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西里約葡中雙語高中—— 「漢語真的是一門很美麗的語言」
學生們正在臨摹唐代壁畫。
範貝西(左)和方海鯤,兩人都是中國文化愛好者。
範貝西正在帶學生們學習漢字。
里約葡中雙語高中,校園主體是一座百年老建築。
齊宇鳴為中國朋友手寫了一封信。
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小城尼迪利奧伊與里約熱內盧市隔海相望,大橋相連。
當地著名的瓜納巴拉海灘前,一處漂亮的黃色小樓外牆上,用葡語寫著「若阿金·高美斯·德·索薩葡中雙語高中」。院子裡,兩名工人師傅一整個下午都在忙忙碌碌,先是在牆上打草稿,然後一點點用顏料上色,到下午太陽落山時,一人多高的紀念圖案已經繪製完成。上面,有中巴兩國國旗元素,寫著大大的「十週年紀念」。
校園里,師生們都在期待著慶祝的時刻。
這是巴西境內第一所以葡萄牙語、中文和英語3種語言教學的公立高等中學,2014年成立,2015年2月正式啟動,由里約熱內盧州政府和河北師範大學共同創辦,以理工科,尤其是數學教育為特色。10年來,學校招生人數達1100多名,150多名師生先後到中國參加足球夏令營、「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培訓項目等活動。
望著學校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學校創始人及中方負責人祖建珍感慨不已。
她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是總歸要有人‘種樹’。10年時間,我們培養了那麼多喜歡中文、熱愛中國文化的學生。如今,這些學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力軍。」
從無到有建設一所學校
時隔多年,祖建珍還記得,當年創辦這所學校時,里約州政府特別支持,幾經討論,「選了挺有名的一座古建築給我們當教室」。這座古建築,始建於1849年,曾是巴西帝國時期最後一位王室公主伊莎巴爾的住所,後漸衰敗,歷經修繕。三層小樓面朝大海,十分別緻。
創辦這所學校,是一次雙向奔赴的旅程。
2013年,時任巴西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祖建珍,接到里約州教育廳的邀請,探討如何將中文課程納入里約州公立教育系統「復合型人才培養中學(Dupla Escola)」的項目。
對祖建珍來說,創辦學校是一生的心願。她和記者分享,自己出身教育世家,曾祖父、祖父都曾辦過學校,家裡到現在已經連續五代都有老師了,「但是完全沒想到會在巴西實現夢想。」
對於這次合作,時任里約州教育廳廳長威爾森非常重視,和祖建珍一道帶隊進行了詳細考察。2013年10月,威爾森一行前往中國,在河北師範大學詳細瞭解了師資、就業去向、課程設置等情況,並下定決心開展合作。
在里約州政府和河北師範大學大力支持之下,祖建珍和同事們經歷了一所學校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每天戴著安全帽下工地,看平面圖和各種佈置,在不能動老建築原有結構和建材基礎上,一點點完成了翻新。」祖建珍回憶。
「總感覺,這裏與中國有著奇妙的緣分。」施工即將結束之際,工人們居然在學校里找出一塊中文的石碑,經過辨認,來自當年一個在巴西經營的華人企業。而在學校落成之後,當地友校還專程送來了一對在中國燒製的大花瓶,以表達對學校的支持。
然後就是招募師生。第一年,只需要20多名老師,但報名的有200多人;只有72個學生名額,但報名的多達600人。10年來,供不應求也成了學校的常態。
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比如,祖建珍很堅持,一定要辦一所全日製學校。在巴西,絕大多數學校每天只有半天課,她覺得這樣不夠。對於這個理念,里約當地政府也選擇了接受。但在當地沒有相關經驗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課程設置,如何定教學大綱?
