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場到市場,「鄭欽文式」消費狂歡還能燃多久?
從「充滿passion」到「出走的決心」,從軟萌玩偶到解壓爽劇,人們生成情緒,消費情緒,也販賣情緒。
這一年當我們談論情緒時,到底在談論什麼?當情緒價值成為時代熱詞,年青人是否已找到精神世界的解法?當機器開始學習模仿人類的悲喜,人類又將如何探知情感虛實的邊界?
這個12月,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台推出年終系列報導《情緒生成時代》,陸續邀請優質創作者,從多元化的視角出發,為你解讀2024年每一種情緒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文/迪亞高
*本文為澎湃號·湃客財經 X 體壇經濟觀察聯合出品,湃客財經欄目獨家正選,未經允許禁止轉發
2024年的最後一個月,體育消費市場依舊熱鬧非凡。乒超門票漲價十倍仍一票難求,在杭州舉辦的世界羽聯總決賽決賽門票直逼2000元,滑雪大跳台世界盃舉辦地首鋼園三天入園人數近14萬人……林林總總都是證明,體育消費就是目前消費領域最有活力的領域之一。
這種活力不僅體現在賽事票房的有力增長上,也體現在體育用品銷售、體育培訓熱潮與客流量明顯提升的球場館里。「冠軍同款」的銷售更是與體育賽事實現了無縫銜接。消費者的運動熱情在頂流運動員的帶動下不斷高漲,既促成了體育項目本身的繁榮,也為一批品牌方打開了新的市場機會。
從專業競技領域向大眾輻射,體育消費浪潮看似依賴明星運動員的影響力。那麼借明星運動員之力,是否才是撬動體育消費的關鍵所在呢?
從今年夏天開始,因為鄭欽文奪得了奧運會女子網球單打金牌,中國網球產業熱度持續升溫。網球運動從小眾愛好幾乎達到了炙熱的程度,連帶推動了網球裝備購買、場地預訂等全鏈條消費的爆髮式增長。將鄭欽文視為這個秋天網球熱潮的直接推動者,幾乎已成為網球行業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共識。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股熱潮也並非偶然,而是國內網球市場長期積澱的結果。可以說,如果沒有李娜當年為中國網球市場播下的種子,就難以奠定如今的消費繁榮,如果缺乏消費生態的呼應,也很難推動市場的持續發展。
如果說過去奧運年消費熱潮更像是一場「湊熱鬧」式的短暫狂歡,那麼2024年的體育消費市場則展現出更加深層次的融合與可持續性。體育明星的影響力成為引爆消費熱情的催化劑,更推動了體育文化與商業生態的深度聯動。
明星效應引爆賽事經濟
從年初澳網捧起亞軍獎盤,代表中國球員時隔十年再度挺進大滿貫單打決賽,到盛夏在奧運賽場摘得網球女單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奪得該項目金牌的亞洲選手,這一年,鄭欽文如其外號「火箭少女」般,飛向更高的天空,也讓中國體壇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超級巨星。
巨星效應最先體現在巴黎奧運現場的觀賽熱潮里。8月3日網球女單決賽,隨著鄭欽文晉級決賽,大批中國球迷湧入賽場,佔據了觀眾席約三分之二的位置。這場決賽的門票價格不菲,最貴的A檔票原價380歐元(約合人民幣2900元),最便宜的D檔票也要115歐元(約合人民幣880元)。而在二手市場,票價更是被炒至天價,動輒高達5000元人民幣。甚至有現場觀眾透露,自己手中的A檔票是以900歐元(約合人民幣6800元)的價格購得。
奧運會的落幕並沒有讓球迷的熱情消散,反而通過中國網球賽季得以延續並愈發高漲。今年,中網、上海大師賽、武網三大賽事的觀眾人數與門票收入均達到歷史新高——有如此火熱程度還是第一次。
最為顯著的變化是,曾經不少球迷依賴贈票,而如今,稍微遲一點,票就很難搶到手。而有鄭欽文參賽的場次,無論是賽場內還是在外圍球場的訓練,無一例外都是人山人海。
其中武網準決賽中鄭欽文與王欣瑜的「中國金花打比」,因為是WTA1000賽歷史上首次有兩位中國選手會師準決賽,關注度、話題度一波拉滿,直接讓中央球場的上座率幾乎達到100%。
人潮帶來了消費,而對於賽事舉辦地來說,明星效應的加成則像是一種「鏈式反應」。今年中網的綜合消費超過了2500萬元,較去年增長了40%。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約有14萬外地球迷和超過1.3萬名境外觀眾來到北京觀賽。
更多明星和頂流運動員對賽事IP的助益,也幫助網球拉新了不少圈外受眾:在中網,你能看到馬龍與張雨霏挑邊;在上海大師賽,則出現了費達拿、陳奕迅、樊振東、張之臻同場競技的神奇場面。
「國球」乒乓的觀賽熱情更是不用說,從年初火到了年末。巴黎奧運期間,打眼望向觀眾席,滿目所見都是五星紅旗,看台上的中國觀眾更是貢獻了本屆奧運名場面之一:一群法國誌願者,跟著一位中國大叔開始呐喊「中國隊加油」。奧運結束後,在北京舉辦的W湯臣中國大滿貫得到近6000萬元的票房,並帶動綜合消費額超5000萬元。
