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體育熱

    「兩國一賽道」國際單車賽參賽選手穿越南溪河公路大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兩國一賽道」國際單車賽參賽選手穿越南溪河公路大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槍管」材質變了,連「子彈」都變了,當製式吹箭器具代替了薄竹管,針箭代替了泥塑彈丸,吹槍這個古老的「武器」搖身一變,成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甚至登上國際交流的賽場。

    剛結束的週末,中國(雲南)·越南(河江)第二屆少數民族體育交流賽(以下簡稱「交流賽」)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舉行。越南吹槍選手馮氏映發揮不佳,「好幾個飛針都脫靶了,太緊張了」。在她看來,標準的場地、清晰的靶紙,凸顯了賽事的專業氣氛,讓「平時訓練不常使用靶紙」的她感受到了競技水平的差距,「我回去要好好精進技術、調整心態」。

    比賽結束後,馮氏映詢問中國的工作人員能不能帶兩張靶紙回去,「他們馬上給我取了很多,還熱心地問要不要多拿些,讓我們非常感動」。

    數百年來,中越邊境一線的苗族人民一直用吹槍守護莊稼,擊退鳥類、老鼠。如今,相似的生活習慣演變為賽場上的切磋交流,體育正在積極發揮促進睦鄰友好的作用。

    在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負責人看來,隨著社會發展,全民健身工作具有的健康促進、社會教育、文化傳承、經濟推動等多方面作用日益凸顯,而在邊疆地區,要進一步挖掘體育在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中的功能價值,以體育助力提升穩邊固邊能力,「我們要通過場地設施建邊疆、賽事活動興邊疆、健身指導送邊疆,以體育促穩定、促團結、促交流、促發展」。

賽事活動興邊疆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窗口和門戶,邊境線佔我國陸上邊境線的五分之一;擁有8個民族自治州,超1563萬少數民族人口,是一個典型的民族、邊疆山區省份。

    「河江省作為邊境省份,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多年來,兩省已開展多項合作,其中包括文化、體育和旅遊領域的交流。」越南河江省文化體育與旅遊廳副廳長阮文海表示,每個國家和地區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也有相通之處,通過少數民族體育交流活動,可以讓彼此更好地瞭解友好鄰邦邊境地區的特色文化,為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增添了橋樑,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越友好合作關係。

    首屆交流賽於去年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舉辦,當時僅有越南河江省代表團和麻栗坡縣代表團共57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嘉賓參加。「今年參與人數達185人,不僅參賽代表團有所增加,比賽項目也在射弩、吹槍、陀螺的基礎上,增設了象棋、圍棋。」馬關縣教體局體育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張清瀟介紹,「尤其中國象棋在越南很受歡迎,高手很多」。

    馬關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南部,與越南河江、老街兩個省的4個縣接壤,邊境線長91公里,體育交流一直是民間交往的重要主題,有助於達成共識、加深情誼。

    「陀螺項目是中越兩國人民普遍喜愛、廣泛開展的項目,每年節慶期間,邊疆兩國人民都會自發進行交流比賽。」交流賽陀螺項目球證長查宇鴻介紹,在該項目發展過程中,兩國器材、規則都有差異。為了更公平地同場競技,在首屆交流賽期間,中方球證團隊和越方進行了溝通,最終,雙方共同採用我國統一的規則框架進行比賽。「賽前,我們也向越南方捐贈了一批器材,通過統一規則、捐贈器材,提升了項目規範化程度,帶動了項目在兩地的蓬勃發展。」查宇鴻表示,從本次比賽看,越南選手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代表馬關參賽的選手多出自都龍鎮壩堡村後山村小組,這裏地處邊境,陀螺氛圍非常好。「我們專門設置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點。」張清瀟表示,「在馬關,陀螺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普及度最高的,全縣認識並能參與陀螺運動的人佔40%-50%。」一方面,通過代代相傳,項目保留得十分完整;另一方面,馬關縣縣域內學校曆來就有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慣例,陀螺、吹槍、射弩、蹴球、板鞋、高足、竹竿舞、摔跤、苗族踢腳架、倒爬花杆等項目,如蒲公英般四散在不同學校生根發芽。

    「馬關是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又是少數民族聚集區,所以在組織全民健身活動時,既要尊重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又要找到大家的共通點,才能合力辦好這些賽事。」張清瀟透露,馬關居住著漢、壯、苗、彝等11個民族,因此,很多全民健身活動與各少數民族節日相結合,例如,花山節倒爬花杆賽、民族傳統運動陀螺賽、篾廠鄉瑤族「十月十六」盤王節籃球賽(鄉BA)、古林箐鄉攀枝花「南瓜節」趣味體育運動會等。