「一開始,我們就按照國內的課程來設置,但是因為課程太多,有點‘水土不服’。所以這10年來,我們一直在摸索本土化這條路子,在當地已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課程設置,用本土老師進行本土化教學。」祖建珍說。
就這樣,直到今天葡中雙語學校一直採用全日製教學。儘管每天從早上7時持續到下午5時的課程對巴西孩子來說有些繁重,但在一屆屆畢業生的優異成績證明下,每年報考該校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
當地家庭也嚐到了甜頭。因為學校名額有限,每年報名都必須要刷掉大部分孩子。祖建珍記得,一名家長因為看到大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堅持要將小女兒也送進來,於是報名時乾脆在學校門外搭起了帳篷,直到等來了名額。
為學生們創造機會到中國學習,成為學校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有一個場景,深深烙印在了祖建珍腦海中。2015年8月,「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第一次在巴西舉辦,比賽結束後當場宣佈了獲獎名單,其中第一、二名可以去中國比賽,第三、四名可以去觀摩比賽,所有獲獎者均來自這所學校。「忽然之間,幾個來自貧民窟的孩子就能去中國了,過去想都不敢想。學校師生們都很激動。」
由於連續幾屆都有數十名學生考入里約州立大學等巴西著名高校,這所學校在2022年9月巴西教育部基礎教育發展指數評估中獲得里約熱內盧州第一的排名。
因材施教的中國文化課堂
教室里,正在上一門唐代壁畫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壁畫是什麼嗎?」來自中國的老師王婷問。
一個巴西學生回答:「知道,我在教堂裡面見過。」
「很好,那你見過中國的壁畫長什麼樣子嗎?」聽到這裏,學生們一起搖了搖頭。
從一個個小問題出發,中國唐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怎樣,唐代壁畫有哪些特點,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里的文物長什麼樣……王婷一點點進行著講解。
講完後,王婷給大家發了紙、筆、顏料以及唐代壁畫的臨摹小樣。學生們立刻來了興趣,這個下午接下來的時間,他們在白紙上描出侍女、駱駝、將軍等不同的形象,然後一點點上色。很多學生的美術功底不錯,儘管第一次見到唐代壁畫,但畫得有模有樣。
儘管年齡不大,但此前王婷已經在緬甸和巴西一所孔子學院分別教過書,一直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今年9月份來到了里約葡中雙語高中。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她感覺到了學生們對學習漢語的熱情。很多學生都希望通過刻苦學習,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獲得去中國參加夏令營或者到河北師範大學等中國大學留學的機會。
除了壁畫,王婷等老師們還開展過八段錦、剪紙、國畫、傳統服飾等多種中國文化課的教學。為此,老師們每次回國,都得專門在行李箱里塞很多教學工具帶回巴西使用。
在對比過不同國家的學生後,王婷感覺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巴西學生天性熱情,但坐不太住,單純灌輸式的教學容易適得其反。而把他們叫到黑板前寫寫畫畫,每個學生都熱情踴躍地報名。
已經舉辦四屆的「巴西中學生足球夏令營」,正是這所學校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通過夏令營,學校已經選送了一百多位師生到中國交流,舉行足球友誼賽、體驗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歷史。但參加這個夏令營的選拔條件,不光需要球踢得好,還對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有要求。
祖建珍還記得,當年一開始招的學生里,有個叫山度士的男孩,他來自貧民窟,很喜歡踢球,但不愛讀書。她就以到中國參加足球夏令營為激勵方式,規定必須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二級考試,才能進行正常足球訓練。結果,這個男孩開始苦學中文,唯恐爭取不到參加足球夏令營的機會。2016年,山度士踏上了中國之旅。
沒想到,當初只是想通過上學拿政府救助金的山度士,從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後來,他到了一家中國企業工作,過上了十分體面的生活。
「我們的目的不是足球,而是借助這樣一個巴西孩子們都喜歡的項目,把大家團結起來,把準時、守紀、勤奮這些我們認可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們。」祖建珍說。
巴西師生們的熱愛溢於言表
「好看嗎?」見到本報記者,身著藍色唐裝的巴西老師範貝西(Fabricio),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炫耀起了自己的衣服。「100多塊錢,我在北京買的。」
課堂上,範貝西的教案上擺滿了道具。他拿起一雙襪子,問:「這是什麼?」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們,先是怯生生,後來齊刷刷地喊出了:「襪子!」
然後,他一一拿起褲子、帽子、腰帶……教室里,不斷傳來學生們朗讀的聲音。大家大聲喊出一個個漢語詞彙,一遍遍地重覆著。
