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銳見 | 從「極越困境」看新能源汽車「成長的煩惱」

近期,繼拜騰、威馬、高合之後,極越汽車陷入經營困境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怎麼看?

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成敗。企業被優勝劣汰,恰是市場在發揮作用,是經濟規律使然。中國汽車市場強手如林,競爭充分。極越等新興品牌面臨怎樣的競爭壓力?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就曾感言,「中國市場就是健身房,不上強度跟不上」。

這也恰恰證明,一眾在市場競爭中崛起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是有真功夫、硬功夫的。

車燈的故事很有說服力。理想汽車目前採用的「一體式貫穿大燈」,以前只應用在概念車上,就連當時已經給平治寶馬供貨的企業——星宇車燈,也不具備生產條件。兩家企業一拍即合、聯合攻關,建新廠房、買新設備,最終研製成功,將「一體式貫穿大燈」首次應用在量產車上。

如今,像這樣開行業先河的創新,在國產新能源汽車上比比皆是。重新定義「智能」「豪華」,甚至重新定義什麼是「汽車」,這在過去不可想像。

但既然是新興產業,就難免遭遇成長的煩惱,不妨以這次事件為契機,探討一二。

極越汽車。圖源網絡極越汽車。圖源網絡

煩惱之一,當競爭白熱化、淘汰賽進入深水區,如何保障經營困難企業的員工和車主的權益,就成了必答題。

汽車產業的一個特點,就是產業鏈條長,涉及勞動者多,影響範圍大。而且一旦車企關張,現有車主如何維修、保養車輛,也是大問題。這次極越汽車之所以引發關注,就在於很多員工、車主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可以預見,行業競爭未來還將持續,如何儘量減少市場正常新陳代謝對普通勞動者、消費者,以及整個產業鏈條的衝擊,應成為車企、行業包括政府共同思考的課題。

煩惱之二,「內卷式」價格戰的問題。

新興產業作為藍海,初期的激烈競爭有走向失序的風險。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的問題,近來持續引發討論。對待低價策略,應採取辯證眼光。一方面,要看到我國產業配套齊全、產業鏈條完整,很多企業一旦進入某個領域,就能「把價格打下來」,這絕不是問題,恰恰是我們的優勢。比如汽車中的空氣懸架,過往動輒幾萬一套,只能用在高端車型上。隨著中國企業進軍這一領域,將成本控制在幾千元一套,很多普通車型也用上了空氣懸架,最終得益的還是消費者。

另一方面,以不合理低價,搞「內卷式」價格戰,長此下去就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甚至形成不良產業導向,即大家只追求控製成本,而忽視了創新與品質。當年電商發展初期出現的低價假貨亂象,共享單車、線上打車發展初期,以補貼式低價瘋狂搶佔市場、排除競爭者的亂象等等都表明,「內卷式」價格戰沒有贏家,不利於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釋放了明確信號。不少車企就表示,不「卷」價格,而「卷」創新、「卷」品質、「卷」服務、「卷」性價比。相信這樣的思路才能走得長遠,真正造福消費者。

煩惱之三,新興產業如何與傳統產業協調發展。

在一些領域,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存在明顯的替代和擠出效應。汽車產業就是一個典型。開新能源車的多了,開油車的自然就要減少。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平衡兩者發展,協調彼此利益關係。比如這兩年持續引發討論的「油電同權」問題,油車企業和用戶希望能享受與新能源車相同的政策和待遇,本質上反映的就是當新興產業短時間實現極大發展,會對傳統產業造成一定衝擊。

拉長時間線,在新老產業交替中,這些發展中的問題其實不勝枚舉。往前看,歷史上當蒸汽機大規模出現時,引發了很多手工業者的不滿,甚至出現砸機器的情況;往後看,隨著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也會給一些行業和就業群體帶來衝擊。這類短期的失序與不平衡,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同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而傳統產業也不意味著一定落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統籌好兩者發展,先立後破、不立不破,適當拉長新舊產能更新替代的週期,「熨平波動」,最大限度兼顧各方利益,讓大家各得其所。

青春就有陣痛,有痛才能成長。成長的煩惱,因成長而產生,也必將在持續健康成長中得到化解。

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既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更合乎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大勢。給予更多陽光、雨露,也進行必要的規範、引導,新興產業定能成長為參天大樹。