    而像三人籃球等有完備規則的項目,則要跟各參賽隊溝通,「不能用村規民約,得統一使用國際籃聯的規則」,張清瀟舉例稱,「有的村寨打球,一側後場沒有底線製約,我們就要強調不能出界,否則就是違例」。一場比賽下來,普及了體育知識,更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場地設施建邊疆

    從馬關縣向南128千米,便能抵達中越邊境雲南段最大的陸路口岸——河口口岸,這裏不僅是中外旅客邊境遊、跨境遊的首選口岸,也是全民健身的熱土。

    濱河夜光健身步道、河口國門口岸體育中心等一批展示國門形象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成為市民跳廣場舞、慢跑、騎行、參與各項球類運動的場所;抵邊村、抵邊小組因地製宜提升的公共健身設施、風雨球場,既提升了村容村貌,也為群眾增添了健身選擇。

    河口瑤族自治縣南溪鎮龍堡村壩吉五隊小組悠然「臥」於一片平整的壩子之上,與越南老街省孟康縣曼婁鄉那囉小組一河之隔,距離中越邊境線僅100米。

    58歲的林勇軍是這裏的全民健身指導員。他回憶道:「20世紀90年代末,路還沒修通,來這兒常常要帶著幹糧走山路進村。」從螞蝗堡到隊上約七八公里的路,通常要走兩個多小時,如今,公路早已修通,盤山而行,僅需不到20分鐘。

    進村的路很窄,窄處僅容一車通過,唯有一塊臨著田埂的寬闊區域,專門改造成一個小型健身廣場,林勇軍時常召集村民,向他們傳授健身路徑的使用方法和健身的注意事項。他注意到,健身廣場和步道建起來不久,一網之隔的越南田埂里也出現了一個類似的廣場和步道,互動帶動,良性競爭,「晚飯後有居民一邊鍛鍊一邊唱苗族山歌,對面的苗族居民也會對歌」。

    林勇軍介紹,邊界線附近的居民大概率是同一個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都極為相似,因此,早期的體育文化交流主要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現在籃球、足球、氣排球都有了,活動比以前更豐富」。

    20世紀初,「滇越鐵路」的出現開啟了河口這座邊城商貿繁榮的局面。如今,便捷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運輸條件不僅讓其成為中越兩國重要的貿易通道,也為兩國共同打造體育賽事活動奠定了基礎。

    據河口縣教體局局長李凱介紹,中越「兩國一賽道」國際單車賽正是依託河口獨特區位優勢,與越南共同打造的一項國際體育賽事,2017年首次舉辦,參賽選手在騎行過程中不僅能領略中越兩國獨特的自然風光,還能切磋單車運動技藝,為兩國體育文化的交流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外,雲南省邊境幸福村體育嘉年華系列活動等賽事,不僅面向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等代表隊也受邀參加,「展現了口岸全民健身工作的活力」。

    「多項賽事活動給八條半帶來了積極影響。」河口鎮城郊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林貴東介紹,八條半村民小組與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中越米軌鐵路跨境貨物列車出境前途經的最後一個中國村寨。1903年法國人修建滇越鐵路時,以「一條」為1000米的計量單位,河口火車站到此地剛好有8500米,「八條半」之名由此而來。

    林貴東表示,半個多世紀前,八條半因橡膠林而興,後因橡膠價格下行,當地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發展一度受阻。此後,當地搶抓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發展方向,打造以百年滇越米軌文化為主線的特色邊境鄉村旅遊業,「原來的生豬養殖場變成一幢幢黃色法式風格的小洋房,村里還修建了全縣第一個無邊泳池,迎來了不少遊客」。

    當鐵路旁的邊境村莊蛻變為特色鄉村旅遊綜合體,去年便迎來了20餘萬人次的中外遊客,實現經營收入23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380元,其中便包括多項賽事引流而來的遊客以及熱衷房車、露營、漂流等休閑體育的消費者。「目前,全村31戶人家有28戶都進入了景區務工,每月有2500元至3000元的薪金,對實現固邊、穩邊、興邊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年賽事經濟還將迎來新機遇。」李凱表示,明年中越兩國將迎來建交75週年,同時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我們力爭月月有賽事交流活動,讓中越人民間的友好故事持續上演」。

    本報河口11月1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