範貝西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溢於言表。2018年,他前往河北師範大學學習中文。此後,更是多次前往中國學習與生活。他告訴記者,這些經歷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比如,在天壇遊覽時,他坐了整整一個下午,感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對於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始終有著濃濃的興趣。
唯有熱愛才能產生持久的動力。祖建珍評價,在範貝西這裏,講述中國故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每年一度的「中文日」上,範貝西教出來的孩子們,往往一出手就讓人覺得「地道」,有人包包子,有人會推拿,還有人說起傳統文化頭頭是道。
學校門口的瓜納巴拉海灘,更是在端午節成了龍舟賽的賽場。在範貝西和其他文化課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自己畫設計圖、做木工、描彩繪、製作龍頭……最終,一場龍舟賽讓大家玩了個痛快。
巴西當地師生們的創舉,時不時讓中方老師們感到很驚訝。用祖建珍的話說,「學校里全員參與講述中國故事」。在課程比例越來越大的文化課上,從哲學到宗教,從漢朝到唐朝,沒有他們不涉足的領域。為了講好楚河漢界,大家自己做棋盤;為了講好中醫,學生們不知從哪裡找來了足底按摩浴盆;「中國日」系列工作坊,學校師生全員參與……
5年前來到這裏工作的副校長方海鯤(Flavia)告訴記者,學校師生讓她感到驚喜。「這裏的學生非常喜歡學習中文,對中國文化表現出極大興趣,整個教學過程很有趣,這讓我的工作動力十足。」
「漢語真的是一門很美麗的語言。」16歲的卡約·米蘭達告訴記者,其實一開始父母並不支持自己來學中文,但他自己真的很喜歡,找到了很多樂趣。
同樣已經學了一年半中文的安娜·路斯·拉莫斯則認為,「今天我們要通過中文瞭解世界上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對於學習中文,她動力十足。本報記者採訪這天,她正在和卡約·米蘭達一起學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校園里,傳來兩人的歌聲。她說,自己正計劃著參加「漢語橋」比賽。
多年來,在巴西舉行的「漢語橋」比賽上,這所學校的學生們表現優異。不少學生通過「漢語橋」,獲得了前往中國的機會。
高中二年級的泰亞高為自己起了個中文名,齊宇鳴。就在校園里的石凳上,記者目睹他手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中國朋友:你好!我叫Thiago,中文名字是齊宇鳴,16歲,是巴西里約葡中雙語高中學生,我學習漢語兩年了,非常希望去中國留學。在我印象里,中國歷史悠久、熱愛和平、充滿活力。我的夢想是暑假去中國參加河北師範大學夏令營,也歡迎你來巴西,我的朋友。」
在中文幫助下改變命運
中文改變了很多學生的人生軌跡,甚至幫很多家庭走上了擺脫貧困的路。
「巴西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達到了空前高度,許多中國企業紛紛來到巴西投資,這也給我們學校的學生帶來了許多改變人生的機會。」範貝西告訴記者。
事實的確如此,截至2023年,中國連續15年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而巴西長期以來也是中國在拉美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
這些年,中文在巴西的用處越來越大。如今,很多中資企業在巴西投資,當地大街上隨處可見來自中國的汽車、手機、生活用品等。2022年,里約市市長簽署了議會通過的一項法案,將每年9月28日設立為「中文日」,並作為里約市的官方節日寫入日曆。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與巴西文化也不斷交融。比如,孩子們會在當地的母親節時,用中國的剪紙向母親表達愛意。
祖建珍還清晰記得,2014年學校剛成立時,恰逢金磚國家峰會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當時,有不少外圍活動都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人員。「我當時就對大家說,一方面崗位這麼稀缺,另一方面失業人員卻那麼多,所以我們真的要用中文教育,幫助學生們多一個謀生的手段。」
學習中文,成為很多學生和家庭擺脫貧困的重要手段。
在校期間,學校組織的「巴西中學生足球夏令營」和巴西「漢語橋」中學生獲獎選手赴華交流,也讓很多孩子第一次從貧民窟走向世界。
更令祖建珍自豪的是,從這所學校走出的學生大學畢業後,有的繼續進修,有的成為里約熱內盧州中小學中文教師,有的選擇去中國留學深造,還有一些學生得到了去中資企業工作的機會。
這裏的學生們,對中國和中國老師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巴西孩子特別懂得知恩圖報,我們這裏只要有活動,無論多遠他們都來捧場。畢業生們經常回來,給後面的學生們講,中文如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當年種下的種子,如今已經開花結果。「有些學生跟我說,老師你當年無私地幫助了我們,今天我們要把這件事接力做下去。」
站在中巴建交50週年的時間點上,望向未來,祖建珍覺得充滿希望。
「我來到里約熱內盧那年是47歲,那時候我看著巴西孩子們,心裡想今天他們可能17歲,三十年後就是我現在的歲數,到時候他們中能有一批‘知華友華派’,推動中巴關係良性發展、中巴文化雙向奔赴嗎?」祖建珍說。如今,她驕傲地認為,十年之後,學生們的表現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記者 劉少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04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