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向「新」而行
第七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西門子展台的AI迷你調酒工廠。
剛剛落幕的第七屆進博會,或許可以被稱為史上創新濃度最高、「新質」特徵最強的一屆進博會。走在「四葉草」,3000多家展商中,以「新質」為關鍵字的主題和標識比比皆是,與之相呼應的是450件由跨國公司帶來的正選首展新品,以及360個來自全球的初創企業的創新項目。
作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平台,以更好水平、更高標準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進博會的新機遇。同時,進博會作為世界各國的大合唱,在全球化進程中,更好地就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深度交流,也是進博會舉辦的應有新義。
共創未來,在「四葉草」感受強磁場
在「四葉草」北廳的創新孵化專區,儲熱技術公司「新致能源」搭了一個「博士密度」極高、但面積極小的展位,在一張不到1平方米的展台旁,兩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創始人——李筠韌和曹道帆守了6天。談起參會的收穫,他們直言「超出預期」。
這兩位來自伯明翰大學的博士,曾在英國擔綱過許多儲能相關的開發項目。但在他們看來,若要憑創業充分釋放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價值,最佳選擇是回國。為此,通過英國EGG孵化器,他們首次來到進博會,並在短短幾天內與海內外各路與會者作了交流,從軌道交通巨頭到斐濟漁業公司等,經常聊著聊著,就忽然為儲熱技術找到了嶄新的落地場景。正因為這個原因,昨天,兩位博士依然選擇留守到最後。
談到新質生產力的話題,帶領新致能源等10多家初創企業組團參會的EGG孵化器聯席總裁陸城寬說,這次,他們招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擁有硬科技、強團隊的項目參加進博會,深切感受到各方對創業項目和人才的認可和重視。
在許多人看來,本屆進博會的亮點就是圍繞新質生產力成功構建了一個大磁場。實際上,這既是主辦方積極策展的結果,更是我國創新經濟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表現和證明。
在技術裝備展區,智能製造領域的幾家跨國巨頭,不約而同帶來最新一代機器人,包括三菱電機剛刷新世界紀錄的魔方機器人,歐姆龍能和世界冠軍打得有來有回的乒乓球機器人,以及西門子能「讀懂」人心、並自動調配雞尾酒的機械手。這些展項之所以被擺在展台最核心位置,不僅是因為「好玩」,更因為其底層技術與智能製造、工業AI一脈相承。正如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希發基斯在今年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所說的:憑藉強大的工業和信息技術基礎,中國已具備率先實現工業AI的條件,完全有機會走出一條不同於發達國家的AI道路。
而對跨國公司而言,從創新角度重新梳理投資中國的邏輯,進而立體展示前沿技術,才能進一步搭上中國的新質生產力「快車」。
不妨再看一下醫藥巨頭輝瑞。幾天前,在「四葉草」,「輝瑞中國2030戰略」發佈,承諾未來5年在華投資10億美元,以充分激發新質生產力。輝瑞中國區總裁彭振科說:「中國關於促進創新、鼓勵外資的政策,非常鼓舞人心。雖然現在經濟面臨壓力,但實際上,卻是跨國公司加大投資的好時機。」
同聲向「新」,為全球對話拓展新空間
一直以來,進博會的定位,就絕不僅是一場頂級貿易展會。正如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李健所言,進博會試圖回答人類共同迎接挑戰的應對之道。今年,這張「答卷」的關鍵詞就是新質生產力。
作為美國工業軟件巨頭,新思科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蓋思新雖是在「四葉草」現場才學到「新質生產力」這個詞,但卻有「一見如故」之感。他坦言,幾乎所有製造企業都在討論新質生產力,這和他對未來的判斷完全一致,「這一趨勢會帶給科技企業巨大的市場和機會」。
