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修「實力」外塑「顏值」,河北三河的蝶變之路
9月26日上午8點,家住河北省三河市四季花都小區的孟春光準時出門,開車去北京國貿上班,從潮白大街經過時,他下意識地看了一眼地鐵施工圍擋,圍擋後面是建設中的北京地鐵22號線。
作為首條進入河北的北京地鐵線路,22號線可將北三縣客流用半小時時間送達北京CBD。今年7月,22號線近半車站主體結構封頂,孟春光想像著在不久後的將來,就可以直接坐地鐵一路暢通地去北京上班。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週年。地處京津冀交界的核心區域,「北三縣」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三河市緊緊抓住區域協同發展的機遇,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無縫銜接,產業協同協作,「京標服務」提質,生態安全聯防聯控、打造「京東休閑旅遊示範區」……作為「首都東大門」的三河,從交通、產業、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等方面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光彩。
打通「大動脈」,十年編織「交通一張網」
路越來越好走、可選擇的交通方式越來越多,這是不少往返三河、北京兩地的人近十年來最大的感受。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為了「上班族」的通勤路更順暢,京津冀攜手打通「大動脈」,構建「交通一張網」,暢通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血脈。
遇水架橋、逢山開路,三河市先後建成京秦高速大橋、燕潮大橋和通燕高速燕郊西出口立交樞紐,4座跨潮白河大橋實現與北京「變近為通」;聯手北京市通州區、順義區、平穀區和天津市薊州區打通5條「斷頭路」;京哈高速、京平高速、京秦高速、首都環線高速穿境而過,設7個高速口,10個鄉鎮全部實現「15分鐘上高速」,逐漸形成四通八達「五橫八縱」交通路網格局。
「原先路也就六七米,路邊還有行道樹,公交車很高,只能走中間,如果迎面再來一輛車,就得‘貼身’才能會車。」北京公交812路是一條服務於北三縣的跨省公共交通線路,北京公交集團第五客運分公司812路駕駛員李建龍告訴記者,現在馬路早已變成了雙向六車道,開車痛快多了,再也不用擔心會車時因道路太窄而堵車。
2022年7月25日,京津冀定製快巴首次在北京國貿地區至廊坊北三縣試點開通,按需設置站點,動態調整線路,實行遠端安檢,使用公交專用道,讓上班族們的出行體驗得到了改善。
家住三河的李坤成了京津冀定製快巴的忠實用戶:用手機打開微信小程序「京津冀定製快巴」,選擇上下車地點,第二天就可以到潮白人家站持身份證刷臉乘車。「我每週要去北京三四回,特別不喜歡跟別人一起擠來擠去,現在定製快巴太方便了。準點兒到站,也不用排長隊,直接上車就行。」讓李坤更高興的是,定製快巴上每個人都有座位,自己再也不用在公交車上擠得筋疲力盡,反而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打個盹兒,「路還是這段路,但是體驗好多了。」
現在,三河市通過15條北京公共交通線路、46條域內公共交通線路串聯全域,51輛通勤定製快巴聯通燕郊與北京國貿,域內公交與周邊7個區縣均實現「零距離換乘」。
出行選項還在不停增加。京冀首條跨省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穀線)正加緊修建,預計2025年通車。線路全長約81.2公里,其中,河北段工程全長約30公里,共設5站6區間,其中「潮白大街站」就在孟春光居住的小區附近。
孟春光有時會站在家中陽台上向下看,關注這條地鐵線的進展,「等開通了,要帶家裡人一起去北京平穀看桃花、吃大桃。兩站地鐵就能到平穀,再也不用開車繞了。」
區域通辦,跨省辦事情不用「兩地跑」
9月26日下午2點,高女士走進了三河市政務服務燕郊中心,「我想打印一份社保繳費記錄。」高女士是三河人,在北京工作已有十年,此前每次需要社保繳費記錄,她都要專門抽出時間去所屬的社保局服務窗口打印。
2024年5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一體化辦事大廳在三河市政務服務燕郊中心正式揭牌運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讓民眾和企業可以遠程辦理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區的多項業務,極大地提升了服務的便利性和效率。
這也是繼2021年5月,城市副中心管委會、通州區與廊坊市共同簽訂了《政務服務「區域通辦」聯動機制框架協議》之後,京津冀「區域通辦」的又一次升級。
得益於一體化辦事大廳,高女士將身份證放置在自助服務智能終端機上,根據提示點開相應頁面,35秒,一份社保繳費記錄就打印完成了。
記者瞭解到,幫助高女士打印社保繳費記錄的自助服務智能終端機三河市共有兩台,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的機器是「同款配置」,可以辦理北京市3477項、天津市545項、河北省2746項政務服務事項。通過自助服務終端機,辦事人可以上傳資料並且連線北京方面的綜窗人員,綜窗人員會對材料進行初步審核,審核通過後通過EMS郵寄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最終再寄回政務服務燕郊中心。