事實上,在這輪賽事經濟潛力盡顯之前,中央電視台就跟中影集團在今夏的巴黎奧運會「聯動」,將部分場次比賽引進電影院線。最終,孫穎莎和王楚欽的乒乓球混雙決賽創下了115萬元票房的成績,成為「賽事進影院」的絕對爆款。
體育賽事的核心是選手,本土選手在國際頂級賽場上展現出的個性符號和取得的突破性成績,都讓觀眾獲得感十足。而依託中網、武網這樣在家門口舉行的國際頂級大賽,實現明星效應的覆蓋面提升,其高互動性更是帶來粉絲經濟的熱度助力。二者融合,或許正是點燃賽事經濟的關鍵因素。
被點燃的潛在市場需求
明星球員的魅力無疑是賽事經濟的驅動力,但賽事所能涵蓋的週期畢竟有限。球迷們對喜愛運動員的支持,常常源自深層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的力量直接轉化為觀眾參與的積極性。各種冠軍同款商品,則成為了球迷的情緒出口。
根據淘寶發佈的《2024巴黎奧運同款帶貨力榜》,全紅嬋、鄭欽文、孫穎莎在運動員帶貨力中位列前三。
全紅嬋帶火的「醜魚拖鞋」和烏龜掛件、黃雨婷的小狗發卡、張雨霏的鑰匙扣等商品,與運動項目本身並無直接關聯,但因為與運動員形象的緊密聯繫,銷量驚人。中小商家找到了這一商業密碼,全紅嬋女子10米跳台決賽當日,仍有義烏商家緊急上架其同款拖鞋。
就比如殷若寧、林希妤、何沐妮等高爾夫球新星,她們的出現大幅提高了高爾夫球在國內範圍的關注度,一併帶火的高爾夫穿搭穿搭也收穫了數萬點讚,吸引了更多年青人的湧入,帶來了新一波的時尚潮流和穿搭風尚,相關服裝的銷售額同樣水漲船高。
相比之下,消費者對球拍、球類等本身存在「門檻」的產品需求量遠不及周邊小商品和運動服飾,但體育賽事和體育明星所帶來的效應,既推動了這些產品的銷量,也為品牌賦予強大的背書作用,從而幫助品牌長期佔領用戶心智。
鄭欽文奧運奪冠當天,天貓Wilson官方旗艦店「鄭欽文同款」 V14專業網球拍的銷量翻漲超過20倍;潘展樂奪冠後,其同款泳鏡在贊助中國游泳隊的Speedo天貓官方旗艦店的瀏覽量激增超過100%,成交量幾乎翻倍,增長接近150%;「莎頭」組合混雙奪金當晚,天貓雙魚旗艦店的巴黎奧運乒乓球官方指定用球銷量環比暴增258%。
不僅僅「冠軍同款」被搶購一空,相關的體育培訓市場早早面向多年齡、多類型的消費者展開,來自Z世代的參與既促成了這項運動的商業繁榮,也為運動本身準備了後備生力軍。
拿網球培訓來說,過去是省市體育相關部門投入經費,現在則呈現出「家庭投入」為主。中國網球協會少兒網球發展聯盟曾做過數據統計,每週堅持打網球的青少年(18歲以下)人數從十餘年前的3000人,增長到了現在的50000多人。
在國內,普通網球教練費用約500元1小時,優秀的費用甚至超過了1000元。如果是小班和私人教練交叉進行的訓練模式,訓練費用還會增長,再算上比賽、集訓的費用,一年總支出不下數十萬元。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培養鄭欽文的費用就高達2000萬元。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走鄭欽文一樣的職業化道路。
所以,在奧運之後我們看到體育培訓市場又悄然發生了變化——如今針對純粹體驗或鍛鍊需求的消費者,許多球會推出短期低價課,而以職業教練、運動員為目標的消費者,則提供長期的專業私教課,兩類課程價格差異較大。
「長尾效應」還在持續
回過頭來看今年體育消費市場的繁榮,或許沒法簡單歸因於巨星效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商業價值的創造和持續,都跟文化和消費有關。沒有塑造或者引領文化,就無法抵達大眾,沒有對應消費生態的呼應,就難以獲得社會系統更有效率的支持。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網球產業是最好的模板,它無非就是賽事產品供給齊全、頭部賽事商業運營成熟,本土選手競技實力也達到較高水平,使得整個產業保持在相對高水平供需平衡的發展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體育明星則賦予了觀眾和粉絲更多的情感共鳴,更多的是在合適的時機催化市場條件的成熟。也因此,網球消費市場能接住這「潑天的富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隨著大眾體育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多體育運動,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奧運獎牌、體育明星的光環無疑起到了引領作用,但要實現產業的長久繁榮,關鍵仍在於體育運動的「親民化」和一個完善的消費生態的構建。
體育消費的進一步激化,離不開知名實力運動員的激發效應、體育消費場景和生態體系的搭建,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則更依賴於完善的產業結構與深厚的文化認同。火爆過後,明年是否能持續,一切都是未知數。但無論如何,從2024這一體育大年的熱潮中,我們看到了真真實實的消費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