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最缺少的東西是什麼
澎湃新聞記者 胡傑 發自杭州
沒人會想到,中國男籃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連輸兩次菲律賓,直到大家親眼見證。
比賽的輸法也很一致,被對方箭頭人物單點爆破——世界盃是克拉克森,亞運會是布朗利。巧合的是,兩個人都在單節扔進了5記三分。
是防守策略的問題嗎?布朗利自己覺得不是:“他們給了我許多身體對抗,並且通過團隊配合、繞前防守讓我接不到傳球。他們並沒有犯太多錯誤,我在比賽最後時刻得到機會,幸運地投進了。”
或許這隻是運動員的客套話,畢竟自誇的最高境界其實是誇讚對方。
那麼是布朗利這場“開掛”,總是打進神仙球嗎?菲律賓主教練厄爾·蒂莫西的回答是:“如果你沒看過布朗利打球,那這就是他在菲律賓打球的方式,他當了我七年的隊員,他一直是這麼處理球的,他是隊里的老大哥。”
那麼是否可以推導出一個結論——不是我們防得不夠好,而是這種強度的比賽對於布朗利來說遊刃有餘?
畢竟當CBA球員打慣了抬手就能幹擾對手投籃的比賽,他的肌肉記憶不會提醒他,那些對手漂移著投出去的三分,可能只是對方的“常規操作”。
類似的肌肉記憶,還出現在張鎮麟最後時刻的處理球上——最後時刻選擇跳投,沒投進後先是抱頭而非犯規……這些關鍵時刻的謎之操作,都是瞬間的肌肉記憶,而它的另一個說法,也可以被稱為執行力。
執行力的養成除了高強度訓練的打磨,更重要的是比賽的積累——只有經曆得足夠多,才能應付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
顯然,在張鎮麟的職業生涯中,類似的場面他經曆得還不夠多。
當然,國家隊球員向來不太倚仗CBA的聯賽強度來提升自己,大部分人的成長是在國家隊訓練和比賽中完成的。
不過,自從2019年男籃世界盃結束後,中國籃球與世界的交流肉眼可見地變少——為了培養國家隊持球手,CBA聯賽緊縮了外援政策;同時受疫情影響,海外比賽的機會也不多。
比如,U19中國男女籃球隊沒有參加世青賽,而這正是崔永熙、曾凡博等一批人鍛鍊的機會。
如果將範圍縮小到亞洲舞台,和中國隊擁有相似困境的還有韓國男籃。
過去一年時間里,韓國男籃先後退出了世界盃預選賽和奧運會落選賽,亞運會也成為韓國隊今年唯一參加的洲際大賽。
作為亞洲老牌勁旅,精英盡出本想奪牌的韓國男籃,結果小組賽輸日本,淘汰賽輸中國,排位賽不敵伊朗,創造了韓國男籃自1954年參加亞運會以來的曆史最差戰績。
當本就欠發達的亞洲籃球,不主動融入世界籃球的浪潮里,結果是一代人會被拍在沙灘上。
輸給菲律賓後,隊長趙繼偉說:“喬爾傑維奇真的很想幫助我們,無論生活還是訓練都要求很多細節,但確實是我們球員現在理解不了,或者說做不到。”
“我覺得他做得很多了,他是真的希望我們好,同時希望年輕教練來看他的訓練。他希望把這些理念分散給很多CBA球隊,希望基層能形成一個體系,形成一個發展趨勢。他知道世界籃球是什麼樣的,強隊是什麼樣的。”
喬爾傑維奇不一定是中國男籃的必需品,但世界籃球的理念和與世界籃球交流,卻是中國籃球當下最迫切的需求。
畢竟,回到CBA聯賽後,他們又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又能成為每個賽場的英雄,又能忘卻今夜的失利——這樣的溫床和舒適圈,何其美哉?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