「事實上,它的辦理範圍並不局限於清單里事項。只要辦事人有需求,就可以通過這台機器連線北京或者天津的相關部門,現場獲得指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體化政務服務專區(三河市企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專區成立以來,已辦理各項業務95件,開展遠程諮詢130次,「這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方便了企業和群眾在三河市辦理北京的業務,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同標、同效、同感的辦事體驗。」
「對於我們來說特別方便。」今年8月底,一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王女士在通州利用自助服務智能終端機完成了企業的地址變更,「我們公司在北京跟三河都有落地,很多事情需要兩地跑。那天正好在北京,就不想來回跑,也恰好知道通州就能變更三河這邊的企業地址,我們就連線了三河這邊,現場準備了章程修正案、股東決定等材料,差不多40分鐘就完成了。」
便捷的政務服務也吸引著更多的企業在三河安家。
數據顯示,三河市培育了興遠高科、誼安醫療、中南高科等37家科創園,目前已建成31家,2024年簽約企業125家,入駐企業67家,累計入駐企業1161家,65%來自北京,北京中小企業可「拎包入住」。三河的國企、央企「含量」同樣越來越高。2024年,三河引入4家央企三級子公司,央企二三級子公司累計達到27家。
同時,三河還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建立健全與通州區一體化聯合招商等工作機制,2019年以來,連續五年組織參加「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簽約項目73個,計劃總投資78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39億元,其中,51個實體項目已竣工13個、已開工27個,22個合作項目全部展開。此外,梳理2024年通北示範區項目推介洽談會可簽約項目及合作事項12個,計劃總投資71.2億元。
「文旅融合」,打造「有顏值」的城市
當孟春光憧憬著不久的將來可以坐地鐵直達北京時,獨特的文化魅力、新鮮的旅遊體驗也讓三河日益「出圈」,吸引眾多外地遊客前來「打卡」。
登福山看紅葉,享受金秋果品採摘的樂趣;乘坐以三河市名稱由來命名的遊船(泃河號、洳河號與鮑邱河號),領略泃河兩岸風光;在浩然文化村重溫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在燕郊鎮西柳河屯村,體驗縣級非遺項目禦香華妍古法製香;品嚐「三河肉餅」「三河熏雞」「三河豆片兒」等充滿了煙火氣的「舌尖上的非遺」……今年國慶,三河市推出了系利雲旅活動,京津冀遊客紛至遝來。
在西柳河屯村,有一個特別的院子:外牆是灰白色的,透過敞開的木質大門,可以看到院內肆意生長的竹子,草坪上的鞦韆,和一排有著寬大落地窗的房間。這是三河人李岩主理的禦香華妍康養民宿1號院,主打特色是傳統文化茶藝和製香。
李岩是古法手工製香非遺的第四代傳承代表人,平時喜歡旅遊,也善於觀察,「現在人們節假日旅遊不是非得去某個景點,可能就是想找個地方放鬆一下,回歸大自然,或者體驗一些傳統文化。」
2021年,李岩將租住的房子改造升級為民宿1號院,將製香、茶藝等傳統文化都融入其中,民宿每個房間均有不同的主題,遊客可以在這裏撫琴、煮茶、臨摹書法、體驗製香。此後,她又開設了面向不同群體的兩個院子,「節假日基本客滿,有的客人本來只訂了一天,第二天又續上了。」
李岩所在的西柳河屯村從2019年初開始,結合村莊區位優勢和村內近百處閑置房屋資源,圍繞如何服務好北京城市副中心進行了探索實踐,不斷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資源,大力發展書香文化產業,逐漸成為三河市的文化強村。
這隻是三河市文旅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三河在「文旅融合」共享上下功夫,打造了廊坊首個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富地文體商旅街區),場館面積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航天主題科技館(夢東方未來世界),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達到4家,著力構建「上天、入地、下海、安全」的研學精品內容和路線。同時,依託「樂遊京津冀一碼通」小程序,加強景區、旅遊線路、精品酒店、民宿等推介宣傳活動,著力構建「京東休閑旅遊示範區」。
清理河底的淤泥,修整邊坡,重新鋪設污水截流管道;水底種植人工水草,水中投放魚類等水生動物,水面安裝生態浮島、岸坡種植花草等植物,進行綜合性水生態修復;建立聯防聯控機制,與上下遊北京平穀區、順義區、通州區,天津薊州區、寶坻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斷面水質及工程進展情況……「水潤之城」成效顯著。
