昱在場上交流戰術。 

唯一的回應

女雙止步八強,無論對記者還是對球員自己,都來得有些猝不及防。

大多數記者都認為,由兩對世界冠軍組成的女雙,晉級是十拿九穩的事情。於是當天的媒體看台和混合採訪區,全然不似前幾日男女團體比賽時那般火爆,但是意外就這樣發生了。

現場的一位球迷也脫口而出:“我們也算見證曆史了。”

而對於球員,他們甚至來不及思考太多,便要開始準備混雙的比賽。因此較先結束女雙比賽的孫穎莎/王曼昱,只有王曼昱簡單在混合採訪區停留,孫穎莎則是徑直離開了混采區。待到陳夢/王藝迪輸球,二人甚至都沒有出現在混合採訪區……

短暫的採訪中,王曼昱分析著輸給木原美悠/張本美和的原因:“其實這一場我跟莎莎整體來說溝通有誤,但是我覺得技術上還是有明顯的問題,包括對我們打法這些體系的歸納(實施)。”

“另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對的辦法還是比較少,還有我們的得分手段也不是特別明確。我感覺還是在技戰術方面是有一些問題的。”

王曼昱的這句採訪,也成為國乒對女雙失利後的唯一回應。

馬琳教練在場邊指導“海產姐妹”。

隨後的混雙決賽新聞發佈會,主持人開始前特意叮囑了一句:“請記者朋友提問與本場比賽有關的問題。”

發佈會的提問環節,也只是在記者提出兩個問題後便草草結束。

原本計劃中,新聞發佈會結束後的環節是媒體混合採訪,但隊員只是從混采通道匆匆走過,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以往,並不喜歡多說的國乒,總是留下一句抱歉便消失在混合採訪區。只是贏球者的身份,讓網友更願以類似“打工人絕不加班”的表述形容隊員。

但是這一晚,國乒的沉默顯得格外沉重。

張本美和賽後感謝了哥哥張本智和的支持。 澎湃新聞記者 胡傑 攝(00:34)

張本美和的微笑

另一邊,勝利者總是會露出更多的笑容。

木原美悠/張本美和戰勝“海產姐妹”後,二人在混采區接受了日本電視媒體近10分鍾的採訪,每回答一個問題,嘴角都會不自覺地上揚。

賽後,日本媒體更是給出“將進攻進行到底”“偉大的壯舉”等標題。

相比國乒最常遇到的早田希娜和伊藤美誠,木原美悠和張本美和二人對於國乒更加陌生,尤其是初次和國乒核心主力交手的張本美和,給人帶來了太多意外。

女團決賽中,不熟悉張本美和球風的王曼昱便以6-11輸掉首局,打到第四局,背水一戰的張本美和更是一度手握4個局點。

這也是為何,鄧亞萍早早便談到這個2008年出生的少女:“張本美和非常有天賦,據說比他哥哥更厲害,我們要多當心她。”

而談到女雙比賽戰勝中國隊,張本美和說:“其實我沒想到我們會贏,我一直在思考戰術,思考如何取勝。我們一直都在進攻,對手很多時候都打得非常好,但我們還是在不斷努力。”

陳夢/王藝迪不敵印度組合。

臨場調整在哪裡?

與輸給日本“00後”女雙搭檔相比,陳夢/王藝迪輸給印度組合似乎更加出人意料,畢竟中日對決一直是乒乓的主旋律,而印度乒乓並沒有太多亮眼的成績。

但競技賽場就是如此,從來沒有應該會贏的人,更沒有必勝的比賽。

賽後採訪環節,印度組合中的穆克吉一邊笑一邊說:“我們夜以繼日練習,終於在中國隊的主場擊敗了中國隊。我們毫不畏懼,同時我們打球的風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事實上,在征戰亞運會之前,國乒還參加了乒乓亞錦賽的比賽并包攬全部金牌,彼時的女雙組合卻與亞運名單並不相同——9月初的平昌亞錦賽,女雙陣容為孫穎莎搭檔王藝迪,陳夢搭檔王曼昱。

王藝迪(左)和陳夢遺憾離場。

或許正是穆吉克姐妹的特殊球風,讓重新搭檔的陳夢/王藝迪來不及調整……網友也表示,馬琳教練和國乒教練組要好好思索下臨場執教和人員搭配的問題了。

雖然亞運賽場未能拿到女雙獎牌略顯遺憾,但亞運會更像是巴黎奧運會的一場“中考”,即便成績不盡如人意,但錯題背後的暴露出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還有一點也能聊以自慰——奧運會,沒有女雙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