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波衫賣出1.7億元 體育迷一夜暴富有妙招

本週,日本棒球巨星大穀翔平的名字在場外引發關注,他的第50記本壘打用球,在拍賣中以439萬2千美元價格成交,刨除佣金等附加金額,實際拍賣價360萬美元,創造了體育賽事用球拍賣價格的新高。

9月19日在對馬連魚隊的比賽中,大穀翔平完成個人賽季第54次全壘打和第59次盜壘,成為美職棒史上首位單賽季「雙50」球員,意義自然非同凡響。

有趣的是,破紀錄的這顆比賽用球,當時被一位球迷在看台上捕到,大穀所在的道奇隊第一時間出價30萬美元購買這顆球,但該球迷拒絕了,轉而與拍賣網站GoldinAuctions達成協議進行公開拍賣,起拍價50萬美元。而今賣出360萬高價,看來這位球迷的選擇相當聰明。

在美職棒看台上,球迷捕捉飛來棒球的畫面屢見不鮮,有時甚至還會引發爭搶。

一方面,用球是很好的紀念品,另一方面,如果真是里程碑式的用球,那可是價值不菲。2022年,紐約揚基球星阿朗-賈吉創出美職棒紀錄的第62轟,打上看台的那顆球,被一位球迷捕獲,在網上賣出了150萬美元。

所以,去看美職棒比賽,如果運氣好,真可能捕到一夜暴富的機會。

類似的明星用品收藏拍賣,其實已經成為了一門成熟的生意。收藏體育用品,也成為追捧體育明星、追逐體育參與感的一個重要方式。

某位巨星在某個歷史性瞬間的用品,拿在手裡把玩,會讓玩家有一種親手觸碰歷史的感覺,彷彿「捕捉到時間膠囊中的某個瞬間」。

想像一下,一位米高-佐敦球迷,拿到籃球之神穿過的1998年芝加哥公牛總決賽波衫,內心會是多麼激動。

另外,體育藏品也有投資功能,體育用品收藏成為了一項時尚的新型投資方式。

在對抗通脹方面,當房產、股票等傳統投資形式不再穩定時,資金難免會向外尋找替代出口。

我們先來看看體育拍賣行業的天價頭部藏品前五名,價格都讓人咋舌。

今年8月,體育史上最貴紀念品在美國誕生,美職棒巨星「聖嬰」貝比-魯斯在1932年世界賽上穿過的波衫,以2412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1.7億元。

第二貴是上世紀50年代美職棒明星米契-曼托的球星卡,成交價1260萬美元。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這兩個人的名字恐怕聽都沒聽過,這也難怪,一來棒球在中國的普及度和關注度一般,二來兩位球星所在年代距今太遠,但在美國愛好者眼裡,他們的東西都是稀世之寶。

再往後看,中國體育迷熟悉的人物開始登場。

排在第三的,是1998年NBA總決賽米高-佐敦的芝加哥公牛波衫,拍出了1010萬美元,那是佐敦生涯中的最後一個MVP賽季。

第四貴的是1986世界盃8強對英格蘭時,馬勒當拿所穿的下半場波衫,賣出了716萬英鎊(930萬美元)。正是身穿這件波衫,老馬上演了「上帝之手」和「世紀入球」兩大經典時刻。

排在第五的,是顧拜旦在1892年的《奧林匹克宣言》14頁手稿,這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立的歷史性文獻,賣出了880萬美元。

第六貴的,是美斯在卡塔爾世界盃上的6件波衫,打包拍賣出780萬美元,包括決賽、準決賽、8強、16強賽和2場小組賽中美斯穿過的波衫。

從這個排行中你能看出,在體育藏品拍賣行業里,美國是行業翹楚,大部分天價紀錄,都來自美國人耳熟能詳的體育項目和明星。

比如排行榜前兩名的職棒明星,放到世界領域內影響力也許很一般,但因為美國人的追捧而高居前二。

說起來,體育收藏行業講究規範化,包括藏品真實性驗證的權威化和行業操作的規範化,這使愛好者可以放心參與其中,不會太擔心買到贗品,在這個基本前提下,體育迷追逐史上偉大人物、難忘瞬間的興趣,能得到最純粹的保障。

拿馬勒當拿那件波衫舉例子。

老馬女兒曾發聲質疑,這件波衫不是父親下半場穿的,而是上半場的波衫,她覺得父親不會把自己最重要比賽的波衫隨便給人。

但拍賣行的證據更具說服力,包括專業對比波衫的編號、條紋、磨損位置等細節。

馬勒當拿自傳中的片段也可作為旁證:「回更衣室途中,有一個英格蘭球員過來要跟我交換波衫,我後來才知道這傢伙叫霍奇。我說好呀,然後我們就交換了波衫。」

藏品是真是假,這裡面的水確實很深。

2003年馬勒當拿曾經來中國訪問,當時有大批老馬簽名的足球流出,但據筆者私下瞭解,其實都是活動主辦方的工作人員仿冒代簽的。

小品演員鞏漢林前年和國足打嘴仗,還拿出國門區楚良簽名的足球來證明自己是資深球迷,但簽名卻是「歐楚良」,名字都能簽錯,顯然也是代簽的玩意兒。

除了真假難辨,隨著收藏行業水漲船高,也會衍生出一些離奇的藏品。

比如居里在比賽中叼過的「原味牙套」,放在座椅上,被一位球迷偷偷拿走,後來拍出了3190美元。

當錫在比賽中嚼過的香口膠,起拍價1萬美元。更貴的香口膠來自曼聯教練費格遜,老費sir在執教生涯最後一戰中嚼過的香口膠,拍賣出了39萬英鎊高價。

2016年,高比生涯謝幕之戰,他在賽後披著的白毛巾被一位球迷要走,後來賣出了8365美元。

高比去世後,該毛巾又被拿出來拍賣,賣到3.3萬美元。

最離譜的是,同一場比賽,現場有人拿塑料袋兜了一包空氣,以「高比最後一戰的空氣」為名拍賣,居然也以1.5萬美元成交,讓人大開眼界。

說起來,這些離奇藏品能夠層出不窮,背後有美國成熟體育藏品行業的托舉,生產、評級、發行、經銷與拍賣一條龍,玩家、資金也都非常充足,隨便搞點噱頭,只要是真傢伙,都有可能賣出價。

到今年,全美體育收藏家大會已經辦了44屆,每年都會有大批玩家聚集交易,觀展人數超10萬人,各種新花樣都能找到市場。

那麼,中國的體育品收藏市場現在又是什麼情況?

體育收藏在國內起步較晚,近年發展迅速,雖比不上美國市場的成熟與規範,可在中國民間,體育收藏品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青人所追捧,他們收集、交換、買賣球星卡、球鞋等體育周邊藏品,既有情懷玩家,也有投機者。

不過總體來說,體育藏品市場的繁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體育文化的發展階段。

目前來說,和基本民生相比,體育仍是中國人的小眾精神需求,純粹體育迷的基數相對較小。

體育用品收藏,眼下只能作為體育產業下的小眾細分行業存在,甚至大部分交易行為出自民間自發。要想真正有所發展突破,成為一個真正規範的行業,離不開社會經濟階段的邁進、體育文化的興盛以及相關人群的增長,所有這些,恐怕仍然需要時間的積澱。(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