記者無意間被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展台所吸引,那是一家名為「洛帝牢」的瑞典企業,在它僅幾十個平方米的展台上,核心展項是各種與螺絲配套的墊圈。看似普通,但實際上,作為全球安全緊固領域的「隱形冠軍」,洛帝牢為海上風機、火車等各類關鍵設備提供了數十億個墊片,由於採用創新設計和高水平加工工藝,用了這種墊片,螺絲擰緊後一輩子都不會鬆脫,這就是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安全感。如今,洛帝牢還順應工業4.0大潮,開發螺栓遠程監控系統和AI分析工具。在公司的介紹中,有一句話特別打動人:「正如偉大的樂章總是由一些不起眼的音符所構成,人類的進步也需要很多看似不那麼重要的細節。創新就是要讓現有的東西變得更好。」
這種樸素而又閃亮的理念,構成本屆進博會上企業探討新質生產力路徑的共同語言,其中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也為全球對話開闢了新空間。
全球礦業巨頭力拓,今年在進博會上的核心展項,是一種零碳的生物質冶金技術。簡單說,就是不用煤,而用秸稈煉鐵——將粉碎後的秸稈與鐵礦石粉末混合,送入特殊的「工業微波爐」,用綠電產生的微波加熱到足夠溫度後,秸稈中的碳就能直接將鐵礦石還原為鐵塊。據透露,這項剛在力拓海外基地啟動中試的技術,這次得到國內很多頭部鋼企的高度關注。顯然,在「雙碳」方面,全球都有共同的期待。
而作為7屆進博會「全勤生」,霍尼韋爾不久前剛與內蒙古的一家企業合作,聯手開發可持續航空燃料,並簽署該領域全球範圍內第一個技術授權商業合約。中國區總裁餘鋒說,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和釋放,符合世界潮流和國情,也符合企業需求,未來大有可為。
雙向奔赴,進博會重寫技術合作邏輯
共享發展、共享機會、共享未來,這是進博會一直堅定傳遞的理念。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中外企業也正以此為契機,面向繁榮發展,走出一條「雙向奔赴」之路。
作為歐洲頂尖的高端動力製造商,法國博杜安公司今年帶來一台全球最大、功率達4.25兆瓦的柴油發電機,專門服務那些對電力穩定供應有苛刻需求的數據中心;一旦有需求,它最快可以在11秒內啟動,成為備用電源。然而,這家百年企業曾一度陷入破產的泥潭,最終是因為被山東重工集團所收購才走出困境。這次合作,一方面挽救了歐洲的老牌企業,同時也讓山東重工補齊了他們在高端柴油機領域的短板。幾年時間,博杜安成為山東重工在歐洲的戰略柱蠆式,其高端柴油機的年產量從百台飆升到萬台。
技術貿易的傳統邏輯,是跨國公司通過技術輸出,帶動中國合作夥伴,並贏得中國市場。但在新質生產力的語境中,在開放創新的氛圍下,這種關於「共享」的邏輯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董事長肖鬆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透露,西門子在四川成都的一家工廠,目前已成功落地超過100個AI應用,從提升垃圾分類效率、到借助AI完成工業軟件代碼編寫。這些應用中,超過80%來自本地工程師,這就使成都工廠成為重要的工業AI創新源頭,並為西門子在全球的其他工廠賦能。
類似的「逆行」,還發生在生物醫藥領域。作為去年進博會的一個溢出效應和成果,德國拜耳公司投資2000萬歐元在上海設立的「中國創新合作中心」,在本屆進博會開幕前正式啟用。它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讓這家生物醫藥巨頭更好融入中國創新生態,在細胞和基因療法前沿領域支持10家左右的本地初創企業,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網絡。
在今年進博會開幕禮上,拜耳全球首席執行官比爾·安達臣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未來,拜耳將深耕國內外「雙向貫通」的創新網絡,一方面將更多更好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帶到中國,另一方面,也幫助更多中國創新實踐走向世界。
文:本報記者 張懿
圖:新華社
編輯: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