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熱愛,為夢想全力以赴

9月25日,杭州亞運會乒乓球男子團體半決賽,中國隊選手馬龍在比賽中發球。
10月3日,杭州亞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國隊選手陳佳鵬衝線。
9月30日,杭州亞運會羽毛球女子團體半決賽,中國隊選手陳雨菲在比賽。
9月27日,杭州亞運會女子街式決賽,13歲的中國隊選手崔宸曦奪冠。
9月28日,杭州亞運會男子200米蛙泳決賽,中國隊選手覃海洋奪冠。
10月6日,杭州亞運會花樣游泳集體技巧自選比賽,中國隊選手在比賽中。B02-B0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薛珺 王飛 王貴彬

潮起亞細亞,攜手向未來。舉世矚目的杭州亞運會閉幕了。在過去的16天里,杭州向世界奉獻了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中國體育健兒在這場盛會上,拚搏進取,奮勇爭先,競技數據讓人欣喜,201金111銀71銅共383枚獎牌,創造亞運最好成績,同時實現了亞運金牌11連冠。

一場體育盛會,賽事的緊張激烈固然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賽場上運動員對分數的“錙銖必較”,對獎牌的念茲在茲,以及由此展現的挑戰極限、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才會在盛會落幕後的時光里,沉澱為一個國家恒久的賽會遺產。

每一塊獎牌背後都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堅持,賽場上每一次國旗的升起,都是對運動健兒拚搏奮鬥的最好回饋。

本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共參加38個大項的比賽。從射擊、體操、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舉重等傳統優勢項目,到電競、攀岩、霹靂舞、滑板等較新的亞運競技項目,都有中國體育健兒奮鬥的身影。

優勢項目,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新興項目照樣可以摘金奪銀。我們看到,本屆亞運會乒乓球男子團體和女子團體決賽,中國隊均以3∶0的成績戰勝對手,但過程都不輕鬆,而女雙項目無緣四強更是在提醒,在愈加激烈的競技賽場,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

攀岩、霹靂舞、滑板等作為杭州亞運會正式競賽項目,體現了亞奧理事會擁抱年輕一代和潮流文化的積極嚐試。賽場上,年輕人“玩”出了風采,也“玩”出了青春的模樣。

霹靂舞的英文名稱有“突破”的含義,對今年1月剛剛成立的中國霹靂舞國家隊而言,本屆亞運會也是一次“突破之旅”。10月7日晚,亞運第一塊霹靂舞金牌誕生,中國隊劉清漪獲得女子金牌,亓祥宇獲得男子銅牌。他們讓霹靂舞舞出了“中國風”。

同為18歲的他們,劉清漪從10歲開始學習霹靂舞,有武術功底的亓祥宇,從2014年開始練習街舞中的托馬斯動作,“每天練兩百次,一共練了三萬六千多次”。他們是賽場上中國00後運動員的代表,有著直面挑戰的倔強。

青春汗水,不負熾熱夢想。賽場上往往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增添了體育魅力,卻也是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考驗。我們見證的每一個勝利,都沒有那麼輕鬆,也因此彌足珍貴。

有時候,兩軍對壘,分差只在疏忽間。關鍵時刻,一粒進球,一個步伐看似運氣使然,實則是對敢於拚搏、永不言棄、矢誌奮進賽場精神的彰顯。在杭州亞運會女籃決賽最後時刻,中國女籃隊員黃思靜牢牢控製住籃板球,最終中國女籃以74∶72戰勝日本女籃,奪得杭州亞運會女籃冠軍。

在杭州亞運會男子4×100米決賽上,中國男子接力隊最後一棒是00後選手陳佳鵬,他一路快速奔跑,反超日本隊,撞線之後,依然狂奔。他接受採訪時說:“這是因為我開心!”

這份開心,源於勝利,更因熱愛。女子鉛球比賽中,鞏立姣以19米58的成績連續第三次奪得亞運會冠軍,她說,“我的目標一直是21米,我也將為此繼續努力。”在女子撐杆跳高比賽中,已經鎖定冠軍,但李玲仍向自己保持的亞洲紀錄不斷衝擊;31歲的何超已經過了跳水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但他用亞運金牌實現了參賽目標……體育精神寄予在對比賽成績的追逐里,是對競技水平的張揚,亦是對每一份熱愛的守護。

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新時代中國運動員那股子奮發有為的蓬勃朝氣和精神風貌。

體育賽場,某種程度上就如人生“戰場”,競技體育,有勝也有負,更重要的是收穫成長。第三次踏上亞運之旅,奧運冠軍孫一文在女子重劍團體賽中隨隊獲得銅牌,個人賽沒能晉級四強。孫一文賽後表示:“通過比賽查找問題,我明確了訓練目標,今後將更加刻苦訓練。”

有理由相信,拚搏在賽場上的每一位運動健兒,都是幸福的,因為登上頂峰的鬥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

而且,拚搏並不意味著是苦澀的,敢衝、敢幹,肯努力、能堅持,亞運會上的中國健兒以熱愛為底色,向國人描繪了一幅時代精神之畫。

從奧運冠軍,到13歲的滑板小將,大批中國運動員登上杭州亞運會的舞台,續寫一個國家體育事業的榮光。而他們在賽場上展現的團結協作、頑強拚搏、永不言棄、勇敢追夢的精神,亦是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註腳,必將沉澱為催動中國巨輪破浪前行的澎湃動力。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