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村是廉租房 裝空調不光是錢的事情

巴黎奧運村房間不裝空調的事情,這兩天又有新的發酵。

香港代表團出征,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表達了對奧運村沒空調的驚詫:「要自己帶冷氣(空調)這個挑戰真的是第一次,我是想不到要自己帶冷氣。」

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則給他吃了定心丸:「特區政府將會運送流動冷氣機到巴黎的選手村。」

中國奧運代表團相關人士也透露,已經購置移動空調,而美國媒體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州、意大利等代表團,也計劃自備空調入住奧運村。

但巴黎組委會方面的說法是,奧運村不裝空調,靠其他辦法降溫,也夠用。

奧運村和殘奧村村長洛朗-米肖介紹說,運動員房間地板下有水冷管道,可將房間溫度降低6到10度。而且奧運村臨近冼拿河,地理位置也有利於通風和降溫……

在空調的問題上,很多網民說,巴黎太窮了,太摳了。

確實,這次辦奧運會,法國人的核心理念是慳錢,因為辦奧運真的花錢如流水。

2017年在申辦奧運時,巴黎提交的計劃預算為68億歐元,2023年這一預計支出被上調至88億歐元。而今年初,這一預算預估達到了118億歐元。

也就是說,距離奧運會越近,法國人越發現,花錢有點收不住了,所以能省就省。

另外還有一個理念問題,環保是一方面,可持續性也是考量因素:光為10來天的奧運會花大錢有點浪費,還要考慮以後怎麼利用。

據法國媒體分析,這118億歐元的支出分配大概是這樣的:

奧組委組織工作預算44億歐,保安等額外開支為30億歐,場館基建等設施支出44億歐。

場館建設支出之所以這麼少,是因為巴黎這次75%的場館都將使用過往已有設施,20%為臨時搭建,新建場館只佔5%。

對比一下東京奧運,場館支出高達73億歐,接近巴黎的兩倍,法國人認為花這錢沒必要:老場館能用就接著用,幹嘛蓋新的?

甚至連這5%新蓋的奧運場館(奧運村和水上中心),其實也不是專為奧運而建的。

位於巴黎北郊、冼拿河畔冼拿-聖但尼省的奧運村,按照規劃,未來將作為廉租房交給當地,供6000名居民居住。

這裏是法國移民最多、最窮困的區域之一,把奧運村規劃在這裏,是希望借奧運契機,帶動當地社區的改造提升。

甚至可以這樣說,長遠來看,奧運村其實是給當地窮人設計的廉租房小區,奧運期間「順便」接待一下運動員們。

回到奧運預算的問題,巴黎辦奧運的這118億歐預算里,預估有66億能由票務、贊助、周邊等收入覆蓋,還有52億歐要靠公共財政支出。

而按巴黎市政府的公開數據,他們在2022年財政赤字就達到了41.8億歐,財力緊張,自然能省就省。

歷史上看,世界盃是賺錢生意,而辦奧運則相反,基本是只賠不賺的。

最近兩屆奧運,2016里約和2021東京都是虧錢辦的。東京那一屆的官方預算是142億歐元,但後來花超了,實際砸出去185億歐。

更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讓奧運回家」的雅典,預算46億美元、最終花費據稱高達150億美元,濫用公共投資基金,被認為是09年希臘經濟危機的誘因之一,成了辦奧運拖垮國家經濟的負面案例。

有前車之鑒,巴黎想方設法慳錢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慳錢辦奧運的理念下,中國網民看到了很多令他們感到「寒酸」的細節:

巴黎奧運會總部里的地毯都是二手的;奧運村里一個套間最多要擠下9張床,9個運動員共用兩個衛生間;床和凳子都是硬紙殼做的,利於今後拆卸回收;就連房間牆壁都是拚接板材,一股子裝修味兒……

地鐵票價上也是能摳回一點是一點。

奧運期間,巴黎地鐵單次票價從2.1歐漲到4歐,10次票從16.9歐漲到32歐,這麼一漲價,預計能帶來2億歐的額外收入。

但是,持有月、季、年票和老年票的巴黎當地居民不受影響,地鐵漲價,主要由各國觀眾和遊客來買單做貢獻。

確實,在豪氣慣了的中國網民眼裡,巴黎種種做法真是「摳」,但真只是錢的事情嗎?

恐怕還不完全是。

就拿空調來說,裝還是不裝,這是個問題,問題背後還有思考出發點的不同。

法國人的出發點是,不裝空調,因為大部分時候不需要。

一個可能讓國人感到詫異的現像是,在歐洲,只有約5%的家庭安裝了空調(國際能源署數據),這一數字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中極為獨特。

在中國,空調的家庭安裝率超過60%,城鎮更接近100%(每百戶保有量達148台、國家統計局2020年數據);在美國和日本,空調安裝率分別是90%和89%。

那麼,為什麼大部分歐洲家庭都不安空調呢?