廢棄礦山披綠裝,本著「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原則,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0餘億元,吸引撬動社會資金60餘億元,高標準完成22平方公里的東區山區環境恢復治理,千畝林地、萬畝花海初具規模,成為市民休閑的「打卡地」。
山水相依、沃野相連,悠久的歷史文化,城市「顏值」的不斷提升……這些為三河市的文化旅遊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讓三河成為越來越多的人「詩與遠方」。
服務協同,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9月26日,正值初秋時節,三河市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山楂樹上已經掛滿紅豔豔的果實。中心隨處可見老人或坐在長椅上愜意地享受著美好時光,或跟隨人群一起鍛鍊身體。
今年86歲的趙淑琴吃完早飯就來到了養護中心的老年大學,8點10分開始,她和太極隊的成員們將一起進行一小時的鍛鍊,完成24式太極拳、中華通絡操、八段錦等10個項目。
趙淑琴是北京人,2016年正式入駐養護中心,「每天過得都特別豐富,這兒就是我的家。我現在年紀大了,從去年開始腰鼓隊退了、也不去游泳了,現在就打打太極,去樂隊學習喜愛的二胡。」
像趙淑琴一樣,選擇在三河安度晚年的老人還有很多。近年來,三河市將康養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養老產業作為重要一環在服務協同中不斷髮展,創造了國內領先的「醫養康相結合」的「燕達模式」,為全國貢獻了「京津冀養老方案」,有效承接了首都養老功能的疏解。
目前,全市共有登記註冊的養老機構10家,其中:公辦養老機構共3家,為入住人員提供醫療照料、康復保健、精神慰藉、緊急救護等醫療衛生服務。民營養老機構7家。並且所有養老機構都與醫療機構簽訂了《醫療服務合作協議》,構建了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中有養,養中有醫,康復相助」的「醫、養、康、護」四位一體的專業化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為京津冀老年人異地養老、回鄉養老提供完善的服務。
為了便利老人就醫,三河市醫院、中醫院等9家二級及以上醫院與北京潞河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15家優質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京津30家醫院成為三河市住院患者醫保異地直接結算定點醫院,三河還開通37家住院、門診和34家門診慢特病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基本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全覆蓋。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依」,在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一期正門上雕刻的16個大字,正成為無數選擇在三河養老的銀齡族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跨城養老托起幸福「夕陽紅」的同時,教育協同發展也在深入推進。
全市城鄉學前教育實現全覆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職教中心躋身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行列,域內9所高校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加強,3萬餘名大學生廣泛參與三河文旅季、消費季、誌願服務、基層治理等各項活動,校地合作更加緊密……三河狠抓「教育強市」建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目前,三河所有學校與北京小學通州分校等80所學校建立協同發展共同體。北京潞河中學三河校區、北京實驗學校三河校區逐步實現與北京本部「同形、同構、同質」(教學形式、組織架構、教育質量),聯合開展教師交流活動70餘場。今年9月5日,三河市與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選定三河市第六中學作為合作辦學項目校,提升農村初中辦學吸引力。
此外,三河市成功引入國家應急部幹部培訓學院(應急部黨校)培訓基地項目。應急管理大學設立公示已完成,新校區選址完成並已納入「三區三線」優化調整方案,簽訂《應急管理大學新校區建設用地框架協議》。
乘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三河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
十年磨一劍。202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到了第十個年頭。交通互聯,產業協作,生態共管,公共服務共享……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不斷推進,三河也將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