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隊五年前才真正團結 迫切需要總統杯一勝

香港時間10月3日,歷史顯示總統杯開始於1994年,當時美巡賽認定歐洲之外的最優秀選手需要一場類似於萊德杯的競賽。現在,總統杯已經舉辦了15屆。國際隊仍舊只取得一次勝利。

競爭是存在的。

是的,總統杯與萊德杯相比仍舊年輕,後者可以追溯到1927年。事實上,從某個角度來說,總統杯更為年輕。

將五大洲的選手聚集在一起——有時候他們講的語言也多達五種——每兩年告訴他們一次:要在一面旗幟之下戰鬥,看上去不是一場公平戰鬥。現在,總算看起來是了。國際隊直到五年前,埃爾斯為他們設計出一個全新的標誌——盾牌——並且賦予他們一些使命感,才算真正融合成為一支球隊。

那一年是2019年,改變相當巨大。可是迄今為止,那卻是唯一改變。

「我對即將到來的這支球隊感覺很好,」澳州選手亞當-史葛說,「我感覺過去兩屆總統杯在這面盾牌下,隊伍進化了。四、五年時間,所有國際隊隊員都認同了自己的身份。他們渴望為此效力。

「十分不幸,結果卻保持不變。希望,這一屆比賽激發所有坐在這裏的人真的努力拚搏。未來兩年,我們要為之努力,贏得大型賽事,回來的時候準備得更充分,準備好在芝加哥取勝。」

他們永遠可以那麼做:等待下一屆賽事。

國際隊很似《花生》中的角色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他朝著橄欖球衝去,確信這次輪到他踢球了,只不過露西卻將球拉到一邊,而查理-布朗仰面摔倒在地。

他們必須要贏一屆。這必將發生。

「勝利不會永久持續下去,」金柱亨說,「最終,你會遇到輸的時候。你會遇到涮洞而出偏向我們這一邊。一些轉折,一些彈跳,偏向我們這一邊。」

可是當前的局面持續得越久,看上去這樣的勝利就越不可能發生。一支隊伍贏的次數越多,他們取勝也就越容易。美國一位揮杆教練2015年在南韓的一輪練習之中看到球員十分放鬆,這樣總結道:「我希望在萊德杯之中我們也可以如此。」

可是他們並沒有如此。美國隊總是贏得總統杯。2015年,他們卻遭遇萊德杯三連敗,過去7屆輸了6屆。

有一種說法是,美國隊參與總統杯的時候一直努力取勝,因為他們一直如此。他們參與萊德杯一直努力不敗,可是他們卻不時失敗。

「對決的勝負總是看一些特別時刻,」美國隊隊長吉姆-福瑞克說,「出於一些原因,這些選手在總統杯中通常打得放鬆。他們放飛自我。我們能夠贏得一些關鍵性的積分,推入一些關鍵性的推杆。」

皇家蒙特利爾的7分差距——18.5比11.5——是美國隊在作客取得的最大勝利。不過13場對決在18號洞決定,這是自從南韓的比賽,美國隊憑藉1分取勝以來,總統杯最多的一次。

國際隊需要一場勝利改變力量對比。

(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