首先是地理氣候因素。

一般規律是,越靠北越涼快。歐洲整體的緯度更靠北,比如所謂「南歐」的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緯度其實和中國的北方城市北京相近;德國首都柏林的緯度,都和東北的漠河差不多了。

另外,大西洋這個恒溫器,給歐洲帶來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差小,溫和多雨,夏季高溫持續的時間很短。

在歐洲,即便是極端高溫天氣,一般也就只有那麼幾天。

比如2022年7月19日,英國倫敦記錄到歷史最高的40.2度氣溫,但兩天后就回落到27度,而整個7月倫敦的日平均最高氣溫是23.5度。

新聞里說的歐洲熱死人的高溫,通常就是短短那幾天或一週時間,其他大部分時候都很涼快。

所以,就算在歐洲空調安裝率最高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接近50%),其中24.1%的家庭也幾乎從不使用空調,安了只是備用。

來看中國天氣網的預報,未來兩週,巴黎的最高氣溫,有兩天會達到30度以上,其他大部分天數在24度到28度之間徘徊,而最低氣溫則在14度左右。

所以巴黎奧組委說,你看,天氣本來就不熱,加上水冷等自然降溫措施,夠用了。

其次,歐洲的民用建築,老舊房屋居多,比如英國1/6的住宅建於19世紀。

一方面老房屋天然石材隔熱效果更好,相比水泥混凝土建築,夏季室內會更涼快。另一方面牆體表面和電力線路老舊,裝空調既沒必要,也有安裝難度。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在歐洲,裝空調還真是一個性價比不高、還很麻煩的事情。

普通分體式空調,在歐洲售價一般在600到1000歐元區間,但人工安裝費用高昂,通常是買空調的兩到三倍。大致相當於你花6千人民幣買了台空調,安裝費卻要小兩萬元。

不像在中國,買個空調一兩千或幾千塊,人工安裝費幾百元就夠了。

在歐洲,就算你不差錢想裝空調,審批手續也很麻煩。

比如在法國巴黎,你想在牆外掛個空調外機,這就不是你一家的事情,而要申報居民區的業主委員會。

這還只是第一步,業委會批準了,下一步是申報給市政部門和房屋管理局,進行市容環境評估,通過了才能裝。

現實情況是,這兩步審批,基本會否決掉近90%的空調安裝申請。

中國網民對此可能完全沒概念,我家安空調,關市容市政什麼事?

只能說,這就是某種公私領域的概念差異了。

出於保護目的,歐洲很多城市對建築改裝有嚴格規定,外牆打洞更要嚴格審批。

別說在牆上掛外機,在巴黎,你想在陽台上晾衣服都是不被允許的,不光會被鄰居投訴,還可能被監管部門處罰。

不光如此,車位停車朝向、樓道鞋架佔地、陽台綠植的高度……都在市容市政以及社區管理條例的限制之下。

所以,在歐洲,裝空調實在是一件性價比不高的事情,既貴,又難,而且熱也就熱那麼幾天,費那麼大周章,不值當的。

這大概也是巴黎奧組委在空調安裝上的思考出發點了。

當然,各國代表團顯然有另外的思考出發點。

運動員的成績是第一位的,這和他們休息情況與舒適度緊密相關,根據科學分析,人體睡眠的最舒適溫度在25度上下,如果室溫可控,當然是最放心的。

就算巴黎大部分時候沒那麼熱,可一旦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的那幾天,恰好是本國運動員的備戰關鍵期,又該怎麼辦?

隨著全球變暖,歐洲平均氣溫是逐年上升的,去年巴黎就出現過極端熱浪,一旦今年奧運期間出現超過40度的高溫,就算只有一兩天,沒有空調能應付的來嗎?

所以,巴黎組委會想的是大部分時間里沒問題,代表團想的則是特殊的那幾天別有問題,還是出發點不同。

有媒體認為,缺乏空調標配的情況,可能造成某種競爭不公。

比如這次澳州代表團為選手購買和安裝空調的費用超過10萬澳元(47萬人民幣),但這筆費用對於來自經濟較差國家的代表團,可能就是一個較大負擔。一旦出現高溫天氣,有空調和沒空調的差別,可能會影響到選手的休息情況甚至狀態。

最後,就像裝空調不光是花錢的事情一樣,巴黎奧組委想花錢,也有重重關卡要過。

巴黎市長希迪高說,「我希望巴黎奧運會成為環保典範」,這是明面上的漂亮話,可就算她想為奧運多砸錢,辦得「有面子」一點,即使她有心,也會束手束腳。

希迪高只是巴黎市長,任何議案,都要提交巴黎市議會、法國島大區議會層層投票通過才能生效。

當年巴黎申奧,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都發話支持了,可申奧提案送到這兩個議會,評估加投票,花了一個多月才通過。

巴黎奧組委的預算計劃,也要提交給審計委員會審批,再由奧運會董事會投票表決。預算審查前後共四次,包括預算調整、儲備金預留、奧運遺產用途等方面,都要過審。

所以,既是錢的事,但又不光是錢的事。

有些人看到的是巴黎在公共支出上的層層把關,是巴黎的實際;而在另一些人眼裡,看到的則是巴黎的窮、巴黎的摳。

還是出發點和角度不同的問題。

1980年代,旅居法國的日本心理學家Hiroaki Ota,提出過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叫做「巴黎綜合徵(Syndrome de Paris)」。

意思是一些首次來巴黎旅遊的遊客,原本期望看到一個夢幻之都,但發現現實與夢境相差甚遠,難以接受夢碎帶來的心理落差和精神衝擊。這一現象,在日本遊客中居多。

這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旅遊前瞭解到巴黎的實情,「巴黎綜合徵」漸漸減少,而當遊客們依然願意親眼看看真實的巴黎時,也會為冼拿河畔的晚霞、盧浮宮的豐富華美而沉醉。

這其實講述的是某種人類共有的心理預期效應,一個人的幸福感,和內心的預期是緊密掛鉤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反之則會驚喜連連。

對事物的認知也是如此,無論是過分的崇拜仰望,還是自大的輕蔑俯視,都無法目睹到對象的真實。

所以,想看到那個更真實的巴黎,也許要等到你能真正平視它的時候。(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